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传统戏曲经验在现代戏剧表演中的绽放 ——民族歌剧《党的女儿》桂英唱腔浅析

2022-09-28 发表|来源:运城晚报|作者:畅萍
《党的女儿》中,畅萍饰演的桂英。薛丽娟 摄

今年6月,山西省蒲剧艺术院特邀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孙丽英老师,为我们复排红色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在剧中,我扮演二号女主角桂英。孙丽英老师在排练中讲到,桂英要在半疯半醒中表演出她对丈夫的爱、恨、怕,还有对党的信仰,最后她为了救田玉梅英勇就义,有着“柔弱一生壮烈死”的舞台形象。为了诠释好人物,我大量运用传统戏曲中的“四功五法”,通过眼神和步法来表现桂英对自己丈夫的绝望与无奈,用戏曲中夸张性的表演贯穿始终。在唱段的处理中,我将西洋唱法、民族唱法和地方戏曲唱腔,进行交替融合性使用,使人物活生生立在了舞台上,获得了孙丽英老师的肯定和观众的认可。

民族歌剧是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融合了中西表演的特色,拥有独特的魅力。《党的女儿》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歌剧之一,使用了大量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有着较强的时代特征和中国气质。

此次排演的《党的女儿》,在演唱风格上,结合传统音乐,借鉴西洋手法,保证了旋律的高潮延伸和唱腔拓展;在语言风格上,采用蒲剧音乐元素和江西地方民歌调式,将“歌谣体”与北方戏曲的“板腔体”有机融合,形成独特鲜明的音乐风格。桂英唱段的委婉细腻、刚柔之美,与田玉梅唱段的荡气回肠截然不同,展示了不同的人物性格。

桂英唱段风格的民歌化与婉约性

《党的女儿》全剧44个唱段,每个人物的唱段与其经历和性格密切相关,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共情。

桂英的性格与其他人不同,她的内心世界十分复杂,一直处于矛盾的漩涡中,所以在个体故事上和舞台表现上,需要较强的戏剧张力。在舞台表达中,为了能够体现其“软年糕”“一辈子都是属糯米”的性格特征,她的唱段使用了较多江西民歌、民谣,融入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衬词和唱腔。

如《从前有座山》中,将江西歌谣中的唱与吟结合起来,又使用了“咿呀呀呀子依呦”等衬词,展示了桂英内心的悲痛及对丈夫的失望,同时还展现出其作为农村妇女的善良和作为共产党员的热情。人性使然,一个被叛徒丈夫折磨的几欲疯癫的人物,其内心是痛苦的,所以桂英唱段的前期,主要以悲剧色调为主。党性使然,在田玉梅的感召下,桂英重新坚定了与丈夫斗争的决心,在这一阶段,虽然唱段不多,但是在婉约中孕育着希望。

桂英唱腔形象的多元化与丰富性

与一般的歌剧不同,民族歌剧的唱腔为了能够更好地展示人物,往往会突破传统唱腔的影响和束缚,形成独特的“戏歌唱法”。这种唱腔,对于展示人物的舞台形象、塑造人物的独特性格、描述当时的社会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唱腔和本地区的音乐艺术语言实现了融合,使其具有较为浓郁的生活旋律。

(一)借鉴家乡蒲剧唱腔

蒲剧是山西最富有影响力的特色剧种之一。蒲剧唱腔主要以徵调式为主,音域宽广,旋律具有极强的跳跃性,腔高板急,跌宕起伏,可以用于抒发凄楚、悲凉的情绪,同时也呈现出豪放的特征。桂英的唱段引用了较多蒲剧唱腔,表达其内心的挣扎和对命运的无奈控诉,形象生动。

如桂英唱段《一死报党恩》中,全曲以左手振音作为伴奏,有效地烘托出压抑、沉重的气氛。而伴唱部分,通过华丽的词句,详细交代了桂英的内心活动,为桂英唱段的引入提供了基础。在这一唱段中,桂英回顾了自己与丈夫的前半生及丈夫对自己的背叛,压抑且不知所措。唱腔中蒲剧“板腔体”的运用,更加鲜明地展示出桂英内心的痛苦和煎熬。在进入小快板后,唱段“醒来不如疯癫好,疯癫倒还不揪心,揪心肝肠断,无脸再见人”,以紧打慢唱式的板腔体告诉观众,她似乎是惊醒,最终选择了以死解脱的念头,表达了桂英内心压抑的情感得到释放!

(二)融合传统戏曲唱腔

传统戏曲的演唱,讲究字正腔圆,以情带声。《党的女儿》唱腔当中,也体现出了较为浓郁的传统戏曲特色。同时,唱腔结合声乐技巧的表达,将逻辑重音自然地流露出来,体现出人物的不同特征和不同遭遇。桂英唱段,通过字首、字腹、字尾,以及四呼、清浊等传统戏曲腔调发声技巧的运用,清楚交代了歌词和舞台场景。

如第二场,桂英一个人趴在桌上哭,她的丈夫回来了,手上全是血,她害怕,丈夫却嘲讽她胆小怯懦,想要靠近,被她推开。此时的桂英已经疯癫,但是唱腔的吐字及传统戏曲手法的应用却十分娴熟。这一唱段,通过开头三小句的递进,表现了桂英的惊恐,接着使用逻辑重音,重复“马家辉”,展示出其精神的不正常。最后以机械性的重复,带有疑问的语气,表现了其假疯与清醒的转折,具有较强的听觉与视觉冲击力。

(三)使用民族声乐唱腔

民族声乐中通常会使用大量的行腔和润腔,以对唱腔进行优化、装饰,表达浓郁的艺术感染力。歌唱时,讲究圆润声腔,气息和谐流动,形成平稳的连音。同时,利用断音润腔、音色变化润腔、节奏节拍润腔等润腔方法,体现不同的情绪,展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这类行腔和润腔方式,在桂英唱段中也有丰富的体现,展现了桂英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如《从前有座山》唱段中,采用了大量倚音,使得不同高音被和谐地组合在一起,演唱委婉动人,更加深入地表达了情感。该唱段采用了润腔方式,以体现桂英的疯癫状态和情绪失控,展示其内心的恐惧。再比如《一死报党恩》中,通过高音弱唱技术,体现桂英上吊前的咏叹。从感情上看,这一唱段整体是悲伤、阴郁的,想到丈夫叛变,她心里无能为力,所以以哭腔的形式,倾吐自己的苦水,在“吞”“苦”等哭腔运用中,以揉面式的演唱,系统描述了她的委屈隐忍和纠结挣扎,形象展示了桂英的悲惨经历和内心的复杂情感。

(四)引入情绪特色化唱腔

桂英唱段还引入了大量特色唱腔,用于表达不同的情绪,展示不同的舞台内涵,塑造桂英的性格、行为动因。在欢快的情绪唱腔中,其通常会借助末尾明亮富有弹性的音色,体现人物形象;在愤怒或仇恨中,唱腔会采用低喉位技术进行处理,保证吐字力度的统一,展示爆发力和韧性;在悲伤或失望的情绪中,唱腔一般带有凄凉的音色,来展示桂英一生的悲惨遭遇,最大限度引发观众的共鸣。

中西合璧,戏歌融合,传统与时代同步

民族歌剧融合了中西方传统音乐及现代音乐和地方戏曲特征,为了能更好地配合剧情及演出,唱腔往往会根据人物的经历或性格进行不同程度的变化,这对于人物舞台形象展示和表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舞剧、歌剧、话剧、戏曲,还是影视剧,都离不开传统戏曲中程式化、夸张性的表演和“四功五法”,只有适当运用传统戏曲中的这些技巧,才能使戏剧舞台上的人物更丰满、更鲜活、更生动。中国传统戏曲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里,一直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绽放出自己独有的魅力。愿传统戏曲在新时代下百花齐放,助力戏剧表演,展示戏歌特色,丰富戏剧张力,为中华文艺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