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演唱会/音乐会/晚会 > 资讯 >

汾阳围铙 浑厚回响

2020-06-24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梁大智
 
汾阳围铙 田文海 摄

持铙环鼓共酬神,

祈雨迎仙远古循。

浑厚回音听节奏,

悠扬清爽聚昏晨。

三宫隐壁朝天吼,

六院临楼夹道巡。

一脉相承流水韵,

丰登五谷醉乡民。

汾阳围铙,是山西省一种民间传统打击乐,因表演时以大鼓为中心,持铙者环鼓排立,故称“围铙”。主要流传于汾阳市西南的虢城、虞城、阳城、田屯、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因此称为“虢虞围铙”,后称为“汾阳围铙”。

虢虞围铙表演道具很简单,主要是鼓、铙、钹、镲四种打击乐器,鼓有大鼓(代表王)、中鼓(代表师帅)、战鼓(代表士兵),大鼓用于指挥钹(代表司马),中鼓用于配合大鼓指挥铙(代表卒长),而战鼓和小镲(代表乡民)用于渲染气氛,鼓铙钹镲各司其职。

围铙类似于《尚书》记载的:“击石挝石,百兽率舞”,通过铙钹鼓镲的穿插击打,艺术地再现远古时代人们围田狩猎激烈场景和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演出时,锣鼓多在本村进行,有时邻近几个村也相约一起进行,基本程序分为告庙迎神、聚集演练两步骤。

虢虞围铙名字的由来是与其地名密不可分的。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山西汾阳段家庄一带就已经有古人类居住。而虢城、虞城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55年。相传春秋时期,晋献公消灭了北虢(今山西平陆)和南虢(今河南陕县)后,北迁其民,并且筑造虢城、虞城两城池以居之,古虢城故地属今据山西孝义五公里的大虢城村,古虞城故地属山西汾阳的虞城村,虢虞两古城在古时属于山西汾阳。

铙又称钲和执钟,我国最早使用的青铜礼乐器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逐渐变为重要礼仪祭器。“虢虞围铙”作为虢城、虞城一带乡民喜闻乐见的古代打击乐遗存,带有深厚的历史印痕。

据《太平寰宇记》载: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人于此,筑城以居之,后两国诸侯与臣民来此筑城居之,长期繁衍生息。迄今为止,虞城村留传着“夹道隐壁朝天吼,三宫六院八角楼”民谣,正是对这一历史的记忆。

宋明清时期,每年的农历6月13日为青龙生日庙会,各村的祈雨活动一般都在庙中举行,虢虞围铙被专门用于祈雨仪式。在盛大节日和举办隆重节庆中,围铙表演也被作为压轴和重头戏出场。

直到清晚期民国时,附近各村庙宇中还保留着围铙家俱。围铙在汾阳可谓深入人心,唱词也朗朗上口,一进腊月门,村人便在庙中活动开来,一鼓一铙一钹一镲,三五个人围在一起就能排开阵势,有时连看热闹的孩子也会耳熟能详来几句口诀:“染豆沙,染豆沙,豆沙豆沙染豆沙!”

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加工,已形成一套编制齐全、节奏鲜明、具有完整构思的多声部打击乐,用以展现当地人民祈盼幸福、欢庆丰收、实现梦想的美好心愿。在大鼓的指挥下,大钹声浑厚苍凉,大铙以轻击、重击、闷击、磨击、轮击等手法发出清亮回响,小镲利落,以齐打、对打的形式,用“水吊鱼”“流水急鼓”“得胜令”“迎亲”“霹雳火”的鼓点节奏。

汾阳围铙历史源远流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粗犷豪放而不失古朴庄重,具有典型的儒释道祭祀特征,对于研究黄河流域文化,探究当地人民迎神祭祀等宗教民俗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汾阳围铙被列入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