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曲艺 > 资讯 >

说唱文学的流传

2020-08-1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袁野

《清代南方唱书研究》2020年5月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是太原师范学院教师于红。这部书以清代说唱文学为研究对象,将清代说唱词话与元、明时期的说唱词话做了关联和对比,填补了“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后续发展演变研究的空白。

“清代南方唱书”是“清代说唱词话”的俗称,一直默默流传于民间,未被人识。直到1967年“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出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这种文学文体,专家学者随即对出土文献展开了研究,并在文体、语词、版本及其与戏曲、小说的关系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成果。略有遗憾的是,目前对于“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来源与明成化之后的承继情况,尚没有证实清楚。而这部专著正是针对词话在明成化之后的承继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分析。作者通过文本比较、源流分析,考证出明之后说唱词话的传承与分布,并寻找到今天仍存于世的唱书(即说唱词话)活动。

这本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提出并理清“清代说唱词话”的概念;第二,对“清代说唱词话”文本特点进行分析;第三,对其文本流传做了较大范围的普查。

在概念方面,作者详细解释了“南方唱书”,认为其是清代流行于长江流域的一种曲艺表演和文学文本形式,流传范围涉及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份。唱书最初通过口头传播,后被用纸笔录、手抄传播,之后通过木刻、石印、铅印、油印传播。如今这些不同形式的印刷品仍残存于世,散落于民间。

在内容体式方面,这些曲艺文本开篇句多为“自从盘古分天地”,正文讲唱故事,结尾总结故事中的经验教训。正文一种是七字句纯唱词,另一种是七字句唱词与说白相结合;也有其他“齐言体”韵文形式,如十字句(三三四格)唱词、五五七五字句、三三七七七字句、七七七七七字句等。唱书篇幅长短不一,多者达三四万字,短少者约千字。

唱书文本经历数百年能够被保存至今者并不是很多,目前能搜集到的只有约千种左右。唱书由底层知识分子和说唱艺人共同创作,其中融入了作者的知识、情感和理想,真实地反映着他们所了解的底层民众生活,如妇女争取婚姻自由、惩治贪官污吏、揭露官场腐败、歌颂忠孝节烈、表达美好理想等。涉及到具体作品,有反映官员私访的,如关于官员彭玉麟的《私访南京》《私访湖北》《私访苏州》《私访广东》、关于官员陶澍的《私访江南》、关于乾隆皇帝的《游南京》;反映农民起义的有《田其群起义歌》《西乡反》《钟九闹漕》《太平王反南京》等;反映妇女为自由抗争的有《三元记》《手巾记》《烈女记》《柳荫记》《祝英台》《风筝记》《当兵歌》《双清配》《金钗记》《巧姻缘》《四下河南》《七层楼》《碧玉簪》《卖水记》;反映科场得意、人生圆满的有《九美图》《三美图》《四美图》《五美图》等,这些唱书内容主要涉及清代。

在表演方面,“清代南方唱书”多由一人说唱,一般不用乐器伴奏。唱书的人都是业余爱好者,只要会认字读唱本,能唱唱腔的都可以进行演唱。演出时间,一般是在年节或农闲期间,也有婚丧嫁娶之时,所唱曲目根据表演场合的不同而有差异。唱书能给人们带来精神收获,民间有“看戏长智,听书识理”的谚语,也有“喜爱听书的人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家风也好”的说法。在古代社会,无论对唱书者还是听书人来说,每次说唱都是对自己和别人进行的道德洗礼,多少总会受益。

虽然唱书的文本体式基本一致,但表演形式随着时代推移和地域差异也有一些变异情况,如安徽贵池唱书(俗称“贵池傩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上海唱书俗称“唱新闻”,被称为“近代出现最早的说唱新闻”;浙江唱书俗称“落地唱书”,被称为“越剧之祖”;贵州安顺唱书俗称“安顺地戏”,被称为元末明初明军屯田守卫边境之“中国古代地摊戏之遗留”;江西新建、修水、铜鼓唱书,俗称“夜歌”;广西兴县唱书俗名“孝歌”,被称为“南方楚地古代民俗文化之遗留”。这些唱书传递至今,不仅为我们了解研究中国曲艺和戏曲的传承演变带来福音,也为研究南方沿江地区的文化历史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活资料”。

“明成化刊本说唱词话”的出土为我们打开了找寻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说唱词话文学样式的窗口;而《清代南方唱书研究》的出版,则打开了这扇文学、曲艺通向今天的大门,为我们沿着长江流域十余省份去找寻其不息流行于世的足迹,给予了明确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