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蒲剧 > 资讯 >

春华秋实闪光路 继承创新谱华章 ——写在临汾蒲剧院成立60周年之际

2019-12-03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王思恭
当年蒲剧院的名演、蒲剧大师王秀兰主演的《窦娥冤》,至今仍是“中戏”上座率最高的教学资料片之一。(资料图)

光阴似箭,白驹过隙。不觉之间,临汾蒲剧院成立已历六十个春秋,并且三易其名:1959年成立时称山西晋南蒲剧院,内设艺术室、资料室、秘书室,辖晋南专署蒲剧第一团、第二团、青年团、眉户剧团、文工团和戏曲学校;1970年分专,所属蒲剧团合并后分为临汾地区蒲剧团、运城地区蒲剧团;1980年恢复建制,称临汾蒲剧院,辖蒲剧院蒲剧团和新成立的青年蒲剧团,创办了季刊《蒲剧艺术》;2011年文化体制改革中,加挂临汾戏剧研究所牌子,辖蒲剧艺术研究、小梅花蒲剧艺术培训、眉户艺术研究三个中心和《蒲剧艺术》编辑部。

蒲剧史上唯一的蒲剧院,无论名称怎样变更,它始终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艺术圣殿。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晋南地方戏60年发展史上蒲剧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群星荟萃的人才摇篮

新中国成立前后,抗战时期流落西北各省的蒲剧艺人纷纷返回家乡献艺。经过“改人、改制、改戏”,蒲剧艺术呈现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对戏曲事业高度重视的原晋南地委、行署,连续做了三项重要决定:成立晋南蒲剧院、拍摄蒲剧艺术片《窦娥冤》、组织全区青年演员会演并成立晋南青年蒲剧团。党委书记任保加,院长邓焰,副院长赵乙、墨遗萍,组成蒲剧院领导班子,赵乙、杜波、行乐贤、韩刚、张峰、康希圣、白星、秦学敏、潘尧黄等组成编导音美创作班底。

蒲剧院荟萃了以王秀兰、阎逢春、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五大名演员,燕玉平、筱嫒娜、曹锁元、解洪平、筱凤兰、原云龙、武兴栋、原月仙、吴永胜为代表的第一代表演艺术家,以及以王天明、裴青莲、杨翠花、张保、梁惠芳、田迎春、宋东元、张大发等为代表的第二代艺术家,打造了一大批经典剧目,开创了新中国成立后蒲剧第一个黄金发展期。分专后,蒲剧院业务力量一分为二,虽然分属两个地区,但两地本是一家,剧种同根同宗,两地蒲剧界在艺术交流的良性互动之中,坚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1980年,蒲剧院恢复建制时新成立青年蒲剧团,使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雷俊生、薛晓明等新一代精英脱颖而出,巡演江南、赴京演出,大获成功。

中国剧协酝酿已久的中国戏剧梅花奖也因他们的成功演出而设立,在首届10朵“梅花”中,任跟心、郭泽民荣登金榜,由此开启了全国戏剧界拔尖演员的“夺梅”征程,先后有681人获此殊荣。“二度梅”、文华奖获得者任跟心,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许爱英、崔彩彩、潘国梁,以及一级演员雷俊生、赵梅等成为第三代演员的核心。

任跟心、郭泽民等新一届蒲剧院领导对人才培养高度重视,首倡成立蒲剧院定向班,捐资设立奖学金,诚邀解光礼、张巧凤、王秀芳等老艺术家课徒授艺,成效显著,先后涌现出吕晓彤、梁静、周赢、程雅琨、姚飞龙、王晓彤等58朵小梅花,并成立小梅花蒲剧团,彰显着蒲剧院重视人才培养、重视青年团建设的超前意识和战略眼光,被中国剧协授予“戏曲梅花之乡”称号。

临汾眉户剧团是先后由荣河、闻喜、安邑、运城管辖的眉户剧团收归晋南专署隶属蒲剧院演变而来的,2011年恢复隶属关系。这里先后涌现出杨海生、周金科、程根虎、卫本善、赵顺旺、马英超、郑竹兰、郭乘云、刘玉玲、樊青蓉、王希英、翟文斌等艺术家。第三代代表人物、文华奖、梅花奖获得者许爱英,梅花奖获得者潘国梁,以及王建龙、高艾艾、李巧英、贾福林、张云霞、王倩、张剑等新一代优秀演员的涌现,使蒲剧眉户携手发展,共同续写着地方戏的辉煌。

蒲剧院两位演员荣获首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全国各大剧种以梅花奖演员为中心的新一代艺术家崛起,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这对同一剧种、原本一家的运城地方戏演员“夺梅”的助推作用,亦是不言而喻。

任跟心、郭泽民领奖归来第二年,原运城地区调回武俊英、景雪变、吉有芳、马建义等一批新秀,与王艺华、张巨等联手打造一批精品剧目,在1986年全省青年团调演中斩获颇丰。1987年,演员们晋京献演轰动剧坛,被首都专家誉为“牡丹群”,武俊英为运城捧回第一个、全省第四个梅花奖盘。26年间,王艺华、景雪变、吉有芳、闫慧芳、孔向东、贾菊兰先后夺得梅花奖,景雪变还荣获文华奖和二度梅花奖。

在运城“小梅花”人才培养方面,蒲剧院同样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2005年,第九届中国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在临汾举行。事前,任跟心院长邀运城市艺校副校长景雪变率队参加。景雪变组织戏曲教师,对进校仅仅一年的定向班学员进行强化训练,杨洁、王晓妮、任玲3人参赛,一举夺得全国第一、第四、第七的好成绩。此后,运城连续培养出50多位小梅花,成为名符其实的“梅花大市”。临汾、运城在人才培养方面,双双走在全省、全国前列,为新时期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夯实了人才基础。

佳作迭出的艺术生产基地

60年来,临汾蒲剧院坚持走改编传统剧、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三并举”的路子,精心打造了一大批质量上乘、久演不衰的精品剧目。从第一代艺术家代表作《燕燕》《西厢记》《薛刚反朝》《三家店》《舍饭》《出棠邑》《李逵下山》《赵氏孤儿》《古城会》《三进士》《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第二代艺术家《白沟河》《港口驿》《花木兰》《柜中缘》《明公断》《空城计》《骂殿》《游西湖》《卧虎令》《宝莲灯》等;第三代艺术家《火焰驹》《挂画》《金沙滩》《周仁献嫂》《黄逼宫》《法门寺》《游龟山》《伐子都》《李亚仙》《状元与乞丐》等,到以小梅花中国戏剧奖获得者为代表的第四代演员的《杨门女将》《尧颂》《表花》《跑城》《火凤凰》《逃国》《贩马》《梨花情》等,无一不是群众喜闻乐见、极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与此同时,编演现代戏也取得了骄人业绩。早年,《蛟河浪》《双生女儿》《向阳坡》《山花》《结亲记》《在红旗面前》等现代戏脍炙人口。尤其是第三代领军人物任跟心领衔主演的《土炕上的女人》,被誉为“中国现代戏成熟的标志”;与许爱英主演《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两人双双同时荣获中国戏剧文华、梅花、白玉兰三项大奖。以上述两剧为转折,相继推出的《山凹人家》《月好妈妈》《酸枣岭》《父亲》《村官》《黄土地的汉子》《凤凰岭》等颇有含金量的创作现代戏,移植的《江姐》《雷雨》《祥林嫂》《书记妈妈》等现代戏,使演出剧目常演常新,不断适应观众审美和文化市场变化。这些剧目多次赴省晋京,摘杏夺梅,全国巡演,誉满剧坛,并把蒲剧演出了国门。

建院伊始,蒲剧院就十分重视舞台艺术和影视艺术的结合,倡导以影视手法讲好戏曲故事。《窦娥冤》《烟花泪》《土炕上的女人》《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村官》等十多部蒲剧、眉户经典剧目,先后搬上银幕和荧屏,使地方戏插上了飞向全国、飞出国门的金翅膀。临猗眉户剧团拍摄眉户艺术片《涧水东流》由韩刚、张峰编剧、作曲,王秀兰、杨翠花等参演,《一颗红心》由裴青莲参演,成为地方剧种之间成功合作、蒲剧院支援县级剧团的典范。

精品佳作的源源涌现,使蒲剧院各个剧团牢牢掌握着艺术生产的主动权,并且为各个县级剧团演出剧目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空间,许多剧目被兄弟剧种、兄弟院团所移植。

每逢大庆,蒲剧院必有佳作问世。1959年,《窦娥冤》热播全国,至今该片仍是“中戏”上座率最高的教学资料片之一;1979年,《麟骨床》赴省晋京,荣获原文化部创作和演出二等奖,并由央视播映;1989年,《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热演京华,荣获各项大奖;1999年,《土炕上的女人》横空出世,誉满全国,荣获多项国字号大奖;2009年,适逢蒲剧院成立50周年,蒲剧院举办演出周,演出了建院以来的经典剧目,出版了《蒲剧辉煌五十年》纪念册,举办了大型图片展,表彰了王秀兰、张峰、筱嫒娜等一批“蒲剧功臣”;2019年,蒲剧院成立60周年,举办了别开生面的红色经典戏曲晚会,蒲剧《杜鹃山》《红灯记·痛说革命家史》《沙家浜·奔袭》,眉户《沙家浜·军民鱼水情》,碗碗腔《红色娘子军》等选段依次登场,精彩纷呈。

门类齐全的资料宝库

多年来,临汾蒲剧院在戏曲文物史料研究、挖掘、抢救、收集、整理等方面投入一定人力、物力,做了大量工作,在五个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1.抢救、挖掘戏曲资料。抄录传统剧本400多个、传拓碑刻100多通,对180多个戏曲班社进行了调查著录,考察古戏台100多座。上述资料,均被收入《中国戏曲志·山西卷》。

2.著述大量史料专著,并出版发行。先后推出《蒲剧十年》《蒲剧音乐》《蒲剧音韵》《蒲剧现代戏曲唱腔研究》《蒲州梆子剧目辞典》《蒲剧辉煌五十年》《临汾眉户辉煌历程》《蒲剧巨擎赵乙》《墨遗萍剧作集》《<土炕上的女人>对蒲剧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全省首部戏曲史志《蒲州梆子志》,使资料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3.重新出版《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在上世纪80年代刊印版本的基础上,对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系列丛书《蒲州梆子传统剧本汇编》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校勘。重新出版的该书一套15卷、录入198个代表剧目、计650万字,为蒲剧传承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4.组织全市戏曲普查工作。对全市8个剧种、两个研究机构、两个戏曲艺术教育机构、25个艺术表演团体、1042个从业人员、新时期所演598台剧目(其中新编、改编273台)进行了全面调查,采集剧照图片223张,认真整理归档,获省主管部门好评。

5.录制保护音像资料。对民初以来名老艺人经典唱段辑录105盘资料,并完成了蒲剧《唢呐曲牌》录音,使珍贵史料得以留存传承。

临汾蒲剧院创办的《蒲剧艺术》1980年创刊,已历39年,发行156期,是集学术研究、艺术交流、史料收集、人物传记、新人培养、剧本创作、继承创新等方面重要功能于一体、内涵丰富的戏剧刊物,也是山西省唯一面向国内外发行的戏剧专刊。其已成为推进戏剧事业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和窗口,是各个地方戏剧种从业人员无可取代的精神家园。

在历任临汾蒲剧院领导和编辑部同仁的不懈努力下,《蒲剧艺术》克服重重困难,不仅坚持办了下来,而且不断改进完善,品位不断提升,为蒲剧、眉户乃至域内外各个剧种的繁荣发展,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历经60年发展,蒲剧院春华秋实,硕果累累。山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模范单位”、原文化部“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的获得,蒲剧院实至名归。总投资1.7亿元的戏剧研究院建设项目的确定,造价1600万元一期工程的竣工,使蒲剧院基础设施发生着巨大变化。衷心希望蒲剧院——临汾戏剧研究院再接再砺,再创辉煌。也希望临汾、运城两地戏曲界进一步加强交流,携手共进,为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