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上党梆子 > 资讯 >

英雄母亲震撼人心

2019-04-03 发表|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袁 泉

3月22日,第二十九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在上海大剧院揭晓,上党梆子演员陈素琴、张晶凭借在《太行娘亲》中的精彩演绎,双双问鼎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这是上党梆子首次申报参评该奖项。一个地方小剧种,凭借一部大戏,开出两朵白玉兰,一时传为佳话。

此前,《太行娘亲》刚刚结束在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的演出。这部戏最初是为纪念建军90周年、抗战全面爆发80周年而作,随着不断打磨,口碑越来越好,终于脱颖而出。从2016年首演至今,这部戏已经在全国演出上百场,让无数观众第一次体会到了上党梆子的独特神韵。

陈素琴是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院长,一级演员,此前也曾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太行娘亲》的女一号赵氏就是由她领衔主演。作为上党梆子名家,她主攻青衣、小旦,多年来演绎的各种“古代美女”深入人心,此番演一个奶奶辈的农村妇女,可谓不小的挑战。但赵氏这个角色塑造非常成功,可以说是全剧的灵魂。

戏曲里的英雄母亲比比皆是,但像赵氏一样接地气、能展现出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地方风土人情的,实不多见。作为太行山里一个普通的农村大娘,她善良、热心、泼辣,还有点迷信。她观念传统,认为传宗接代是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去后山沟换小米时,她亲眼看见日寇因为百姓给八路军带孩子而屠村,她害怕自家三代单传的宝贝孙子铁蛋被牵连,便要将张伯抱来的婴儿拒之门外。然而,当她发现孩子正在发烧,又心软地让儿媳梨花好好照顾。当张伯为救他们一家而牺牲,震撼了她的心灵,使她终于醒悟,最后以自己孙子的性命换取了八路军婴儿的性命。编剧没有刻意拔高太行娘亲的形象,而是以人物的低起点写起,慢慢舒展开人物的精神成长,完成人格重建。陈素琴以音色美、音域宽的扎实唱功,充分表现出人物的情绪起伏、错落有致,使上党梆子声腔在高亢中体现出丰富变化。

张晶所扮演的梨花同样是一位英雄母亲。这个儿媳妇孝顺、懂事,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比婆婆更高的觉悟,总是温柔耐心地跟婆婆讲道理。然而,当婆婆抱起铁蛋走向死亡时,她还是精神崩溃,差点不顾一切地喊出了真相。这样的安排,并不会减损人物的光彩,反而使人物更真实、更动人。

能将角色“演到人们心坎上去”,源于常年的基层演出经验。每年有超过200天,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的演员们都扎根在村庄窝铺,老百姓爱看什么戏、想看什么戏,他们太清楚了。剧中每一个角色都是从生活中来,而绝非凭空打磨的雕像。该剧吸引了不少革命后代前来观看,他们中很多人都曾吮吸过太行娘亲的乳汁,最能感同身受。看过戏后,有人甚至提出,希望给他们这些有过相同经历的革命后代来个专场演出。

上党梆子是一个古老的剧种,至迟在18世纪中叶,已经成为一个拥有5种音腔的成熟剧种,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据统计,上党梆子的传统剧目有700多个,高亢激昂的唱腔反映了上党地区人民粗犷、豪迈的性格,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晋城市上党梆子剧院始建于1938年,被誉为“上党梆子第一团”,建团以来,名家辈出,创演的《三关排宴》曾在上世纪60年代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成戏曲电影在全国放映,成为上党梆子经典剧目。几十年后的今天,《太行娘亲》又两度入选新年戏曲晚会,成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优秀剧目,并最终获得白玉兰奖,可以说是对这一地方剧种的重振与弘扬。

《太行娘亲》成功,还在于这个题材和上党梆子这个剧种非常契合。如果说上党梆子是晋城的一张文化名片,那么《太行娘亲》无疑是这张名片上闪亮的光环。一台优秀剧目带动一个小剧种走向了国家大舞台,一个剧种的传播也必将带动一个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