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饱含郭派基因 彰显个性创造——论王宝钗的晋剧表演艺术

2018-02-0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前不久王宝钗老师打来电话,请我参加她于12月8日在梅兰芳剧场举办的师徒演唱会,并参加她的舞台艺术生涯七十周年座谈会,盛意难却,我恭谨应允。王宝钗是我幼时就熟知的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我也一直通过影像资料的形式,很早的就在看她主演的多部戏,但日常接触丝毫没有,这个电话还是首次交谈,昨日观看了宝钗老师的师徒演唱会,也实乃第一次现场聆听宝钗老师的演唱。宝钗老师是年龄大我半个世纪的老人,身为晚辈,我不能同一些年龄较大的前辈们一样说出一些陈年艺事、相处点滴,无法以岁月之痕侃侃而谈,因此,近来我在手机上又温习欣赏了宝钗老师的一些影像资料,又加以观看现场师徒演唱的经历,谨在此探讨下王宝钗老师表演艺术上给我的一些印象,和由此想到在晋剧小生发展中宝钗老师所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观看演出,首先通过宝钗老师的言谈举止,让我感受到这是一位可爱活泼、贴近观众、处处充满着艺术家气息的老人,同时宝钗老师的演唱与表演,虽然是近八十岁高龄,却宝刀不老,这也为我们展示了老艺术家的深厚修为与艺术底蕴,尤其是简短而精干的《黄鹤楼》片段,她虽然没有穿服装,但通过生动的演绎,已经让我们充满假定性的想象到了这是一位身着蟒袍、英姿飒爽、傲气凌然的周瑜大都督。纵观整场演出,如其说是师徒演唱会,我更觉得这是一场丰富的剧目片段组台演出,唱、念、做、表俱全,通过众多剧目片段身着彩妆的表演,我们从片段中完全可窥到每一出宝钗老师的经典剧目如果完整上演的演出效果会是一个怎样的呈现,由此这场师徒演唱会,是绚丽独特、风采多样的演唱会,是对宝钗老师众多艺术形象塑造的集中展演,更是宝钗老师和弟子们传承与学艺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彩体现。

王宝钗在师徒演唱会现场 安志义/图

流派是戏曲艺术的一道靓丽风景,提起前辈郭凤英大师所创造的晋剧郭派小生表演艺术,当谓晋剧小生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了,郭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直接影响与带动着晋剧小生艺术的整体前进,由此郭派艺术也在数几十年里决定着晋剧小生在舞台上的艺术风采。晋剧郭派小生表演艺术的创造,是郭凤英前辈艺术道路上不断实践的硕果,是众多优秀戏曲创造的积累,是当时历史环境下众星揽月树立的旗帜。继之郭派艺术的大旗,传承任务之艰巨不亚于流派创造之辛苦。我们晋剧艺术的很多流派,在创派时辉煌璀璨,如今却暗淡消声,因此,对于为发扬流派精华前赴后继的艺术家们来说,她们同是让我们极为敬重的。当前流派的传承,常常会出现成效不大、走入迷途的状况,我认为,流派的传承源于观念,没有对一个流派正确的认识,流派传承就很可能走入误区,同时也会影响大众对流派特色的形象认识。

宝钗老师虽然没有举行仪式正式的拜入郭凤英大师门下,但却受郭凤英前辈教益最深,在郭凤英前辈口传心授的教导、熏陶、影响下,成功塑造了多个代表郭派艺术个性的经典角色,可以说,宝钗老师深得郭派神韵的真传,宝钗老师字正腔圆、刚柔相济、表演真实、刻画细腻、潇洒飘逸、稳健大气的艺术风格正是郭派艺术的精髓。晋剧丁果仙大师对丁派艺术的创造,离不开说书红、盖天红等老一辈大家的营养,虽然后有丁果仙艺术流派成立了,但在丁派艺术中,说书红、盖天红等艺术家的艺术精髓、艺术神韵仍然流淌在丁派艺术的血液中,即使是我们今天再来探究,丁派艺术仍然是与说书红、盖天红等艺术家及他们的艺术是密不可分的。每每艺术大家,由于种种原因所限所扰,能够正式收入门下的徒弟总是有限的。反观,历史与现实也恰恰证明了一个流派艺术的良好传承不单仅仅限在流派创始人仅收的几位弟子之中,如果一个流派的建立之初与传承之路上的大门是封闭的,不是开放的,那这个流派则不会传承久远,也不会焕发旺盛的生命力。晋剧郭派艺术诞生的目的绝不会是为了把多少弟子与学生紧紧的局限在郭派之门,而真正目的则是为了推动晋剧小生表演艺术的向前发展,这也是郭派小生艺术的伟大与胸怀所在。

“师徒制”是上世纪戏曲较为普遍的戏曲流派传承模式,而新时期以来,戏曲流派的传承也逐渐在向“以人传艺”“以制传艺”方式的过渡与变化,演员往往会依从剧团、班底的安排,受到老师的指点,这也就促进了流派传承从“师徒制”向更加科学、更加灵活、更加广泛的模式进步。而郭派艺术也恰恰像一些老一辈大家的艺术传承与发展一样,郭派的大门始终没能封闭在有限的几位郭派弟子之中,在山西省晋剧院,当时的郭凤英前辈也正是因为剧团与艺术的发展需要,为了晋剧事业的发展需要,口传心授的向宝钗老师认真传艺。正因如此,郭派小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是针对整个晋剧小生行当、整个晋剧剧种而言的。正因如此,郭派艺术的发展才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繁荣,晋剧小生才能像今天一样颇具魅力,当然这与郭派弟子们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但也更离不开像宝钗老师这样虽没有正式拜入郭派大门,却怀着一枚赤诚之心,甘做郭派艺术的学徒,对郭派艺术始终充满着敬畏与热爱,最终成为了一名颇受郭派艺术熏陶、颇具郭派艺术神韵的小生表演艺术家。

有了宝钗老师这样的艺术家不忘源泉、心怀感恩的郭派艺术践行者,郭派小生的艺术风范也因此更加的丰富、更加的绚丽、更加的多彩。戏曲理论界有人提出了“重流派、弃师宗”的观点,宝钗老师虽未师宗郭凤英前辈,但她却深得郭凤英前辈的指点与熏陶,由此我们也不得不说,宝钗老师真正的、优秀的体现与继承了晋剧郭派小生艺术的神韵。

在宝钗老师艺术颇具郭派神韵之重要载体下,宝钗老师还吸收有孙福娥、任玉玲、李素英、高爱卿等艺术家的艺术养分,经过众多剧目和几十年的舞台实践,逐步渐成了具有个人风格与魅力的声腔艺术,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与众多专家的认可。由此可以说,郭派艺术是营养源泉,而不是局限之框。随后,宝钗老师博采众长了众多前辈的艺术精髓以此作为深厚滋养,而这些艺术养分的吸收也并未矛盾宝钗老师兼容并蓄的艺术创造,宝钗老师在几十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熔炼于前辈们的艺术形态,弥漫于前辈们的艺术声腔,熏陶于前辈们的艺术神韵,最终实现了个人艺术与晋剧小生艺术的继承与发展,达到了郭派基因与自我个性的有机协调,在晋剧舞台上展现了属于宝钗老师的风格与个性——“宝钗腔”。

我想,宝钗老师这样不求“像”而得其“神”的继承与发展,这样的勇气与胆识、这样的探索与成果,这对于晋剧后辈如何继承与发展晋剧艺术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时至今日,宝钗老师和她的徒弟们仍然在以宝钗老师具有个性的艺术探索成果——“宝钗腔”,在舞台上不断演绎着郭派的艺术神韵,展现着晋剧小生艺术的魅力与灵魂,不禁让人期待、相信和祝愿,宝钗老师这样饱含郭派基因、彰显个性创造的艺术风格定能够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扬、更加优秀的传承和更加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