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特别关注 >

平定有支新时代文艺轻骑兵

2020-09-06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温丽芳张泉东

这群志愿者差不多每10天就有一场演出,他们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把文艺“佳肴”送到了百姓家门口

8月18日,阳泉市平定县东回镇马山村的戏台上传来阵阵歌声和欢笑声。

马山村位于平定县东部的偏远乡镇,距离县城约40公里,从县城开车去也得一个多小时。一大早,一群志愿者送戏下乡,把精品文艺“佳肴”送到百姓家门口,为他们送去欢声笑语。这支志愿者组成的文艺队伍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平定县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

近日,记者走进平定县,了解这支特殊的队伍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化零为整 打造文艺队伍

初秋时节,平定县文化馆的一间教室热闹非凡。兴之所至,几名学员索性脱去外套,放声歌唱。

“十来年了,每周五咱们都有成人免费艺术培训。这些人大部分会成为馆里的文化志愿者,我们在其中再精心挑选,补充到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的队伍里。”从教室出来,平定县文化馆馆长张继红告诉记者。

张继红说,她是2018年春天到县文化馆工作的。文化惠民是平定县的一项常态工作,如何让大伙儿实实在在享受到高质量的群众文化生活,她思来想去决定化零散的文化志愿者为一支完整的文艺队伍,并取名“红色文艺轻骑兵”。

“虽然队伍是2018年5月才成立的,但是我们的文化志愿活动却持续了几十年,也正是因为有这个良好的基础,红色文艺轻骑兵才能在短时间内叫响名号。”张继红说。

52岁的王小玲是平定县文化馆副馆长,也是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一员,更是全县文化志愿活动历史的见证者。她回忆说,县里的文化志愿活动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也记不清了。但从上世纪90年代初到馆里工作,王小玲就时常和几个爱好文艺的朋友到乡村、社区、厂矿等地义务表演。但因为缺乏统一培训、管理等,大家表演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志愿者的文艺水平,给基层送去更好的表演,2018年5月,平定县文化馆组织成立了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文艺轻骑兵演出以“送温暖、聚民心,送服务、乐民生”为活动目的,走进基层、贴近群众,把歌舞送到田间地头,把党的关怀和爱心送到百姓家中,以文载道、以文育人、以文扬善、以文寓美,用优秀的文艺作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当地近年来取得的新变化、新成绩,助推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取得实效。

从那时开始,平定县的不少乡村、社区里多了一群文化志愿者的身影,他们迎风雪、冒寒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把嘹亮的歌声、欢快的舞蹈、捧腹的小品留在基层,为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和关怀。

到目前为止,队伍正式注册的队员有100多人,其中年纪最大的71岁,最小的7岁。这些队员组成兰梦舞蹈队、开心舞蹈队、笑呵呵剧社、西郊原生态武迓鼓队、移穰龙灯舞队、梨园之声戏剧队、天籁之音声乐队等13支队伍。“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成立后,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新创作作品,与过去相比都有了明显的提升。”时常带队演出的平定县文化馆培训部主任王志珍介绍,以前各种原因,一些偏远的村庄他们很难到达。如今,岔口乡红岩岭村、东回镇娘娘庙村这些偏远的地方,也留下了这支新时代红色文艺轻骑兵表演的身影。

百炼成钢 满怀炽热情感

娘子关河灯文化节、里洪水村山楂采摘节、平西红色文化诗歌朗诵演唱会、半沟红薯文化节……从这支队伍成立以来,各种文艺演出活动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学校、乡村、社区、厂矿等,也处处回荡着他们的歌声、群众的笑声。然而,带给观众欢乐的背后,是所有红色文艺轻骑兵队员不为人知的艰辛。

王小玲半开玩笑地说,她的专业特长是戏曲,不过这些年来,已经被培养成了多面手,“有时候演出人手不够,我们就得随时准备登台。现在,我不仅会唱戏,还学会了唱歌、舞蹈,甚至演小品。”

63岁的岳慧芳是一名退休职工,也是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心舞蹈队的队长。她回忆说,一次在巨城镇南庄村表演时正值盛夏,大家只能顶着烈日跳舞。因为天气太热,一个节目表演完就浑身是汗,脸上的妆容也全花了。

“我家住在阳煤五矿附近,每次下乡演出,如果7点统一在县文化馆集合,我差不多5点半就得起床收拾。夏天天亮得早还好说,冬天只能是摸黑走路。”67岁的赵金萍说,“平时文化馆对咱免费培训挺多,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人家需要了咱自然也会顶上,好在家里人挺支持我的。”赵金萍甚至开玩笑说,有时候演出前在家里还病恹恹的,但一站到舞台上就来了精神,“咱的表演得对得住观众啊!”

除了大家所说的困难,红色文艺轻骑兵笑呵呵剧社负责人郗占图还要多克服一个问题——道具。相比歌舞,小品在表演中需要较多道具,有些无法买到现成的,郗占图只能自己动手做。“我男扮女装演老太太,普通女装我穿不进去,好多衣服只能从网上买布料自己做。”郗占图说,“有时候别人不要的废旧泡沫、报纸,经过文化馆美术组的工作人员切割、裁剪,刷上漆就成了‘红薯’‘烤箱’‘座钟’等道具。”

“因为文化馆经费紧张,在道具方面我们尽量鼓励大家动手改造废旧物品,有些馆里的服装、道具,我们也会做到一物多用。”张继红说,“好比我们买的一身白色连衣裙,舞蹈《再创平定新局面》用完,舞蹈《老百姓的好日子》《我和我的祖国》还能用。演完后,我们也会安排专人统一保管好,下次再用。”

不忘初心 为百姓一直演下去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从队伍成立到去年年底一年半的时间我们演出了60多场,差不多每10天就有一场演出。”张继红说。

为了紧跟时代脚步,平定县文化馆组织人力物力加快作品创作速度,短短时间就创作出了舞蹈《幸福中国一起走》《再创平定新局面》、小品《扫黑除恶遂了俺的心愿》《甜蜜事业到俺家》等一批体现平定风土人情的文艺作品,有效带动了全县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

张继红说,免费培训是为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提供后备力量的有效方式。从国家推广免费艺术培训以来,平定县文化馆积极贯彻落实,在每年暑假期间开设少儿免费艺术培训班,2013年左右,县里还把免费培训的触角伸到乡镇,青少年可以免费学习舞蹈、二胡、笛子等。其中就有不少青少年加入了红色文艺轻骑兵队伍,同时也为将来全县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此外,连续十多年开设的成人免费艺术培训,也给红色文艺轻骑兵输送了不少演出人员。

为了激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组织凝聚力,平定县文化馆还出台《文化志愿者星级服务团队评定办法》,明确了评定星级服务团队的基本条件、标准和奖励办法等。志愿者服务队按照演出场次多少,由低到高分了4个等级,并按等级不同奖励1000元到5000元不等。与此同时,县文化馆对星级服务团队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评选一次,对不符合规定和弄虚作假的将被取消该次星级评定资格,确保群众能享受到真正的文化惠民服务。

“下一步,我们会继续坚持初心继续扎根基层,写群众、演群众、为群众。我们还会加强和基层沟通的频率,多问问他们爱听什么、爱看什么,根据需求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形成长期的良性互动,推动红色文艺轻骑兵工作再上新台阶。”张继红说,“在内蒙古,很早就有一支乌兰牧骑演出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几十年来,牧民们只要远远地看到一辆车、一匹马、一面旗,就知道是乌兰牧骑来了。我给我们的文化志愿者也起名叫红色文艺轻骑兵,就是希望把这支队伍也打造成平定人心中的‘乌兰牧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明显感觉到村庄、社区主动叫我们表演的次数多了,我很感谢大家的付出。当然了,我们这个集体的群像,还需要岁月去慢慢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