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北路梆子 >

与续范亭的一次“亲密”接触

2015-12-16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赵亚君

听说忻州市职业技术学院北路梆子艺术团(梅琳北路梆子剧团)与众多名家联袂创作的北路梆子新编戏《云水松柏续范亭》在忻州剧院将要首演,我有几分期待,同一题材的剧目,本土多位剧作家多次涉猎,早些年也曾搬演舞台,口碑也还算不错。当听说最近太原市晋剧团也在紧锣密鼓地排演《续范亭》,我更有几分憧憬,因为这次是有“梆子厅长”之誉的曲润海老先生亲自执笔,更有李学忠导演梅花奖演员杨仲义等众多戏曲名家“众筹”参与二度创作,阵容可谓强大,如何演绎这样一个耳熟能详又不同凡响的抗日民族英雄,心向往之。8月19日晚,我带着期待和憧憬,走进了剧场。感受与续范亭的一次“亲密”接触,也体会到一种新鲜的感觉。

果然,大幕拉开,一出场即是高潮。舞台上皑皑白雪、氤氲云雾和拜祭中山陵的续范亭构成了一幅空灵纯净的画面,简单而有力量。戏从1935年南京中山陵续范亭自杀明志开始演起。作为一个充满理想与抱负的革命英雄,他把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深深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日本侵略中国时,续范亭任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他深感民族危机日重,作了种种努力,但书生意气遭遇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阴暗现实,壮志难酬忧伤之下愤然写下“赤膊条条任去留,丈夫于世何所求?窃恐民气摧毁尽,愿将身躯易自由”的《抗日绝命书》后剖腹自杀,试图唤醒国人的抗日意识。这样明之不可为之而又为之的最具悲剧力量的情景在舞台上呈现出来的效果确实是震撼人心。但是也让我些许担心,爆发如此大的力量之后,后面还该写什么?

众所周知,正面英雄人物的戏不好写,不好演。首先不好写,是因为对续范亭这样一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又涉及中国现代史上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何组织众多事件,如何找出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如何选取生动的情节来展现他的抗日情怀,又如何写他的崇高的精神境界,确是难事。事件组织不好,有可能被弄成一些事迹的展览,显得空洞而不真实,不容易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虚构过多,真实的人物容易失真。而且目前这样严肃正气的戏似乎已经形成一些固定模式,如何突破不重复,我有如许期待。事实上,《云水松柏续范亭》的舞台表现的确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一般戏是演员直接扮演故事,没有叙述者。而这出戏的独特之处就是借鉴、运用讲故事的角度叙事,在场与场转换之间,通过一位老人对两位报童讲述了续范亭不惜牺牲生命呼吁抗日到后来积极投身抗日事业直至最后积劳成疾去世的故事,用这样一位老人将发生在不同时期、不同事件有机地串联起来,叙述了中山陵续范亭自杀明志,国共合作时期真正投身抗日,在山西为游击队争取军需与国民党特派员机智斡旋,后来转战延安参加国家建设等这样一些不同时期的不同事件。这样的叙述方式既填补了戏与戏之间转场的空白,又使得这位老人成为续范亭故事的叙述者、引导者,观众在看戏时,被“间离”、被引导、被思考。通过这种借鉴布莱希特的叙述体戏剧”的戏剧手法而最终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有机结合,效果远比单纯剧情自然发展更为可信,给人以历史厚重感的同时,又给人以亲近感。整个很“正”的戏,因为这位讲故事老人的“穿针引线”的叙述推动着剧情的发展,使得当时宏阔的历史画卷能够收放自如。而借家乡人之口说家乡英雄,戏显得生动、活泛和灵性起来。它不再仅仅是描述一个英雄故事,更像维系一个沟通家乡人情感的纽带。而且简单的穿插叙述也随着剧情发展也在不断变化。两位报童在续范亭精神的感染下,最终也投身抗日热潮,观众在不断的看戏体验中,随着剧情发展不断地逐渐提出疑问,老人是谁?在戏散时老人身份似乎揭晓,一位滹沱老人述说家乡事。但这位滹沱老人到底是虚拟,还是穿越时空的编剧亮相?那就尽由观众自己猜想吧。

多种艺术元素的交融是这部戏的另一个特点。其中最明显的一个特征是现代戏创作融入了传统戏的表演程式。传统戏曲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积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但这也是现代戏的欠缺,因没有相对固定的程式表演,缺乏写意色彩。但在这部戏里多处有选择创造性地收纳这些程式表演,发挥主演杨仲义唱做兼佳、做功更优的特点。这种运用传统手法塑造现代戏的方法值得借鉴。一些地方还将程式表演和群舞有机结合,如渡船到延安,运用意象化的表演,展现出奔腾的黄河景象,当时续范亭和夫人去延安的情景,写出了共产党对续范亭的爱护之情。在剧中北路梆子高亢激昂的唱腔特色也发挥得淋漓极致,大段的唱腔,每个角色都唱,大多演员嗓子都还不错,让观众过足了戏瘾。稍有遗憾是,因为着意发挥唱腔抒情特点,道白略显欠缺,人物之间的交流略显不足。另外,这部戏像一个魔术口袋,把民歌、舞蹈、方言、舞台深处淡淡的剪影等零零散散的艺术材料有机组合并镶嵌在戏中不同位置,如报童群舞、耳熟能详的保德民歌《那是个谁》的嵌入,烘托了剧情,提升了意蕴,续范亭高尚人格和平民情怀一下走进人的心里,把本来思想性很强的戏弄成了一台好看、好听、富有诗情画意的演出盛宴,这些足可以看出导演的功力。

戏中还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作为整个戏的灵魂,音乐配器也有自己特点,随剧情发展慷慨与舒缓相间。舞美注重写意,没有过重过实的布景堆砌,不多的设置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幕顶至地的窗棂显得恢弘大气,每场留有的空白给人以简约开阔、空灵从容的美感,给演员的表演留下了丰富的空间。

艺术是由艺术的创作和艺术的欣赏共同来完成的,所区别的仅仅是观众的理解水平和欣赏水平。因自己学识有限,在这里姑妄言之。整场戏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信息多,但体量限制,偌大的叙事内容要挤压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总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雁绒被”这个道具的运用就是想表达毛主席对续范亭的关爱,但来不及细细描摹就匆匆下场。

这次与续范亭的“亲密”接触,我最有感慨的是曲润海老先生——年已八旬,仍不忘初心,笔耕不辍,不遗余力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做贡献。这种生机勃勃的创作热情,不断追求艺术创新的精神,可歌可敬,值得我们这些后生晚辈学习!

如今这部戏在众多高手的强强联合下,已经越走越远。作为唯一一台入选山西省2015年晋京演出十大剧目之列的北路梆子现代戏,在北京演出非常成功,获得众多赞誉,在最近的下乡演出中也颇受老百姓的好评。相信,在今后的演出实践和修改打磨后定能在忻州五彩缤纷的戏曲长廊中占有难得一席。

中国晋剧艺术网特约撰稿人 赵亚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