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歌剧 > 资讯 >

山西省歌舞剧院:争做山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排头兵

2020-08-29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孙蕊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自2011年始,9年,山西省歌舞剧院成功从事业单位转型为国有文化企业,创排《火花》《黄河》《三把锁》等多部在全国叫得响的作品,承接省内千余场文艺演出活动,在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路上不断探索……

民族歌剧《三把锁》剧照 山西戏剧网 安志义/摄

9月5日、6日,民族歌剧《三把锁》在保利院线的首场演出将亮相山西大剧院,接受观众和市场的检验。这部去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青睐,并被列入2019年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的本土原创民族歌剧紧扣时代脉搏,精彩呈现了精准扶贫的山西故事。

像《三把锁》这样,敢于接受市场检验的弘扬主旋律、提供正能量的优秀原创作品,近几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已经拿出多部。“礼赞白衣战士”文艺演出、《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音乐会》、音诗画《晋善晋美中国梦》、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音乐剧《火花》、舞蹈史诗《黄河》等。

“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离不开国家不断出台的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好政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扶持,离不开省歌人对‘改革是文艺院团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坚定信心和在转企路上迎难而上的不懈奋斗。”山西省歌舞剧院院长,《三把锁》的编剧、导演刘波说。

从音乐剧《火花》到民族歌剧《三把锁》

精品迭出,以优秀原创作品检验改革成果

“走进音乐剧《火花》的排练大厅,演员们正全身心投入在自己的角色中,认真走位,认真歌唱,认真揣摩角色……尽管这样的排练已经持续了几个月,身在其中仍然感觉到被包裹在朝气蓬勃的氛围里。”这是2014年,当时还在山西演艺集团文艺策划部工作的王晶观看《火花》排练时的真切感受。这部以共产主义革命先驱高君宇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创作的音乐剧是一个关于理想和青春的故事。

音乐剧《火花》剧照 宋渭涛/摄

《火花》自2015年10月成功首演以来,先后参加了“山西省优秀新创剧目进京展演”、纪念“五四”运动97周年等活动,在北京、天津、陕西等地巡演147场。该剧还于2016年5月获我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些年,《火花》中的经典台词激励了多少年轻人为青春、为理想、为新时代而奋斗!

这是山西省歌舞剧院改制完成后创排的第一部大戏,不仅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也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与洗礼。

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2019年,历经7个多月精心磨砺的舞蹈史诗《黄河》惊艳亮相,一条波澜壮阔的黄河、一条奔流不息的黄河、一条贯通古今的黄河,被匠心独运的艺术创作、丝丝入扣的精湛表演呈现在舞台上,大河翻涌、文明激荡,令观者震撼。该剧不仅开创了舞台表演艺术的新样式,填补了我国舞蹈史诗的空白,还是山西省歌舞剧院走市场的一次全新尝试和探索,更是一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打造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文旅板块战略规划,丰富黄河文化内涵、铸就民族魂魄、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实践。

舞蹈史诗《黄河》剧照 山西戏剧网 安志义/摄

《黄河》,叫好又叫座。据报道,首演在2019年中秋节前后连演3天,近5000张票早早销售一空,全国各地观众慕名而来,最远的甚至从国外赶来!在2019年9月14日晚首场演出的100分钟时间里,掌声响起的次数超过40次。

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教授说:“《黄河》不仅在内容上具有史诗性质,在形式上宛如上古乐舞史诗的一个现代再现:舞蹈史诗《黄河》,是向失落的上古民族史诗的崇高致敬。”

开拓进取,永无止境。在《黄河》之后,2019年岁末,民族歌剧《三把锁》在太原首演,并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项目和文旅部中国民歌歌剧传承发展重点扶持剧目。这部以精准扶贫为题材,没有特邀外聘,完全由山西省歌舞剧院原创的民族歌剧,从基层采风到舞台呈现,历经3年才创排完成。

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给了《三把锁》不俗的评价:“在全国上下推崇发展民族歌剧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民族歌剧《三把锁》做了两个风范。第一,一个地方院团克服了种种困难,做出的一部大剧。第二,在民族歌剧探索路上,闯出一条路来,在这个方面,山西省歌舞剧院又领先了我们各地,做了一个非常成功的探索。”

评论家、剧作家王道诚说:“这是一部打好扶贫攻坚战、精准扶贫的现实题材的明德、培根、铸魂之作,你们的创新在于把物质扶贫上升到精神扶贫;三把锁的开锁,非常成功地把主题创作的思路引向了要打开所有农民的思想禁锢之锁——心锁。”

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 资料图

不仅仅是《火花》《黄河》《三把锁》,自2011年转企改制后,山西省歌舞剧院始终自觉承担着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使命任务,从山西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中吸取养分,先后创作了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歌从黄河来——山西经典民歌音乐会》、音诗画《晋善晋美中国梦》、“礼赞白衣战士”文艺演出等多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9年来,他们还成为我省文化演出方面的一支生力军,每年承担着山西重要文化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惠民演出活动的重任,演出千余场,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为山西建设文化强省,为山西的转型发展默默奉献。

这正是改革不断深入,被激发出活力的文艺院团所呈现的昂扬精神风貌,展现的为民情怀,取得的丰硕成果。

从文化事业单位到文化企业

9年砥砺,在改革创新中破茧成蝶

2009年,山西省歌舞剧院被原文化部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列为首批42家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单位。2011年,山西省歌舞剧院转企改制成山西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单位转企、自主经营、身份保留、全员合同。

自2011年起,这个在山西文艺界有着辉煌历史,先后创作演出了上千部优秀作品,出品过《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和《黄河长流水》“黄河三部曲”的文艺院团以破釜沉舟的勇气,开始了不畏艰难、不断创新的改革之路。

当时还是该剧院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兼歌舞团常务副团长的刘波深有感触地告诉记者:“院团里很多人想不通,觉得铁饭碗被打破了,日子就不好过了,不少业务骨干纷纷调往艺术院校。有3年左右时间,置身新的市场环境,面对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院发展却面临着诸多瓶颈:创作力量薄弱、管理体制不顺、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流失较严重,形象的说法就是缺队伍、缺人才、缺作品、缺影响。”

怎么办?唯有创新。在体制机制上创新,在人才管理上创新,在打造精品上创新。

转企改制后,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健全是制约山西省歌舞剧院发展的主因。多年来,剧院领导班子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特别是2019年,他们内抓管理、外树形象,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更大胆的创新实践:所属歌舞团、民族乐团相继打破原有的考核机制,采取评聘分离、以考定岗、以岗取薪的全新考核机制。民族乐团与歌舞团分别于2019年3月、12月,完成了一年一度的业务汇报和业务考核,并根据考核成绩,调整演员的薪酬工资,进一步提高了演职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获得感。完善了绩效奖励机制,制定了《山西省歌舞剧院目标责任制》。年初各部门制定指标任务,按照奖励制度,对完成规定任务的予以奖励。完善了《山西省歌舞剧院制度汇编》,重新修订了《大型剧目、小型剧(节)目及大型晚会奖励制度》《演出营销奖励》等相关激励制度。建立现代化薪酬管理制度,对工资进行调整,岗位工资占40%,绩效工资占60%。结合剧目创排要求及剧院实际发展需求,对剧院内设机构进行重新调整,设立了5个部门、2个演出团、5个中心、3个子公司、5个党支部。值得一提的是,剧院创作的民族歌剧《三把锁》采用了剧目签约的形式与20位演员签订排练演出协议,这是在机制创新和剧目运营上的一次全新尝试。

刘波说,虽然改革初期,也有人不满意,但是经过细致的思想工作,且随着时间推移,演职人员收入增加,大家感受到新制度的好处就再无怨言。

新制度激发新活力,增强了团队荣誉感,也改变了演职人员的精神风貌。无论是创排剧目,还是惠民演出,歌舞团演职人员个个干劲十足。在“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的演出中,乡村戏台简陋,演员们不仅要克服酷暑,有时还要冒雨演出,演员张晨晓和白静芳高烧仍然坚持在一线。在《山西印象》巡演中,民族乐团全体演员长途跋涉,克服水土不服等困难,只为将山西文化传播出去。在惠民演出中,有时候需要一天演出3场,没有一个人喊累。负责看管乐器的韩春明和贾琨,中午席地而睡……《黄河》在我省太谷、左权等地巡演时,演出条件特别艰苦,演员们要在冰冷的泥水中彩排数小时,包括主演在内的许多演员都是带伤带病坚持演出。演员们愿意无私奉献和付出,是他们对剧院归属感的最好证明。

从舞蹈演员到中层干部再到剧院院长,都在改革中成长、成熟,刘波认为,不管是事业单位还是文化企业,作品始终是文艺院团的立身之本。文化企业跟文化事业单位的不同在于,事业单位更专注创作环节,而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就要创作与市场兼顾,作品作为文化产品一定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刘波说,文化产品不能故作“清高”,不屑于讲“票房价值”,不能再走创作—获奖(省优、部优)—“搁”优的老路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只有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消费,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化的宣传教育功能,达到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目的。我们在创作方面就要以此为目标。

从请国家一流创作班底创排精品作品,到慢慢走上学习先进经验,培养自己的原创力量;从埋头创作到走上适合自身发展的生产、创作、市场运作之路,都是山西省歌舞剧院在打造精品方面的探索。

实践证明,只有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佳作才能折服观众、赢得市场。因此,近年来山西省歌舞剧院特别注重创排舞台艺术作品的质量,精益求精。就拿民族歌剧《三把锁》来说,2017年3月,编创人员开始采风,走上了满是黄土的小路、走进了荒凉的大山深处,走进了偏远山区贫困村老百姓的家中,与当地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只为寻找好的选题。几经反复,最后把主题定在精准扶贫、思想扶贫上。创排阶段,为剧本、作曲召开了5次专家研讨会,剧本更是改出了17稿。7月17日,记者在担任《三把锁》导演、编剧的刘波院长的工作电脑上,又看到了首演之后他们修改出的新剧本。排练期间,演员们牺牲周末和休假日,全天候、高强度进行排练。该剧主演高旭丽在哺乳期仍坚持训练,每个人的无私奉献使得《三把锁》能够在短时间成功首演。首演后排练也没中断,全院“停工不停功”,演员们都在家苦练内功。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后,就紧锣密鼓地开始现场连排。有这样的用心,《三把锁》在9月的首次商演令人期待。

不反复、不折腾,山西省歌舞剧院坚定走改革创新之路。2019年对他们来说是获得感、幸福感满满的一年。《黄河》《三把锁》两部大戏首演,圆满完成外交部山西全球推介活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山西日”、上海第十二届艺术节及山西文博会等重要活动的文化演出、“免费送戏下乡一万场”、文化品牌基层行等文化惠民活动、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共计278场。剧院全年共收入约2800万元,实现利润356万元,整体上调了职工的薪酬。

9年风雨兼程、9年砥砺奋进,山西省歌舞剧院终于破茧成蝶,成为山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先行者,为我省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艺力量。

从先行者到排头兵

深化改革,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体制机制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突出问题导向,坚持分类指导,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作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舞台艺术佳作,满足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近日,中央深改委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

刘波为党中央给出的好政策点赞:“《意见》为深化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改革如惊雷,能激发文艺院团奋发图强的内生动力,激励文艺院团走出一条契合时代发展、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新路,向改革创新要作品、要影响、要效益。转型发展中的山西,更需要有激情有活力有能力的一流文艺院团提供强大文化支撑。我们愿意努力探索,争做我省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排头兵。”

山西省歌舞剧院业务考核现场 资料图

改革需要深化,创新永远在路上。山西省歌舞剧院已经开启新征程。

2020年,山西省歌舞剧院将在解决人员思想问题、体制机制落后、艺术创作能力不够等薄弱环节下功夫,从艺术创作、队伍建设、制度建设、运营管理等现代企业管理的各方面去学习提升,在政府扶持和市场运作双轮驱动下,把“火花精神”和“黄河精神”落实到日常的工作实践,形成查不足、补短板的长效态势,增强院团自我造血能力。

在创作方面,该院将对舞蹈史诗《黄河》和民族歌剧《三把锁》进一步修改打磨。尤其是要把《三把锁》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献礼剧目来精心打造。在重大文化活动方面,认真完成好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山西演艺集团交付的各项演出任务;完成好彩票公益基金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品牌基层行资助项目的演出;做好舞蹈史诗《黄河》、音乐剧《火花》、民族管弦乐《山西印象》的巡演工作;完成好“2020年民族乐团音乐季”“长风之夜”“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在队伍建设方面,将在全院各部门推广新的考核制度、薪酬制度。

新目标新追求让山西省歌舞剧院文化企业的定位更加准确;建设拥有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的一流文艺院团的目标更加清晰;打造精品,完善文化产业链,服务山西转型发展,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职责更加明确。

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勇担使命再上层楼。山西省歌舞剧院曾是我省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先行者,这一次,它一定会肩负起排头兵的使命,为山西乘势而上书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贡献文艺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