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二人台 >

二人台大拿 赵德厚

2015-01-20 发表|来源:内蒙古日报|作者:吴玉库

 

二人台大拿

赵德厚1.80米的个头,腰身板直,两眼炯炯有神,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言语和举止动态都透出一股勃勃生机。若不是青白的发丝显示出岁月沧桑的印记,真不敢断定他已逾耳顺之年。

他是二人台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发展了二人台板腔体声腔音乐,填补了二人台音乐史空白。他编创、作曲、导演了上百出大中小型二人台剧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30余项。

“打小爱唱二人台,赤肚皮唱到头发白”的赵德厚现任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业务团长,在二人台艺术方面,是堪称大拿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发展了二人台板腔体声腔音乐,填补了二人台音乐史空白。从艺45年来,编创、作曲、导演了上百出大中小型二人台剧目,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30余项,其中,《秀姑劝夫》《卖油》等在民间流传极广。

一个踢掉鞋的飞脚踢出鲤鱼跳龙门

1953年4月30日,赵德厚出生于晋冀蒙交界地域—今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张皋镇。

张皋镇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镇,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前沿。赵德厚从小就受到晋冀蒙多元文化的影响。

赵德厚的父亲赵有根,解放初期是当地颇有名气的二人台旦角演员,艺名是“白菜心”,他是东路二人台承上启下的传承人物。武利平三大保留剧目,其中《摘花椒》《卖油》都是赵有根首演。

赵德厚从小受二人台艺术熏陶,加之自幼喜欢,禀赋灵气, 勤奋钻研,10几岁时就能熟练地唱完整流行的传统二人台小戏。会用自制的笛子,二胡奏演出一出出二人台小戏的曲调。

赵德厚是家中长子,父亲常年外出演戏,当时的人民公社有硬性规定,不出勤出工,挣不够工分,不给分口粮。所以家中经济十分拮据,7口之家常常断炊借粮,5个孩子只有2条裤子。为了一家人的生活,赵德厚小学五年级就辍学务农,成了顶替父亲在生产队里干活儿挣工分的整劳力,地里的活儿,他“锄搂拔割”样样在行。

冬季农闲,十里八村有唱戏的,办红白喜事雇鼓乐班子的,天再冷赵德厚也要去看,能把所有接触到的戏文背得滚瓜烂熟。

1969年,赵德厚打听到县乌兰牧骑要招考演员。他想报考,母亲阻拦,说唱戏的“刮野鬼”顾不了家,父亲支持儿子,打掩护让儿子去报考。赵德厚把随身的衣服洗干净穿上,把磨破的鞋自己缝补钉好,满怀信心去县城应考。

唱歌、唱戏曲、段子表演、即兴小品、演奏乐器,一路过关斩将,遥遥领先。最后看功夫,走台步、劈腿。踢飞脚时用劲过度,赵德厚把一只鞋踢到舞台下,差点掉到前排领导与评委坐的桌子上,引得满场哄堂大笑。他心想这下演砸锅了,就怨那只破鞋,越缝补越钉,越不跟脚。没想到,这个踢掉鞋的飞脚,踢得他鲤鱼跳龙门。宣布录取结果,只取一男一女2名演员,男的就是赵德厚。

16岁的赵德厚从此步入二人台艺术的正规渠道。

“逼”出来的编剧、导演、作曲、指挥

其时,有一批有艺术特长的上海、天津、北京知识青年先于赵德厚进入县乌兰牧骑。天津知青李振翰,拉的好京胡,其叔叔是天津京剧团首席京胡。上海知青黄恩培,吹的好笛子,他是南派笛子界一代宗师“中国笛魔”陆春龄的外甥。内蒙古京剧团著名京剧演员李小春,当时包点在兴和县支农下乡,常被请到县乌兰牧骑做业务传授,指导演唱。

乌兰牧骑要求队员一专多能,全面发展。赵德厚如饥似渴地刻苦学习,苦练各种技能。

在表演方面,赵德厚得到李小春等名师面对面的指点。学演了《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沙家浜》中的郭建光,《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样板戏中的主角。他的演唱声音高亢洪亮,声情并茂,表演惟妙惟肖,这些都为他在二人台表演、导演方面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

在乐器方面,赵德厚不仅娴熟二人台笛子、四胡、扬琴 “三大件”的演奏,同时用二胡、板胡、唢呐、手风琴、大提琴、打击乐都能熟练伴奏。他自幼学习北派笛子大师冯子存的演奏,又经南派大师陆春龄嫡传外甥的指点,笛子独奏、扬琴独奏都是他的保留节目。他笛子独奏的《扬鞭催马送粮忙》,南北相融,刚柔相济,每次表演都得到满堂喝彩。

从那时起,赵德厚博览群书,养成了读书习惯。上世纪70年代,自治区每年都要举办2个月基层乌兰牧骑业务培训,他每次都如愿以偿地争取到外出学习机会。每次学习他都惜时如金,学习成绩总是排在前几名。每次的剧目交流,无论是演唱、舞蹈,曲艺、乐器,赵德厚都是学得最快,掌握得最好的学员。

1981年,28岁的赵德厚任兴和县乌兰牧骑队长,他编导、作曲的剧目屡屡在全国全区的演出评比中获奖,他总是说:“我的编剧、导演、作曲、指挥的能力,都是被‘逼’出来的。”

1983年,县乌兰牧骑被切断财政经费补贴,实行“断奶”自负盈亏式的承包。40多名职工要吃饭,县乌兰牧骑演艺事业要发展。赵德厚意识到,乌兰牧骑要走向市场,首先必须要奉献给观众丰富精彩的节目。压力重大,赵德厚的艺术才华被“逼”得日趋成熟。

1984年,赵德厚报考了4年制的函授中央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为他在二人台艺术舞台上大显身手提供了理论指导准备。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赵德厚组织移植了《奇婚记》《五姑娘》《山村婚事》《姑娘大了》等10几个大型剧目。排演了《分粮》《打金钱》《走西口》《秀姑劝夫》《光棍娶妻》等二人台剧目几十部,储备了可演14台,近40个小时的剧目。这些剧目,都是赵德厚导演,亲手作曲,一一指挥排练,有些剧目还需要二度创作,导演、作曲、指挥、编剧的本领就这样练成了。

发展二人台板腔体声腔音乐

赵德厚在二人台作曲的探索上,特别是在二人台板腔体声腔音乐的发展上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填补了“文革”时期至80年代初二人台音乐发展史的空白。

二人台是晋冀蒙三省交界区域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艺术形式,但是要用二人台这种表演形式试图去表演情节完整的大型剧目,用这些原始形态的歌曲去表现多变的人物情感和复杂的情节时,显然原有的声腔结构形态满足不了表现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各种不同人物情感的需要。

要提高它们的适应能力和表现水平而又不改变原有的、深受群众欢迎的音乐风格,就只能在原有音乐旋律的基础上进行扩展,那么就必然走上板腔体声腔的道路。

赵德厚十分注重学习民间原生态曲子。他下乡外出,只要打听到当地有名的艺人,都要买烟带酒,登门拜访,将他们口授的曲子用简谱记下来,回去整理,从中吸取精华。

赵德厚运用板腔体声腔理论知识,以东路二人台音乐为主基调,吸收西路二人台和民歌、漫瀚调、爬山调、二人台牌子曲、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戏曲音乐元素,直接将观众熟悉喜爱的二人台,精妙揉合而成一个独具风格、节奏丰富多变的板腔体声腔。

赵德厚经过14台近40个小时的剧目的作曲实践,在武场配乐上大胆创新,他所作的二人台戏曲板腔体声腔音乐,旋律优美悦耳动听,乐曲内涵丰富多元,乡土气息风味浓郁,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当时,全自治区只有兴和县乌兰牧骑能够靠自己20多人小演出团体的力量,完成大型的多幕剧。赵德厚带着14台剧目,横跨山西、河北、内蒙古几省区的20多个市、县(旗)演出,深受广大观众欢迎。

1982年至1988年,兴和县乌兰牧骑的演出和发展达到鼎盛时期。每年的演出从当年的正月一直排满到第二年正月。为了能让村里的人看上兴和县乌兰牧骑的演出,不少村支书提着麻油,拎着鸡蛋找关系定戏。每场演出有上万人观看,房上、墙上、树上都扒上人看戏。

主演《秀姑劝夫》一炮走红

1982年自治区举办乌兰牧骑建队25周年调演。乌兰察布盟文化局指令,兴和县乌兰牧骑排练《秀姑劝夫》《光棍娶妻》两台东路二人台小戏,代表全盟15个旗县的乌兰牧骑参加自治区调演。《秀姑劝夫》一戏的男主角,选来选去,最后落在赵德厚身上。他一边执导、作曲,一边亲自披挂上阵,主演《秀姑劝夫》男角苏七。这次调演,兴和县乌兰牧骑囊括全部奖项。获得团体一等奖、优秀演出奖、作曲奖、个人表演奖。《秀姑劝夫》成为区内所有文艺团体必演的剧目。内蒙古电视台拍摄多次播放,至今仍是全区广大群众百看不厌的二人台小戏,并创录音盒带出版销售10万以上的自治区纪录。就连民间鼓匠班子都把《秀姑劝夫》曲调作为必奏曲目。

1983年兴和县乌兰牧骑《秀姑劝夫》《光棍娶妻》两台戏,首次代表乌盟配合内蒙古大篷车赴京参加全国文艺调演。赵德厚与《秀姑劝夫》女主角王凤云夺得大奖,一炮走红。连续在人民大会堂演出20场,场场爆满。受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丁峤和国家民委负责人的接见与表扬。

据《兴和县志》记载:1982年全区调演,“东路二人台的音乐创作得到自治区二人台专家的认可。”“1982年至1984年,兴和县乌兰牧骑连续3年被评为全区先进集体。内蒙古文化厅发出全区文化系统向兴和县乌兰牧骑学习的号召。”

60多出剧目近一半获大奖

1997年10月,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团长武利平赶赴乌兰察布盟,商调赵德厚来自治区二人台艺术团任业务团长。当时赵德厚任职乌兰察布盟二人台实验剧团团长兼书记已近3年,带领“乱摊子”的乌盟二人台实验剧团,走出困境,冲向市场。

种种原因,赵德厚在任“临时”业务团长6年才办妥调动手续。他是实干出名的“拼命三郎”,即使在任“临时”业务团长,他干起活来照样“拼命”。

一个剧本,斟酌再三,赵德厚总要选择更适合农牧民口味的道白唱词;一首曲子,品味多次,他总要谱出更悦耳动听的旋律;一个动作,反复排练,他总要找到恰到好处的节奏;一台节目,他总要排练到精益求精的地步。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5月,赵德厚双胞胎的二儿子赵鹏去北京求学读书,不幸车祸重伤。儿子住院每日的医药费为2000多元。那些日子赵德厚过得十分紧张,既要上班排练,又要出去给住院的儿子挣医药费。上午排练结束下班,他立即背上电子琴去赶中午的婚礼庆典。下午3点进排练厅干到6点,他立马扛上扬琴去赶堂会,晚8点半准时进排练厅干到11点半结束。那时的婚礼、堂会一般只挣50元,最高100元,3个月后儿子康复出院,赵德厚外欠10多万元“饥荒”。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经过6年的紧张排练,自治区二人台艺术团储备了一批节目,6年,他记不清自己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6年,他谱曲、编剧用过的8开稿纸就能装满几麻袋。6年,他抽烟越来越凶,日抽烟量有时半条不够。6年,剧团的演出水平上去了,他的健康水平下来了。6年,他一鼓作气导演、作曲、指挥、编剧或参编,排练出40多出优秀的大中小剧目。

2000年赵德厚参编、导演、作曲、指挥的大型东路二人台现代戏《光棍汉与外来妹》, 获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中央电视台11频道现场进行了录制并多次播放,在全国全区引起较大的反响。2002年武利平藉此获第19届梅花奖。

2003年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广东省戏剧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小品小戏评选”,由赵德厚作曲、导演、指挥的二人台小戏《又一村》,获优秀音乐设计奖。

同年赵德厚编剧、作曲、指挥的二人台《山魂》,在首届中国·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获得银奖。《山魂》被山西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同名电影。

2009年赵德厚作曲,由包头市九原区乌兰牧骑承担演出的大型二人台轻喜剧《西口好人》,获第十一届中国戏剧节剧目奖、优秀演员奖。并获自治区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自治区二人台大赛演出金奖。

2014年赵德厚作曲的二人台现代戏《北梁》,获第三届内蒙古二人台艺术节优秀剧目展演一等奖……

进入内蒙古二人台艺术团以来,赵德厚编创、作曲、导演剧目60多出,其中近一半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