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洁:我与梅花奖是有缘份的
2015-05-1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苗洁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每一个戏曲演员的梦想。1983年我刚从太原市艺术学校中专毕业,听说《戏剧丛刊》和《中国戏剧》编辑部联合举办首届梅花奖评选,我省蒲剧任跟心、郭泽民获奖,当时我心理不知道有多么的羡慕,“真好,唱戏还能得奖在全国出名,又能为山西省争光。”刚登上舞台的我心中就留下一个美好的愿望。
我出生在一个梨园世家,从小就是看着父母亲在舞台上塑造各种英雄人物、在艺术的氛围中长大。有人说,我成长的道路是一个传奇,我觉得有些夸张,但我对晋剧艺术的热爱,使我的成长道路更为漫长却是真实的。我11岁时,考入了太原艺校,毕业后到太原市实验晋剧团工作。在舞台演出中,深感自己的表演水准与老师们有很大的差距。于是,痛下决心,辞掉工作,于1984年又考入了山西省戏曲学校学习,这一学又是三年,春花更迭,暑往寒来,靠着执著的对艺术的追求,靠着默默地汗水的挥洒,成为了晋剧刀马旦行当中的后起之秀。在练功房、排练厅、舞台上,三十春秋如一日,日日练功,从不懈怠。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要有时间,我就泡在练功房,对自己演出的一招一式反复琢磨,我出演的剧目都是由名家精雕细刻的,我都不知道练了多少遍、流多少汗。在一次演出中锁骨折断,还坚持把戏演完。大家看到的艺术家都是光鲜亮丽的,岂不知在平时练功中要经历多少次磨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不瞒大家,我的胳膊和腿都受过伤,我在圈内被称为“另类”。平时见到我,总是穿着练功服,大汗淋漓,许多人不理解,按理说,我已功成名就,很多人已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了,但我知道,正是因为自己的坚持,才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因此带动着山西省晋剧院形成了一个高水平的武戏团队。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为地方戏的武戏,为晋剧艺术的全面发展做出了自己积极的贡献。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一如既往地坚守我的最爱--晋剧艺术,坚守我的愿望--争夺中国戏剧梅花奖,坚守我的理想--戏剧人生。
在2002年在长沙举办的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中,全国一百多位青年演员竞争,高手如云。七月的长沙,气温高达40度以上,我出演晋剧《凤台关》,大靠在身、酷暑难忍,同去的一位记者中暑休克,躺在了剧场前厅的地面上。但我想到此行的责任,更激发与全国参赛的演员一比高低的信心,为山西省争光、为晋剧艺术争气。在仅有的二十分钟演出里,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声达几十次,剧场产生了轰动效应。演出结束后,观众围住我祝贺,我全身湿透,汗水和泪水融为一体,根本听不到他们说什么,我只知道我没有给山西丢人,我拼尽全力了。大奖赛我一举夺魁,荣获“全国青年演员大奖赛”一等奖的第一名。当荣誉得到后,我的心里酸酸的,由于种种原因,我的愿望一直未能实现,得奖后不但没有喜悦,反而有些伤心。
2004年,我考上中国戏曲学院研究生,这是全国戏曲演员梦寐以求的最高的艺术殿堂,以有生之年追求着艺术的无涯之海。为了拓宽我自己的戏路,我拜晋剧著名表演艺术家王爱爱为师,潜心研究晋剧唱腔,使自己文武兼备。我主工刀马旦行当,《凤台关》、《九仙台》、《扈家庄》、《杨门女将》等等,都是我的拿手戏。但是,为丰富自己的表演艺术,我又向青衣、小旦、花旦等唱功戏、做功戏发起冲击,广采博蓄,转益多师,相继在《打金枝》、《梨花情》、《富贵图》、《白蛇传》、《打神告庙》等剧中,塑造了各具神采的人物形象。在读研究生期间,得到京剧名家孙毓敏、刘秀荣、孙明珠、刘玉玲等老师的真传,将所学到的技艺融合在晋剧艺术中。2006年研究生毕业,我携文带武,精选了六台戏举办两个专场演出,向首都观众、老师专家和母校师生汇报演出,把学到的知识技艺和山西的晋剧艺术再一次展示给北京观众,同时申报梅花奖,向中国戏剧梅花奖发起冲击。功夫不负有心人,演出的六个折子戏的舞台表演得到北京戏曲专家和中国戏剧家协会老师们的认可,我的愿望得以实现。在苏州领奖时,我非常激动,可参加梅花奖颁奖之后,心情反而异常平静,我的愿望实现了,下一步该怎么办?当光明日报记者采访我时,我讲了两句话:要想演好戏首先做好人;一切从零开始。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最高奖,每两年一评,旨在表彰在表演艺术上取得突出成就的中青年戏剧演员。这些获奖的演员活跃在中国各地,成为戏剧战线上的主力军,为该剧种的继承与发展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梅花奖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戏曲演员,这些演员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梅花奖不仅激励着戏曲演员的奋斗精神,而且锻炼和提高了戏曲演员的表演水平,已成为戏曲演员不断攀登的阶梯。梅花奖不仅推出了人才,也推动了戏曲创作,随着梅花奖的评选,新创剧目不断涌现,一大批优秀剧目呈现在中国戏剧舞台上,为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戏曲艺术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2010年,山西省排演晋剧经典剧目《打金枝》,剧中的主要演员均为梅花奖获奖演员,简称梅花版《打金枝》,我饰演“金枝女”,以一个梅花奖演员与诸多梅花奖演员合作同台献艺,深感荣幸,我充分展示自身擅长表演的优势,将学到的技艺和自己独有的风格以及多年演出的实践经验全部呈现在舞台上,为晋剧艺术添彩,为梅花奖争光。梅花版《打金枝》随之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赴广州参加中国艺术节演出,所到之处深受欢迎,剧场观众掌声不断,专家兴奋不已。
2011年,我的师姐史佳华角逐二度梅花奖,我担任配角,从艺三十多年,一直担任主演,从没有演过配角,我想,只要与梅花奖有关的事情都要参加,无论角色大小,都是为梅花奖评比活动奉献,圈内人不是常说“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嘛”,抖擞精神全身心的投入一次小角色。我饰演的角色有一段京剧唱腔,在中国戏曲学院读研时,同学都是京剧演员,读研期间学会了很多京剧唱腔。我利用这些长处,充分发挥表演技能,为我的师姐增添了一份光彩。晋剧梅花版《大红灯笼》赴重庆参加中国戏剧节演出,得到了好评,同时也为山西省争得了一份二度梅花奖殊荣。
2008年我在太原举办了“感恩戏曲师徒会”,一次收全省的十八位青年演员为徒弟,加之以往的学生,我的徒弟和学生已有三十余位,最大的学生有三十多岁,最小的学生现在只有8岁。细心指导,抓住不放,只要有空,就为她们传授技艺,把自己的学识毫无保留的传授给下一代,她们进步很快,现在已有十几名学生在省内赛事中获奖,十几名学生获得了全国“红梅奖”,两名学生获得了中国戏曲“红梅之星”的称号。她们现在都是各个演出团的台柱子。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学生将进入梅花奖行列,看着年轻演员的迅速成长,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
中国戏剧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最高奖,2007年更名为“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办,在中国戏剧舞台萧条沉寂,演员青黄不接时,为使戏剧表演艺术重新焕发青春,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设立的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逶遥三十年,梅花奖已成为全国戏剧表演艺术的符号,对中国戏剧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梅花奖是弘扬中国戏曲的美学精神,坚持中国戏曲的创作原则,把握中国戏曲的本质特点,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看重人品艺德也看重文化修养,重视技艺展示更重视人物塑造。这项艺术奖项设立在所有中国戏剧演员的心中,随着梅花奖获奖演员的足迹走遍全国的城镇乡村,把精美的艺术奉献给广大观众,梅花奖同时也设立在喜爱戏剧的百姓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