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盛开的“白玉兰”让梨园更灿烂

2019-04-04 发表|来源:太行日报|作者:曹进堂

三月的晋城,玉兰花绽放枝头;千里之遥的上海,玉兰花芳香四溢。

3月22日晚,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8位名家名角成为“白玉兰”奖得主。其中,我市上党梆子剧院的陈素琴和张晶凭借《太行娘亲》的出色表演,分别获得了主角奖和新人配角奖。这是上党梆子剧种首获此殊荣。

陈素琴在获奖感言中激动地说:“我与张晶同时得奖,这是上党梆子的荣誉,感谢‘白玉兰’,让我们从太行山的沟沟壑壑走到了大上海。”

陈素琴:人生梦想就在舞台

组委会给陈素琴的颁奖词是:创造性地运用传统表演程式乃至绝技,为塑造人物服务,把自己与角色融于一体,艺术地再现了典型人物,感人至深。

已有300多年历史的上党梆子,在太行山的沃土上已深深扎下了根。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百花齐放的旗帜下,上党梆子的发展达到一个新高度。《三关排宴》拍成电影,声震九州;郝同生、郝聘芝、吴国华、张爱珍、张保平、郭孝明等一批著名演员,把上党梆子演绎得淋漓尽致。

对于这一切,梅花奖获得者、现任市上党梆子剧团团长的陈素琴既感欣慰又有压力,她深知,打造精品剧目,是上党梆子走出太行、唱响全国的关键之点。

2015年,晋城市委宣传部重点打造现代戏《太行娘亲》,作为演出单位,市上党梆子剧团的目标就是将其打造成精品!

剧本,一剧之本。一部戏的成功,如果剧本不扎实,在二度创作时投入再多资源,也往往难上高度,更妄论攀登艺术高峰。于是,陈素琴在上海京剧院一级导演王青的引荐下,拜访了著名剧作家、上海戏曲艺术中心艺委会主任李莉。

然而,李莉写戏档期已排到两年之后。陈素琴并不气馁,三到上海,终于打动李莉。

一部经典的形成需要千锤百炼。2016年10月,一部讴歌太行山革命老区军民鱼水情的《太行娘亲》,经过五次修改终于定稿。之后,经过晋城、太原、北京、上海等地100多场演出、文化部专家组跟踪指导审查和14次专家座谈,使这部戏的剧情结构更缜密、人物个性更鲜明。

戏剧界有两句话,一句是“戏包人”,意思是好剧本能掩盖功夫差的演员,还不妨碍戏剧品质;另一句是,“人包戏”,是说一个优秀的演员经过二度创作,能弥补剧本的不足,把差戏变好戏。而《太行娘亲》具备了“戏包人”和“人包戏”的两个因素。自氏国《内角陈素琴在剧中扮演的是一位英雄母亲——赵氏,这对“啥戏都敢演”的她来说,还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太行山深处的柳树村,赵氏面对敌人屠刀,毫不畏惧,机智勇敢,挺身而出,大喊一声:

“住手,俺家的事,要你们嘈嘈个甚!皇军愣说他是八路的孩子,就算他是八路的孩子,难不成为了一个孩子,赔上全村人的性命?再说了,八路军天好地好,他能保咱传宗接代?再再说了,皇军真要杀了八路孩子,八路会找他们算账报仇!再再再说了,俺虽糊涂,也知一人做事一人当,一人闯祸一人扛……”瞧陈素琴饰演的赵,沉着冷静,说得让村民信服,也让敌人无言以对,活脱脱一个未见世面、却智慧过人、柔中带刚、视死如归的农村妇女形象。

2018年的全国新年戏曲晚会,对于陈素琴来说是生命里最难忘的时刻,她和同事在国家大剧院荣幸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和首都千名观众演唱了《太行娘亲》片段。

短短的几分钟,就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上党梆子。10多天后,福建某剧院邀请市上党梆子剧团交流演出;5月,家大剧院再次发函邀请,陈素琴和她的剧团又两次登台。《太行娘亲》迈进了精品行列。

50多年前《三关排宴》搬上银幕、走向全国;现在,太行娘亲》登上国家大剧院,让人们看到了今天晋城戏剧艺术家的风采和上党梆子这个地方小剧种的灿烂前景。国顶级戏剧专家这样赞赏:“这个戏是太行精神、太行文化以及当地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一个标志,为中国革命画廊增添了一个崭新的、别具一格的英雄母亲艺术形象。”

2018年11月,经过层层审报遴选,《太行娘亲》入选第29届中国上海文化艺术节进行演出,今年3月22日,在第29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凭借上党梆子《太行娘亲》,陈素琴获得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

陈素琴实至名归!

张晶:一入梨园终身不悔

组委会给张晶的颁奖词是:虽然还比较稚嫩,但体现了良好的基本功和进步潜力,身上所具有的青春朝气,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及传承艺术的决心令人可喜。

2015年,19岁的张晶和20多个学生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来到市上党梆子剧团。在学校,虽然她是佼佼者,但对于她这样的年龄和功夫,到这里也得从“跑龙套”开始。

两年之后,张晶意识到自己能力有限,有了报考中国戏曲学院的想法。她觉得,深造能提高表演水平,为终身从事戏剧事业打下好基础。

“团里计划排演《太行娘亲》,里面有一个女二号角色,计划由你们年轻人来演。”团长陈素琴告诉她:以你的行当和形象,比较适合这个角色,要争取这次机会,再历练几年,到时,年龄成熟了,经验也有了,深造也就有了针对性,现在要集中精力把握当下。

张晶心里很是吃惊:女二号?团里的名家、老师这么多,怎么能轮上我这样的“小字辈”。她放弃了深造的想法,一心扑在了排练。

因为此前没有演过现代戏,所以,张晶拿到剧本以后,就有了忧虑。一个新角色,就面临一个新挑战,比如,身段怎么走、念白怎么念、甚至唱腔都与古装戏有所不同。

此时,张晶感受到了学校与院团的区别。

张晶,10岁就远离父母学戏,考入晋城市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戏曲班,从此,她把理想、把事业交给了戏剧。在校8年,学的全是古装戏,唱、念、做、打都有固定程式。由于张晶学得认真、学得投入,还是第12届“小梅花奖”得主。而在剧团,不像在学校那样,老师一招一式给你做示范,一声一腔教你学神韵;在剧团,怎样演角色,大都靠自己揣摩,心里也没有底。张晶受到了困难,导演对她的表演并不满意:“怎么念白都不会念,古装戏的味道怎么这么足?”

是呀,努力这么长时间,没过导演的法眼,张晶心里并不舒畅,但她还是想拿下这个角色。

当天晚上,她拿着剧本想去排演厅练戏,结果思绪万千,在排演厅静坐了起来,不知不觉拿出了手机,默默看着前辈们排演时汗流浃背的照片。

“前辈们这么忘我,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一定要演好女二号。”看到这些照片,她又联想到舞台下戏迷们热情如火的掌声,一股必胜的力量从心中升起。

那个晚上,张晶流着泪一遍一遍看剧本,通过视频观看现代京剧《沙家浜》《红灯记》等经典剧目,学习大师们把握人物的章法。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勤奋、善学、好强的张晶在一点点长进,一步步提升,唱念做打完全符合现代戏的要求,所塑造的人物也符合剧中人物形象,没有让导演失望,也没有让团领导和老师们失望,都夸她角色把握得到位。

2017年底,《太行娘亲》在国家大剧院首次亮相,就被人们视为经典剧目,好评如潮,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动情地说:“《太行娘亲》这部作品,很好地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这与演员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后来,剧团领导把《太行娘亲》进行了多个奖项申报,其中,就包括“白玉兰”奖。

3月22日晚,张晶获得了“新人配角奖”。站在舞台上的她,仿佛如梦境一般,感慨万千:这是多么神圣的舞台,多么高贵的奖项!

走下领奖台的张晶激动地说:“这个获奖是动力,也是新的起点。它让年轻一代的上党梆子演员更有自信。我要加倍努力,把青春年华献给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