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关不住的艺术

2020-08-31 发表|来源:文艺报|作者:李伟东
北京人艺建院68周年线上演出剧照 李春光 摄
2020年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参演作品音乐剧《图书馆奇妙夜》
光影剧场《寻狗记》王 犁 摄

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形势逐渐好转,全国不少地区的演出场所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情况下,正在有序恢复开放。尽管还有严格的人数上限要求和防疫举措,但是演出机构、剧场和观众都为这次时隔近5个月的“回归”充满了期待。毕竟,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按下的“暂停键”给整个演出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影响。这期间,剧院全线关闭,演出全盘取消,预售全部退票。在没有观众的日子里,在没有舞台的等待中,戏剧人没有退缩,他们积极寻找戏剧在这个特殊时期的存在方式,用走下舞台、走出剧场、走向公益等艺术表达的新途径,实现了戏剧与当下、戏剧与观众、戏剧与时代的一次次“对话”。回顾上半年中国戏剧独特的存在和实践方式,虽然包含着戏剧从业者们面对现状的不得已选择,但却用真诚的付出和执著的坚守证明了戏剧存在的价值,用一件件带有时代印记的作品凸显了艺术与人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疫情之后戏剧如何更好地走近观众、面对市场积累了宝贵经验。

走下舞台

疫情的发生让计划中的戏剧节、邀请展、新老剧目的上演等按下了暂停键。但与此同时,一种新的隔空交流的“云”方式开始渐渐兴起,从云课堂到云聚餐、云展览、云毕业等,虚拟网络空间里的“云端”生活成为人们重要的生活内容。各门类艺术也或多或少开始了云端尝试。作为最需要与观众现场交流的戏剧,是否适合从创作到接受“云”道路?戏剧人也开始了尝试。虽然不能到现场欣赏演出,但“云端”线上方式还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欣赏需要、部分实现心理代偿。“云端”戏剧主要以两种形式进行:优秀剧目影像资料播放与网络直播。

戏剧界的线上影像播放开始的比较早。自3月初开始,保利剧院推出的“保利云剧院”,即在戏剧板块中放映《北京人》《新原野》《明年此时》等作品,拉开了“云端”戏剧序幕。3月中旬,开心麻花团队《贼想得到你前传》也于线上“喜剧场”正式开演。应该说,业内实力雄厚的保利剧院和民间影响力巨大的开心麻花团队都非常敏锐、及时地调整了演出计划,在回馈观众和市场保温中找到了权宜之计。两个月后,文化和旅游部策划了一组题为“国家级的‘云端’艺术盛宴——2020年全国舞台优秀剧目网络展演”的活动,遴选了22部舞台剧在官网播放,题材丰富、类型多样。有网友惊呼:“一票难求的现象级作品竟然能在网上看到了。”

较之于歌曲、器乐、舞蹈等艺术作品的创作和排演,戏剧结构复杂、人员需求多、耗时长,因而疫情期间大型作品在排演上有难以克服的困难。但是戏剧人没有停下脚步,不能排大戏,就排“小”戏、组织剧本朗读会或进行戏剧片段表演,并以直播形式与观众完成时空共享。直播虽然不能取代剧场的直接观演,但其现场感和即时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观众的遗憾。与影像资料回放相比,直播是更受观众欢迎的形式,在“在线”就等于“在现场”的特殊情境下,只要时间允许,观众更愿意在第一时间以“目击”形式获得欣赏的快意。4月5日、6日,由广州大剧院联合腾讯视频艺术频道推出的首部线上戏剧《等待戈多2.0》(导演王翀)以直播形式问世。这是一部从策划到选演员、排演再到演出都“零接触”的线上戏剧。甚至表演都是在北京、武汉、大同等三个不同空间进行的。一个月后的5月9日,依然是广州大剧院,特别策划了十周年庆生活动“10小时云聚荟”网络直播,包含歌剧、音乐会、戏剧、舞剧等,收获了7400万次的点击量。

在网络直播的“云端”戏剧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68周年的戏剧片段演出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此前北京人艺的“云上剧场”也接连推出过经典话剧剧本朗读直播活动,但都没有这次直播获得的关注度高。这场有500万观众观看的直播,在久别重逢的激动中被赋予了神圣感。首都剧场舞台上的演员们面对空空的观众席,进行了一场没有观演交流的现场表演。在直播平台上,观众则通过弹幕不断评价交流欣赏体验。除了戏剧表演本身,北京人艺让演员们重返舞台、并进行网络直播、且使用流行的弹幕反馈等方式,既是应对疫情的一次恢复性尝试,更是一种社会责任、一份艺术情怀。国家大剧院的“云端”活动开始的也很早,但主要集中在抗疫歌曲、音乐欣赏、艺术微课堂等内容上。终于,在观众“云看剧”的呼唤中,7月18日,国家大剧院版《西望长安》被放到了观众播放列表中。

疫情的冲击让观众无法走进剧场,却让戏剧从线下走到了线上。虽然影像资料播放与网络直播都不能创造现场观剧的剧场氛围,但线上艺术比传统艺术覆盖面更广、更易普及,对于剧院形象建设、公众平台拓展、疫情后重启演出市场等,都能起到相应的辅助作用。

走出剧场

处在疫情防控阶段,剧院演出的恢复时间成为一个未知数,戏剧人只能不断重新调整演出计划。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愿坐等的戏剧人开始了更有行动性的实践,让戏剧走出了约定俗成的封闭式剧场。2020年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推出的小型戏剧、孟京辉的大型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等,都是突破剧场空间局限的艺术实践。

负责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策展的是“爱丁堡前沿剧展”团队。“爱丁堡前沿剧展”被无限延期,策展人袁鸿、水晶便将精力与热情投注到更富挑战性的项目上。因为这是2020年第一个如期在线下举办的艺术节。从确定策展方案到6月18日顺利开幕,策展团队在46天里完成了所有筹备工作。在10天时间里共有20个剧目展演,剧目规模都不大。其中,普通观众参与的声音剧场作品《回家》,是以上海援鄂医生、网络博主更新的日记为素材的一次剧本朗读,效果非常感人。光影偶戏作品《寻狗记》则充满想象力,由1个投影仪、68个手工雕刻剪影、10个景片共同展开了一场太空漫游。在这些富于创意和参与度的表演中,艺术家们走出封闭的剧场、走上流动的舞台,与观众近距离互动,观众则拥有参与或不参与的选择自由。无论对于艺术家还是观众,这种体验都是新奇而有魅力的。

比起这些小戏,孟京辉的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以网状结构编织了类似平行宇宙的演出现场,观众自主选择进入哪一个“宇宙”,每个“宇宙”里的故事和体验都不相同。2019年,《成都偷心》曾走进地铁,今年复演后则将猛追湾一条近400米长的巷子作为流动的浸没式剧场,让路上的行人与戏剧遭遇。并且,这种尝试与疫情的关系并不那么紧密,而是显示着一种新的戏剧美学观念。其实,走出剧场并非新鲜尝试。无论我国早期的活报剧、广场剧、茶馆剧,还是谢克纳提出的“环境戏剧”,都不是在正式剧场里演出的作品。疫情前我们也不乏街头或非剧场空间的表演,但多是一些戏剧节的热场表演或助兴节目。环境戏剧不等同于室外表演。在当下生活中,我们从来不乏室外表演,尤其在旅游城市,譬如张艺谋、王潮歌策划的山水实景“印象”系列等。但因为这些表演商业色彩浓厚,且缺乏观念或形式创新,虽然有观有演,往往不被纳入戏剧研究范畴。此外,古北水镇长城剧场、乌镇诗田广场、水剧场等露天剧场的演出也不属于环境戏剧范畴。因为虽然室外环境会给戏剧演出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但对作品整体构思和表演方式影响不大。与商业化的“印象”类型演出和室外剧场演出相比,近些年偶尔出现在街道、公园、工厂厂区、商业区里的演出,则的确在向环境戏剧靠拢。尤其在李建军、王翀等年轻一代导演那里,“走出剧场”早已经作为戏剧与社会发生关系、戏剧发生美学嬗变的突破口。

从以往的戏剧实践看,“走出剧场”并非疫情的产物,但疫情确定推进了“走出剧场”的可能。或许,有戏剧表演和观众的地方就是剧场。那么,疫情逼迫下离开封闭的传统剧场空间的戏剧演出,也可以被看作戏剧人开辟、创造的新剧场。在这个新剧场里,可能会发生对传统剧场戏剧的艺术重构与美学革新。

走向公益

疫情前,人们谈论戏剧时经常会提及“票房”,而疫情以来,这个词已经被“公益”替换。2020年上半年,公益放映、公益演出、免费欣赏等成了戏剧活动的关键词。戏剧人的这种选择首先是社会情怀使然,其次是艺术家有表达的需要,再次则出于培养观众群的长期考虑。

在等待大幕重启的时间里,国家院团和艺术家们不想束手无策,出于“做点儿什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们更愿意以“公益”的形式表达社会关怀。对肩负责任的国家院团和心怀关切的艺术家来说,损失不是坐等的理由,行动才是积极的应对。于是,国家大剧院、保利剧院、广州大剧院、北京人艺、“开心麻花”团队、上海“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等都在推出公益演出。这些业界大名鼎鼎的院团演出票价历来不菲,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公益演出的确是难得的福利。让观众感动的是,即便在自己寒冷的时刻,戏剧艺术工作者们也没有放弃给他人送去温暖,即便在黑暗中,也在向光仰望。而他们所做的一切,凭借的是社会情怀。

除了“做点儿什么”的责任感,艺术家们也有自我表达的精神需要。艺术是人类与天空、大地对话的最直接的媒介,艺术家的天然敏感注定了他们有更强烈的自我表达需要。在各行各业渴望复工、学生渴望复课的阶段,艺术家们在对艺术的热爱、对观众的渴望中希望有所作为。这种作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不为名、不为利。因此,只要有平台,他们便愿意从事公益活动、参加公益演出。只要有一方舞台、有数位观众,艺术从业者就能被激发艺术创作的冲动、就要接受观众的检验,就会呈现庄严的演出。

疫情前,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刻,观众感到自己对艺术如此需要。5月13日,人民网微博做了一个“你最想去的场所是哪里?”的小调查,三天后的统计结果是:在参与调查的3.1万人中,1.5万人选择了“剧院”。如果不是长达半年的限制,没有人知道观众对剧院的需要如此迫切。公益戏剧一方面部分弥补了观众不能到剧院的遗憾,另一方面也是对观众热情的回馈。同时,公益演出对于未来剧院开放后市场回暖、观众回流显然也有所助益,对于培养新的观众群体的潜在影响也不可估量。即便不能与剧场演出等同,公益演出所体现的社会情怀、艺术表达及对观众的影响,其实已经成为了社会正常运行的标志之一,成为健康、健全的社会生活的风向标和定心丸。

一场疫情,让戏剧暂时停下了脚步,却让我们看到了关不住的艺术和有所作为的戏剧人。在大幕重启的时刻和未来的戏剧时光里,这些都值得铭记与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