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戏曲活字典 文化不老翁 ——追忆一级编剧、剧作家杨焕育先生

2019-04-03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姚俊虎
杨焕育先生 (资料图)

瞅准目标不放松

杨焕育先生是永济市开张镇石桥村人。他为人诚笃,与人为善,是令人敬佩、受人欢迎的社会贤达;他勤学好问,博学多才,是河东文艺界不可多得的行家里手。杨先生凭着对家乡的情,对事业的爱,以文笔叱咤风云,用诗歌实践理想,被人们誉为“戏曲行里的活字典,文化界里的不老翁”。

永济蒲州、虞乡一带,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戏剧之乡,享誉蒲坛的琴师泰娃、鼓师林娃就成长在这块热土上。杨焕育从小对戏剧有着较深的“悟性”,曾随大人四处撵着剧团看戏,模仿演员做戏。他八九岁即参加学校文艺演出,完小毕业即在公社宣传队当演员。1958年,县里举办农民赛诗会,杨焕育一口气赋诗十余首,令参赛者与评委赞不绝口。不久,杨焕育被选为解虞县“青少年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光荣地参加了晋南专区宣传工作表彰大会。他自编自演的小歌剧《姐弟采矿》,在汇报演出中获得令人羡慕的“优秀节目奖”,此后,他还应邀到晋南蒲剧院和学校讲演,获得了“口齿伶俐小诗人”美誉。

杨焕育写作水平不断提高,得益于先天的灵性与后天的努力。他在学校课堂上用心听讲,下课也不放弃学习机会。为熟背唐诗三百首,他曾几个月手不释卷。为弄清一个文学古典内涵,他一口气跑了几十里路,专程到放了暑假的老师家里刨根问底。他曾在《晋南报》《山西日报》《山西青年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了不少作品,北京《光明日报》、广东《英德日报》也刊登过他的诗作和文章。1959年国庆十周年,杨焕育的诗歌被录入《山西诗选》及山西人民出版社《孩子们写的诗》一书。当年的尚马超、吕金枝、杨焕育,是晋南地区家喻户晓的“永济三杰”。

由于家境贫寒,杨焕育初中毕业回到村里,很快便当上了俱乐部主任和业余剧团编导。在此期间,他先后创作了《修渠春秋》《姐妹探亲》《追车》《古槐树下》等十余个剧本。这些令人侧目的成绩,自然引起了有关领导的注意,1970年,他被调进永济虹光蒲剧团任专职编剧,从此与戏剧结下了不解之缘。

献身梨园苦用功

杨焕育进入原永济县剧团的处女作《红桥风雨》,曾参加运城地区文艺会演并获成功。1979年,他与著名作家王西兰合作改编的蒲剧《乾坤啸》,在地区举办的国庆三十周年献礼演出中获剧目二等奖、好剧本奖。其中《夜探》一折上了省广播电台,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他先后创作和改编了《杨继业争亲》《花田错》《义保龙凤》《高山下的花环》《杨贵妃》等剧目。当时河东文艺界把永济杨焕育、稷山张大魁和临猗郭启农,喻为县级编剧的“三根顶梁柱”。正是这实至名归的一柱,为他后半生“顶”出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市场,也造就了其人生道路的成功光彩。

1983年,临汾地区眉户剧团演出了杨焕育创作的广播剧《柳庄春早》,其中潘国梁饰柳生,姚俊英饰刘婶,李巧英饰明兰,老艺术家马英超饰二叔。该剧由省广播电视台录制,系当时山西的第一部广播戏曲片。杨焕育还为临汾蒲剧团改编了《白兔记》《特殊亲家》《尧王访贤》等剧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艺术效果。他十分欣赏“蒲苑红花第一枝、三晋首捧二度梅”的新生代蒲剧艺术家任跟心,为她献计献策,使之在《挂画》《烤火》《打神告庙》等剧中的演艺,达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的地步。

谦虚谨慎创佳绩

1986年年初,杨焕育被调入运城地区蒲剧团。不久,他与韩树荆、梁惠芳合作编导的蒲剧《阴阳河》进京演出获得成功。在1990年山西省振兴蒲剧调演中,他创作的《琼玉公主》和与韩树荆改编的《西厢记》在省城打响,被专家们称为“蒲剧改革的大胆尝试”“走出传统剧现代化新路子”,双获综合治理大奖和优秀编剧奖。由武俊英领衔主演的《西厢记》,还荣获了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金奖。武俊英喜得梅花奖后,杨焕育兴奋地写下了“曾经苦寒傲冰霜,博彩群蕊酿奇香。杏花开后梅花绽,独占蒲苑第一腔”的赞美诗句。

1992年年末,杨焕育的《寇老西升堂》在西安易俗社参加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奖和编剧奖。1995年,该剧本发表于《剧本》月刊五月号,1997年获山西省第三届文学艺术创作铜牌奖。王艺华以与杨焕育合作改编的《周仁哭坟》,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戏曲梅花奖。陕西戏剧研究院著名小生、梅花奖演员李小峰慧眼识珠,毅然移植演出了该剧。杨焕育在太原观看了西安易俗社的秦腔《日本女人关中汉》,专门写了剧评《关中风 东瀛情》,发表于《西安戏剧》第八期。杨焕育与西安戏剧界胡文龙、南怀容、白浪、陈昆峰、于桂荪等多有交往。他与西安易俗社社长、梅花奖演员惠敏莉过往甚密,时常与其进行艺术交流,从中受益匪浅。

杨焕育在戏曲创作过程中,十分注意挖掘先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使之古为今用,人为我用。他与康希圣、行乐贤、任国成、韩树荆等老前辈呕心沥血,将蒲剧的历史前推了几百年。他通过实践,摸索出戏剧词与诗歌体相互融入的技巧,在充分体现唱词韵味的基础上,亦不失诗文之格调。如电视剧《西厢记》里崔莺莺一段唱词:“魂随郎君长安往,人在萧寺不凄凉。妆台简笺慰离肠,西厢人去梦犹香……”便是二者皆备的经典之作。杨焕育还与韩树荆、王西兰、李泉水、王思恭合作,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富有时代感的优秀戏曲节目。

河东文坛留美名

1996年,由杨焕育、韩树荆、王芝兰改编的五集电视连续剧《西厢记》,经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播出后,引得专家戏迷们纷纷在各种报刊上发表评论。由于剧情引人入胜,“俊英腔”娓娓动听,从未欣赏过蒲剧的人们禁不住惊呼: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好听的剧种,运城竟有如此高水平的剧作家!在一片赞扬声中,《西厢记》连中三元,喜获1997年戏曲电视连续剧展播奖、戏曲电视剧“飞天奖”和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杨焕育与人合作的《寇老西升堂》参加了首届中国戏曲金三角交流演出,荣获优秀剧目和优秀编剧奖。他创作的现代戏《好人杨长胜》由永济虹光蒲剧团演出,获运城市剧本征评优秀创作奖。1999年,他创作的历史故事剧《清官寇准》,荣获山西省国庆五十周年献演优秀剧目、编剧和“五个一工程奖”。杨焕育为蒲剧表演艺术家景雪变改编的《山乡辣嫂》《山村母亲》,荣获中国第十届戏剧节剧目奖。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为青年演员们写了不少论文和小品,深得大家的拥戴。

杨焕育在文学领域的成就,见之于长篇章回小说《秀玉情缘》《大唐秘史》《王之涣》《关公全传》,传记文学《王秀兰》,民间故事集《玉洁冰清》及《杨焕育剧作选》等十余部书籍。他的文章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杨焕育还擅长书画,对隶书尤为精通。他的作品构思新颖、格调高雅,不论谁求上门来,他都会为之挥毫。他的篆书百龙、百凤、百花、百爱图,龙飞凤舞、花枝招展,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艺术珍品。

2005年,杨焕育退休后,多方兼职,四处奔波。人们在经济文化界知名人士联合会、老年书法协会,《蒲乡红》《青年演员戏曲大赛》等节目和社会文化活动中,时常可以看到他熟悉的身影,聆听到他那朴实无华、和蔼可亲的永济乡音。有关部门编纂《蒲州梆子志》时,杨焕育一人承担了机构行政、俗语、戏谚、著作论述、传说轶闻、戏剧文物等6项任务,展示出渊博的知识与才华。在编纂《蒲剧传统剧本选编》《蒲剧传统折子戏选编》过程中,杨焕育查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了不少戏剧名家,为夯实蒲剧艺术基础,提供了较为详尽的技术支持,留下极其珍贵的历史档案。他还为名人名家穿针引线,促成不少互利双赢的业务往来。

我与杨焕育先生结识于上世纪80年代,去年初春,得知杨先生突然患病的消息,曾多次与好友们赶去探望。他在医院的最后时刻,尽管已经不会讲话,也难以用文字进行交流,但是,从那紧紧攥起的拳头上,可以看出他与病魔搏斗的顽强毅力。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病情恶化,杨先生终究没有从死亡线上脱离。3月29日,在其故乡石桥村举行的追悼会上,我以生前友好的名义,含泪作了《深切怀念杨焕育先生》的悼词,从心底里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佩与怀念。

杨焕育先生带着对人生、对亲人、对事业深深的眷恋走了,但他的音容笑貌、突出成就与高贵品德,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