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地方戏曲 > 二人台 >

唱响二人台 点亮万盏灯

2016-08-01 发表|来源:山西新闻联播|作者:佚名

主持人导语: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切自信的基础,而文化的自信就来源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实践。骄阳似火的7月,本台记者与山西传媒学院参加暑期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的学生们走进民歌之乡——河曲,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口述历史的抢救性记录和采访。

鸡鸣三省的河曲县位于晋陕蒙交界的黄河边,自古以来就是山西人走西口的渡口,这里有传唱了几百年的民歌,也是二人台艺术的发源地。千年的黄河日夜流,这祖辈留下的文脉瑰宝,被一代代河曲人传承着。今年78岁的贾德义人称“歌癫”,他和他的田野组合,每天都会雷打不动地出现在西口古渡广场上,两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老贾主要是在展示演唱,而今天面对摄像机,却连称我们的到来是及时雨。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贾德义:因为什么说是及时雨呢,因为我们这里头张(存亮)老师八十四岁,我八十岁,差一岁半,都是七八十(岁),说不定他哪天就不在了。

吕桂英今年75岁,60年前正是她改变了二人台一直以来男扮女的历史,成为第一个登台的女演员。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吕桂英:就像我吧,七十多岁,在连几年也活不了,就盘算把我们这的二人台,好好的保护传承下去。

现年84岁的张存亮,曾在1957年同河曲的民间艺人把民歌二人台唱到北京,受到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老人迫切希望延续历史辉煌,他要把经验留下来。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张存亮:还得先学河曲的方言土语,特别是重叠词的广泛应用。

78岁的新李生装了一肚子好听的山曲,是远近闻名的歌王,“歌痴”韩运德花了近60年时间搜集创作了几千首河曲民歌,并用蝇头楷书一字一句抄写了十一大本。河曲县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有71位,仅国家级就有6位,平均年龄在80岁,采访中我们深感这些老艺人的身体和记忆力大不如从前,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从心底里表现出对即将逝去的历史记忆的珍惜和对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的迫切期盼。

山西广播电视台副总编 张敬民:我们这些传承人其实就像一盏盏灯一样,我们的作用就是让这盏灯永远亮着,让他后人都能看到这盏灯的光芒。

这次采访,我们从6位老人60个小时的口述中记录下了一段段珍贵历史。文化传承是一条奔腾的长河,更需要当代青年人的继承与坚守,我们在河曲偶遇了一场山村夜戏,露天场院上县二人台艺术团送戏下乡的表演正到高潮,大风骤起,铜钱大的雨点跟着砸了下来,可以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当避雨的村民四散开,台上的民歌照样唱,二人台继续演,梆子鼓一点儿也没乱,在瓢泼大雨中坚持近一个小时演完整场曲目。

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演员 王晶:这也是自己的一份责任,不管干什么应该都是非常敬业的。

河曲民歌二人台艺术团演员 胡秀珍:看到台下只要有观众,我就不会停下来。

河曲县石梯村村民 菅四伟:演得好、演得好比过去二人台演得好。挺好,对艺术的尊重,对艺术的奉献。

风雨山村夜,夜幕的灯光暗下来了,但文化传承这盏灯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