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古典戏曲的当代出圈:将网络“流量”变为剧场“增量”

2024-02-26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杨茹涵
2024春节戏曲晚会中的“梦回三星堆”

2023年,新国风环境式越剧《新龙门客栈》“火了”,陈丽君、李云霄成为互联网时代造就的戏曲“流量”新星,这股火爆的旋风一直持续到2024年。新年伊始,陈丽君、李云霄登上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为大家带来新版《梁祝·草桥结拜》的表演片段,充满古典意蕴的扮相和婉转绮丽的演唱令广大观众大饱耳福眼福。“君霄组合”代表越剧站在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得以被更多观众看见。

除此之外,他们还成为各大电视台的“新宠”。《2024年春节戏曲晚会》二人饰演的焦仲卿与刘兰芝出现在“天下客栈”中,一身红衣喜服的新婚装扮令无数粉丝感叹“终于圆梦”;在《2024河南卫视龙年春晚》8分钟的片段里,“君霄”先化身成为解锁“戏曲盲盒”的顾客,串联起整场表演,最后又回归戏内,身着素衣,手持油纸伞,漫步桥上,挥舞手中的水袖,演绎了白娘子与许仙的前世今生;《2024东方卫视春节联欢晚会》中,陈丽君与演员鞠婧祎跨界合作《游山恋》,古老的越剧声腔与流行音乐进行了大胆融合创新,细腻的表演传达出美妙的意境;《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24春节大联欢》更是将越剧《新龙门客栈》直接搬到了晚会现场,将金镶玉与贾廷在剧中的精彩片段进行了集中展示。这些晚会所带来的曝光率维持着陈丽君和李云霄的“热度”,也延续着业内对于新时代戏曲广泛传播的讨论。在新媒体传播格局下,戏曲行业如何利用现代传媒工具找寻到更为精准的受众和潜在观众,将网络“流量”变为剧场“增量”,值得从业者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跨屏联动,出奇出新,积极拥抱网络时代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廷信曾按传播形式将戏曲划分为四个时代,分别是舞台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广播影视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媒介传播涌现出的一系列新的工具和手段深刻影响着戏曲的传播样态,其传播方式、传播能力及传播效果与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长期以来,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节目是戏曲传播的主阵地,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各类电视节目也开始寻求从“大屏”到“小屏”的联动,不断有效延伸触达边界。

过年期间备受广大戏迷关注的“春戏晚”(春节戏曲晚会)已经开始主动拥抱时代变化,在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上不断创新,努力打造戏曲表达全新样态。以近3年的春戏晚为例,2022年首次推出春戏晚新媒体衍生节目《年年有戏》,以综艺真人秀形式呈现素人学戏和老师教戏的过程,用短平快的“小屏”呈现带动专精美的“大屏”播出,开创了大型戏曲晚会与新媒体有效结合的新样式。2023年则首次将晚会主场移至户外,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熟戏曲形态——南戏的诞生地浙江温州进行录制,以电影的叙事手法推出的《绝》《薪火》等节目,还主动在新媒体端开设“戏曲艺术薪火相传有我在”等相关话题,吸引戏曲剧团演员和戏曲爱好者参与其中。2024年除延续去年户外实景录制模式外,还开通手机“竖屏看春戏晚”的观看渠道,并借助直播访谈、探班短视频等形式,以更出彩的细节、更流畅的切换和更精致的画面,充分满足当下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和审美偏好。另外,今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戏曲频道还首次携手抖音打造了新春戏曲晚会《戏韵玲珑夜》,先后在抖音直播间、央视频和央视戏曲频道播出,充分兼顾网生新戏迷和传统老戏迷,实现跨屏联动。

此外,山东卫视《戏宇宙》第一季、第二季,湖北卫视《戏码头》等戏曲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在内容策划和传播模式上不断出奇、出新,积极探索戏曲艺术融入当下生活的新路径、新方式,呈现戏曲表达新样态,受到了广大戏迷的欢迎。

实现传统艺术、现场艺术与网感的有效融合

如今,直播与短视频已经成为戏曲融入信息化传播浪潮的重要渠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戏曲艺术的传播方式和表现模式。近几年来,“云直播”“云展演”等互联网线上演出成为很多院团和演员面临特殊情况时的“仓促之举”,但这也变相督促戏曲从业者加强互联网传播知识的学习,将网络直播间当做“云舞台”“新舞台”,将网友的点赞和打赏视作“新戏票”“新收益”,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收获了大量的“新观众”,吸引了“新戏迷”。2023年来,线下演出逐步常态化,作为现场艺术的代表,戏曲想要利用互联网发掘更多潜在观众,就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当今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规律与年轻受众喜好,发挥自身特色优势,实现传统艺术、现场艺术与网感的有效融合。

如今,各大短视频平台无疑是戏曲需要开掘的新土壤。以抖音为例,近年来,曾先后推出“DOU有好戏”计划、戏曲直播节目《名角DOU来了》和2023抖音戏曲文化节等多个项目。相关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抖音直播了超过3500场戏曲精品演出,覆盖超280个戏曲剧种,超680个戏曲曲艺院团入驻其中进行直播,逾30个稀有剧种院团通过直播打赏获得新收入;戏曲主播共开播415万场,平均每场6000人次观看。根据《2023抖音非遗数据报告》,截至2023年5月,在国家级非遗演艺类项目中,越剧、黄梅戏位居直播打赏“票房”收益前三;“00后”已成为京剧的主要受众。可见,随着更多元的看戏方式被激活,常被冠以“高雅艺术”“非遗文化”的戏曲也逐渐摘下神秘的“面纱”,以更为平民化、日常化的样貌,悄然融入大众的生活。

当然,用短视频推广戏曲的“传播路”并不好走。我国的戏剧剧种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演进过程中形成了固定的表演语汇、流派风格和审美标准,表现手段高度成熟,表演技艺日臻完善,通常一段唱腔都要几分钟,古典细腻的程式化表演更需要慢慢去品,这些无疑制约着戏曲在短视频赛道的速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很多戏曲人敢为人先,通过认真体察网生代观众和粉丝的审美习惯,学习拍摄知识与直播技巧,不断调整自己的运营思路,在戏曲传播中率先实现了“突围”。

全网累计超900万粉丝的果小菁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戏曲自媒体博主,从小学习京剧表演的她,13岁时就曾获中国戏曲“小梅花”金奖。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后,机缘巧合之下她开始拍摄戏曲变装视频,在长期的摸索中,她尝试用短视频拆解京剧文化,采用“戏说”的方式讲述京剧历史,把京剧演员的卸妆环节拍摄成“沉浸式卸妆”体验,受到年轻网友的热捧。网络成为她发挥才能、展现本领的大舞台,也实现了戏曲年轻化传播。

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索明芳自2022年5月开始注册新媒体账号,至今已发布200多个视频作品。“用京剧唱腔翻唱《青花瓷》是什么味道?”“生活中见到帅哥和戏曲中见到帅哥表现有什么区别?”在她的账号里,网友可以了解戏曲舞台上常见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道具,观看演员化妆、勒头、换服装的全过程,最近她又开始通过“说唱+上妆”的方式,集中展现戏曲中的西施、貂蝉、杨玉环、王昭君这“四大美女”的舞台形象,成功打破了戏曲固有的传播套路。

另外,今年在总台春晚与汪苏泷合唱歌曲《为了美好》,并与群星演唱《难忘今宵》的国家京剧院演员郭霄;在2024年跨年反串大戏《大溪皇庄》中跳起“科目三”的上海京剧院演员鲁肃;因教授戏曲旦角眼神表演而在网上被竞相合拍的上海戏剧学院教师赵群……短视频成为戏曲艺术新的播种器,撒下无数颗种子,孕育着新的希望。大批剧场外的潜在观众得以被发现,广大戏曲从业者走下舞台,走到人民身边,戏曲也在新时代获得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守正创新,凝聚戏曲在新时代厚积薄发的新动能

2024年1月,《时尚芭莎》电子杂志在开年之季,隆重推出了“中国戏曲特辑封面”,12个戏曲剧种,12 出经典剧目,13 位领军人物,摄影师将镜头对准各位艺术家,精准捕捉他们在表演时的神态、表情、服饰和细节动作,用高清影像还原戏曲之美。除了照片和视频外,编辑还在每一期内容中配置了相关剧种简介、剧情介绍和角色特征,尽可能展现出戏曲故事背后的传统与底蕴。长期以来,戏曲往往被当做一种元素或符号出现在各类流行文化中,“国潮热”“国风热”的背后都能看到中国戏曲的身影。

随着戏曲变得平易近人、可感可亲,屏幕内外的观众土壤逐渐丰厚,单纯的戏曲换装类视频和戏腔歌曲翻唱类视频已不能满足资深网生代戏迷,更多从业者也不再浅尝辄止,而是开始尝试回归戏曲艺术本体,以表演和作品的“硬实力”说话,以美感和技巧征服观众。戏曲传播不能一味迎合市场,更不能误导观众,要守住技艺与传统的“底线”,努力呈现中华文化中的真善美。火起来的戏曲不会是一阵风,而是传统在新时代厚积薄发的动能。这座深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需要一代又一代戏曲人不断开掘、深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