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72岁的“太原梅兰芳”—票友李聚珍的故事

2013-12-20 发表|来源:三晋都市报|作者:冯 迪

他们是一个团结向上积极明朗的班子。

他们的平均年龄在72岁以上。

他们老当益壮,时时开唱,处处留香。

他们是太原市老龄委京剧票友联谊会成员。

他们有很多故事。今天我们来讲其中一位的故事。他是票友团中唯一一位男旦,他一登场亮相,便艳压群芳。

称他们为“老人”令人有点不安,因为他们根本不显老。舞台上这六位老爷子,精气神儿那叫一个足!月琴柔和,胡琴婉转,檀板清脆,鼓声铿锵,一番华丽前奏甫停,伊呀响起一个唱腔,初听清嫩娇俏,再听深沉甜美,更听醇厚流丽,待一段清唱起时,更是艳惊全场!

声音的主人是李聚珍,一位72岁的太原市民。完全业余的票友,十足投入的痴迷。

河北人李聚珍,从小随祖父母生长在滹沱河边,十多岁时来到太原与父母团聚,供职于晋机厂直至退休。自小他就特别喜欢戏曲。上世纪50年代,戏剧仍是民间文化的最主要载体,大些的村,每个街道都有剧团,唱河北梆子、山西梆子,各街道剧团之间还常常比赛。

在太行山晋冀交界一带,晋剧更受欢迎,这不奇怪。河北井陉人就酷爱晋剧,创建于1952年的河北井陉晋剧团还专程来太原向晋剧名角丁果仙等拜师学艺,并创作出更有自己特色的作品,足迹遍布冀、晋的60个县区,被誉为“太行山上一枝花”。

山西晋剧以文戏为主,而井陉晋剧则文武兼备,既有晋剧的柔润,也有河北梆子的刚劲。2011年井陉晋剧还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聚珍就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他学过一点河北梆子,后来接触到山西梆子,更爱后者。

参加工作后,厂里有六个业余剧团,什么晋剧、评剧、蒲剧……还有老师傅教习,李聚珍很高兴。参加哪个呢?他选择了京剧团。他觉得,其他都是地方戏,而京剧最正统,最国粹!

他的第一位老师名叫郭宪章,如果郭老师活着,现在该103岁了。郭老师教他的第一个唱段是《苏三起解》。学京剧者,多以这出戏为基础,它较易入门且动听好看,且为大众喜闻乐见。但它的大段二黄也很难唱。

转眼到了“文革”时期。那时全国上下只播八部样板戏。此时在厂里唱京剧已小有名气的李聚珍每天听着收音机学样板戏,再记下谱子,整理编排好,教大家唱。

能写,会唱,爱琢磨,李聚珍被大伙儿公认为“有才”。有领导希望调他到学校教书,但他没去。他喜欢车间里人际关系的简单。到上世纪80年代,他被调到厂报任编辑,1983年通过全国统考取得了国家编辑资格。后来不少报社要他,虽然也没去,但“这是人生中很关键的一步”。在这个基础上,他后来写古体诗、写散文与小说,成为省作协会员……

我们叙述这些经历,因为它可以回答:一个业余票友所体现出的底蕴与积累,是如何形成的。

早在唱戏前,他就喜欢郭兰英,爱唱她的歌。他常遗憾自己中学时没学到美声和民族唱法。1999年退休后,李聚珍开始自学梅派京剧,听,看,跟着卡拉OK唱。后来他曾向李铁英学戏。(记者注:1955年10月,天津红风京剧团全国巡演到了太原,广受好评。当时戏曲大省山西没有一个像样的本省京剧团。时任太原市副市长的刘舒侠代表市政府找团长李铁英谈话,恳请该团留下成立国营剧团。1956年7月,天津市红风京剧团正式整团划归山西省,成立太原市京剧团。1968年升格为山西省京剧团,1992年扩建为山西省京剧院。如今,李铁英先生已作古20年。)

选择梅派,是李聚珍根据自己性情“内向柔弱”、用假声唱歌唱戏甜润的特点,自然生出的选择。愈学,愈沉浸。霸王别姬。凤还巢。醉酒。断桥……也许,对于一个内向、细腻、柔弱、热爱文学艺术的普通人来说,梅派的醇厚流丽,不仅是一种唱腔境界,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听戏,唱戏,会让人忘记一些苦恼,释放心底的一些东西。李聚珍喜欢一个人悄悄地唱。他永远不会凑到公园里大树下的一群老人中间,高调地,放肆地唱。他会在下雨时,撑起伞,走进郊外田野中。四际迷蒙,雨静人空。他方启唇开嗓,尽情倾唱。

去年,李聚珍偶然加入了太原市老龄委京剧票友联谊会。沉默的他一开唱,便在老票友圈中传开了名气。男旦本来就稀少,过去20年间,圈中的两位男旦都已过世,如今唱旦角的都是女票友。但,“相较而下,她们的声音或尖细,或粗糙,或枯涩,或沙哑,或不够力度。而李聚珍的声音,甜美,有水音,简直像十几岁小姑娘般水灵,而又多了内涵。”圈内人这样评价。更有专业人士赞:“李聚珍唱戏,字正腔圆。腔特圆润。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吐字的‘喷口’(记者注:发音的力量用在吐字上)再重一点儿就更好了。”

人生如戏。当沉浸在舞台上喷涌积蓄,当柔弱冲出唱腔变得华丽,人生的意义便由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