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晋剧皇后” 魅力永存 ——记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

2022-02-20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越
王爱爱

听说过晋剧的外省人,都知道山西有个王爱爱;喜爱晋剧的三晋父老,都爱听王爱爱的演唱。的确,王爱爱的表演朴实端庄,情真意切,她的演唱音质清脆,音色甜美,音域宽广,吐字清晰,韵味纯厚,灵巧多变,乐感敏捷,高低自如,在晋剧的青衣行中,独树一帜。聆听王爱爱那甜美动人的唱腔,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极为惬意的精神享受。

王爱爱的艺术生涯中,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艺术形象,如《算粮》中的王宝钏、《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明公断》中的秦香莲、《打金枝》中的沈后、《教子》中的王春娥、《出水清莲》中的王桂英、《三上桃峰》中的青兰、《龙江颂》中的江水英等。无论是雍容端庄的沈后和公主,还是多才多艺的大家闺秀;无论是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还是光彩照人的共产党员,她都塑造得栩栩如生。年过古稀的王爱爱依然艺术之树常青,依然具有清脆圆润如银铃般的甜美嗓音。人们不禁好奇,王爱爱为什么唱得这么好听?她创造的“爱爱腔”艺术特色是什么?她有着怎样的艺术人生?

自古瓜儿苦后甜

王爱爱出生在山西省榆次县(现晋中市榆次区)一个大家族里,酷爱戏曲的爷爷王金奎承办着剧团并且自当班主,叫新生晋剧团(公私合营后改为榆次县人民剧团,即现在的晋中市晋剧团的前身),她的奶奶筱桂花当时是晋中著名的旦角儿。1940年6月,王爱爱出生在榆次县南关村这样一个具有浓郁戏曲氛围的大家庭里。她在6个孩子中排行老大,他们的名字中间都有一个玉字,王爱爱最初的名字叫王玉爱。后来人民群众爱戴她,以晋中的方言叫叠字更为亲切,就叫成了“王爱爱”。

小时候的王爱爱经常在家里见到许多戏曲明星,那时每逢年底各剧团封箱以后,她的爷爷就从省城把这些名角儿请到家里吃住、唱戏,大家一起谈艺术、谈人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小小年纪的王爱爱自然会受到艺术熏陶。大约7岁时,爷爷、奶奶发现王爱爱的嗓子好,开始让她学唱戏,奶奶自然就成了王爱爱艺术上的启蒙老师,对她要求严格,天不亮就叫她起床练功,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练唱的曲子是奶奶教的人物唱段。另外,奶奶还叫琴师每天吊唱,为她以后无论唱多少戏也唱不倒的金嗓子奠定了重要基础。有人认为王爱爱70多岁了嗓子还这么清亮,是先天条件好,王爱爱说:“嗓子天生好是个因素,最主要的还是小时候练的。”

有句谚语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王爱爱学唱戏曾经历过艰苦的磨炼,拿顶时,奶奶点燃一炷香,待香燃尽才能下来;练跑圆场时,奶奶用一条带子把她的双腿绑在一起,她在前边跑,奶奶在后边跟;到了晚上睡觉也不敢放松,她要把两只脚像枕头一样,轮换垫在头下睡,苦练腰、腿功;练唱腔打节奏时,奶奶从背后打着她的肩膀拍节奏,一唱不对就重重地打下来,她常常含着泪水练习。这样严格的训练,让小小的王爱爱饱尝了学艺的艰辛。

由于爷爷经营着剧团,王爱爱9岁就有了登台演戏的机会。她演的第一出戏是《凤仪亭·拜月》一折,饰演貂蝉。奶奶特意为她订做了戏装,红袄红裤,绣着漂亮细腻的花色图案,包上头、贴上鬓、插上花,小貂蝉一出场,观众就给叫了个碰头彩,喜爱地叫着:“这是筱桂花的孙女子,这娃娃大了可了不得!”14岁时,王爱爱进入榆次新生晋剧团,演出过《茶瓶记》《螺女传》《游西湖》《樊梨花》等剧目,那时已经小有名气,唱一句“小丫鬟迎接三姑娘”也要叫了好。1956年转入榆次专区晋剧团,师从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继承了程玉英创造的“嗨嗨腔”神韵,相继演出了《教子》《明公断》《樊梨花》《回龙阁》等不少传统剧目,她那银铃般的嗓音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喝彩。1957年,演出现代戏《朝阳烈火》,她饰演团支书,程玉英饰演党支书,她的唱腔被观众喜爱。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小芹,唱腔动听,可惜没演几场就不能演了,因为饰演小二黑的演员害羞得不行,演不成,这个故事成了人们的亲切回忆。1960年2月11日,山西省晋剧院成立了“山西省中路梆子青年演出团”,除从总团抽调了一部分优秀青年演员外,还从全省各地剧团选调了一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其中就有从榆次调来的王爱爱和刘惠生(后来成为夫妻)。那年王爱爱20岁,调入青年团后,领导安排所有唱青衣的青年演员都拜师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王爱爱跟牛桂英学习后,在润腔和道白、咬字准确与唱腔情感融入上,声情并茂,得到了质的飞跃。她原先有方言口音,牛桂英逐字逐句纠正,如《含嫣》里“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黄”的“黄”(huang),她开始总唱成“hua”。牛桂英在晋剧道白的改革上是作出了一定贡献的,而王爱爱在好的时机,遇到了好的老师。1961年8月,青年团进京汇报演出,《含嫣》《小宴》《杀宫》《算粮》一炮打响,九进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

王爱爱吸收了牛桂英唱腔“柔”和程玉英唱腔“刚”的特点,刚柔相济,结合自己嗓音的特点,逐步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唱腔流派“爱爱腔”。20世纪60年代电影《汾水长流》,她演唱的主题曲《汾河流水哗啦啦》,让她几乎家喻户晓,省晋剧院将电影改编为晋剧,更让这出现代戏中的歌曲广泛传播。“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黄”成为她的成名之作,也是“爱爱腔”形成的重要标志。1964年,她去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一年,接受了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使她的演唱技巧科学化。

改革开放后,她的艺术人生走向辉煌,传统戏恢复,她演出了《雏凤凌空》《杨门女将》《出水清莲》《春江月》等大量剧目,她创立的“爱爱腔”广为流传,有更多专业演员和戏迷票友争相模仿学习,她也荣获“全国金唱片奖”,并且桃李满天下,还被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八至九届全国政协委员,被誉为当代的“晋剧皇后”。

观众、戏迷喜欢王爱爱,喜欢看她的戏,殊不知,王爱爱的母亲却不能看她演戏。从王爱爱7岁开始学戏到2010年她的母亲去世,老人家总共只看过她演出的3场戏,即《龙江颂》《雏风凌空》和《明公断》,而且看一次就大病一次。她的母亲说:“就不能看我娃演戏,一看就想起我娃小时候练功来了,可怜的,心疼得妈还颤抖了。”有句话叫“从来好事天生险,自古瓜儿苦后甜”,相信无论何时回想起自己人生曾经历过的痛苦与今天拥有的成就,王爱爱都应该是欣慰的。

独树一帜的“爱爱腔”

王爱爱调入省晋剧院青年团后,全团人员吃住、学习都集中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南宫)。一二十名唱小旦和青衣的女青年,住在二层楼的一间屋子里,经常欢声笑语,朝气蓬勃,充满着无限青春活力,纯洁、美好的生活深深地留在了王爱爱的记忆里。

省晋剧院集中了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等一大批艺术造诣深厚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以及张一然、方冰、赵步颜、王辛路、刘元彤等一大批编剧、导演、作曲、舞美、演奏和管理人才,身处这样的环境,青年团很快成长起一大批优秀青年艺术人才,也为王爱爱的艺术发展提供了更为优越的条件。

这一时期,她得到了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牛桂英的真传,在演唱艺术上取得了长足进步。牛桂英是晋剧牛派创始人,行腔委婉,讲究字眼和韵味,王爱爱认真汲取了牛桂英多年积累的艺术经验,深入体味和领悟其中的奥秘,把程派和牛派艺术的特性进行了认真分析,根据自身的嗓音条件,巧妙地把牛派和程派两者的艺术精髓进行了融合,并加以创新,既保持了程派热情奔放、刚劲激越的特点,又吸收了牛派稳健大方、委婉缠绵的风格,同时还吸收了民歌的唱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点,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爱爱腔”。

“爱爱腔”在民间广泛流传,几十年来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已经成为晋剧领域最主要的艺术流派之一。这一艺术现象引起了相关专家的关注,著名戏剧理论家郭士星对王爱爱的唱腔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王爱爱在艺术上富有独创性,他总结的“爱爱腔”理论也得到了王爱爱本人的认可和称赞。他认为“爱爱腔”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成熟于七八十年代。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音色纯正,吐字清晰。不论唱什么唱段和剧目,她总是声音透亮甜美,韵味无穷,一字一句都能使观众听得清清楚楚。她的喷口有力,放声收韵都很严谨,严格做到腔随字走,拖腔总是根据字的韵母行进,虽十转百转,口型不变,本音始终一线,字与字之间,总是上字字尾收足,再出下字,并在两字交界处自然划断,这种功力不仅表现在演唱节奏缓慢的平板、夹板、慢二性、慢垛板上,也表现在节奏很快的流水、紧垛板上。

如在《见皇姑》里,有一段长达38句的成套唱腔,她将慢板唱得出字如流,一气呵成;快板唱得紧而不乱,吐字快而不浊。没有深厚的演唱功力和运气、换气的熟练技巧,很难达到这样高的演唱水平。

二是润腔灵巧,刚柔兼备。她的艺术悟性极高,尤其是唱腔尾音的润腔,灵巧多变,善于表现人物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特别注重颤音、滑音等装饰音的运用,同样一段唱腔,有些人唱得平淡无味,而她却唱得悦耳感人,入木三分。

三是优雅质朴,稳健大方。她的演唱和表演,沉着老练,不浮不躁,恰到好处,表现出一种稳健大方的大家风范。如《打金枝》“劝官”一段唱,30多句,虽然一直是上下句,但却唱得字字有情,句句有理,丝丝入扣,娓娓动听,既表现出沈后温柔而严厉的性格和对女儿、女婿的疼爱,又体现出王爱爱流派艺术所具有的稳健质朴的艺术特色。

四是感情细腻,贴近生活。王爱爱的艺术修养很高,特别善于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细腻的演唱,把生活体验融入剧中,深刻理解人物,精心刻画人物,同时以精熟的技巧加以体现,准确、真实地表达人物复杂的思想感情,做到声情并茂,以情动人。如《算粮》中现实主义的演唱手法,正是王爱爱表演艺术的重要特点;再如《龙江颂》中无乐队伴奏的吟唱,如果演员缺乏扎实的基本功和熟练的演唱技巧,很容易走调或唱得平淡。

“爱爱腔”的形成,除了来自父母给予的天生好嗓子外,有三个得益于:一是得益于后期的训练。1964年她去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了一年,学会了简谱,学到了西洋声乐的发声方法,逐渐把声乐的科学发声与戏曲唱腔融合,运腔更加柔和细腻。二是得益于晋剧音乐家刘和仁的帮助。他要求王爱爱把每个休止符、三连音、符点等细小的地方,都必须唱到位,特别是有连接线的地方,要求不换气一口气唱下来。王爱爱非常尊重音乐创作者的要求,在不动音乐主题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加入装饰音,依声归韵,声声含情。她认为,随着演员年龄的成长,舞台的实践,与同台演员的交流,再加上用心琢磨,就会一年和一年唱得不一样。三是得益于机遇。王爱爱生活在晋剧受到极其重视的时代,省晋剧院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团队,其中著名导演刘元彤对王爱爱的帮助很大。刘元彤出身“富连成”科班,是梅兰芳的入室弟子,艺术极其讲究,身段优美,为她导戏亲身示范,使王爱爱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有了深刻认识和极大提高。

总结“爱爱腔”的特点,还有三点创新:

一、音域宽,创新了晋剧传统唱腔的音调。

过去晋剧的音调一般是F调,从丁果仙开始出现坤角后,开始使用升F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升F调变成G调,王爱爱则唱到升G调。在晋剧《含嫣》“四月里南风吹动麦梢黄”唱段中,有多处高音“i”作滑腔,过去晋剧没有高音“i”,比一般晋剧女演员声音要高,很多人唱不到这个音高。

二、装饰音多,吸收民歌唱法。

如音乐作曲段成明在晋剧“十三咳”的基础上,“双手攀尽陌上桑”采取了祁太秧歌《韩湘子度妻》的音乐元素。“蚕生才如蚁,蚕成两寸长,早晚常厮守”这三句在晋剧“十三咳”的传统旋律平板的行腔基础上,进行了缩短集中,与祁太秧歌《卖烧土》的音乐元素结合,“移箔避热复避凉”“避”字从“夹板”转入“二性”,这样的音乐板式创新,也是“爱爱腔”与众不同的地方。

三、气息饱满,拖腔华丽。

王爱爱经历过严格的唱腔训练,极其讲究气口,气息均匀、换气科学,不该换气时一口气将拖腔唱完,注重唱段的完整性,如《七律·长征》“三军过后尽开颜”的“颜”字,拖腔16拍,将气势带向高潮。

王爱爱每个历史阶段的精彩唱段,在2001年10月18日进行了一次集中展现。这天,她举办了“王爱爱舞台生活50周年大型演唱会”,将自己50年来的艺术人生浓缩在小小的戏剧舞台上,演唱了不同时期的15个代表性唱段,极大满足了热爱她的戏迷观众朋友的需求。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王爱爱是一位功成名就的艺术家,改革开放后,她担任了省剧团团长,为喜爱她的父老乡亲演唱,足迹遍及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还走上了国际舞台。她还是一位辛勤耕耘的艺术园丁,2002年从省晋剧院退休后,2004年受聘担任了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名誉院长。多年来,王爱爱每天都去学院上班,查岗、调整课程安排、指导学生练功、出席各种活动等,她把培养新人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王爱爱指导学生练唱,强调打开口腔。她说,不打开口腔,怎么能找到共鸣呢?科学练声很重要。她还要求学生们勤练基本功,即便是唱青衣行当,也不能只是练唱,而是要唱念做打“四功五法”全面发展。王爱爱年轻时候身段功、把子功、毯子功,哪样基本功都练,把子功的小五套、大快枪、小快枪、小花枪等,毯子功的跟头、五龙搅柱、前桥等。她说:“戏曲可不是你们想得那么容易,唱做念打,哪一点上不来也不行。如果不练基本功,以后导演给你排戏,这你也来(表演)不了,那也来不了,怎么能演了戏呢?”现在学院唱青衣的学生也能走前桥、后桥、蹦子、抢背等,什么基功都能表演下来。

王爱爱桃李满天下,大多都是山西省晋剧艺术的中坚力量,如全国“梅花奖”“二度梅”奖得主史佳花、“梅花奖”演员苗洁,还有“杏花奖”得主陈转英、刘建平、杨志爱等。虽说弟子们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她依然经常叮嘱她们谦虚做人,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她说:“当年我在青年团时,时任省委书记王谦曾告诉我说‘孩孩,在剧团不要计较你的名字站得了、他的名字坐得了,不要跟他们钩心斗角。处朋友,处上几个有文化的人,你慢慢跟着人家,你也就提高了。每天不管是甚的书,一天要看上一到两个小时’。”王爱爱做到了,她每天都要读上一到两个小时的书,读过莎士比亚的书,读过《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尤其是《红楼梦》,前后读过三遍,书中人物的性格刻画,让她在塑造舞台人物时,有很多启发。她特别喜欢薛宝钗,喜欢她的宽厚,即使林黛玉给她钉子碰她也不计较,依王爱爱的话讲:“这样才能和谐、快乐、幸福。”

有学生问,为什么同样唱《明公断》,她们唱,观众没有反应,而王老师唱得让观众掉泪?王爱爱讲道:“首先得从人物出发,其次是从剧情出发,你得琢磨,我的唱腔和这个人物符合不符合?你就是站在那儿唱,是一个演员站在那儿唱,而没有把演员变成剧中人。你要是把演员变成剧中人,你看他能不能感化了观众?”的确,感情是唱腔的灵魂,情感真挚,就能获得极大的艺术效应。王爱爱抒发的感情,都是从肺腑中流出来的,特别容易引起观众共鸣,产生动人的艺术力量。

王爱爱认为,她的唱腔人们之所以爱听,主要是有韵味。因此,她要求弟子每当拿到曲谱时,一定要细细地看,不可以拿上曲谱只看个大概就觉得自己会唱了。有些曲谱在细小的地方有很多音乐提示,有的演员就懂得在唱腔上唱出来,有的演员就不会,只是干巴巴地按乐谱上的唱腔唱,没有起伏,没有抑扬顿挫,就不优美。其实,唱腔也和人的修养一样,经常读书,与有学问的人交谈,都能提高。

对于戏曲目前存在的问题,王爱爱在着急之余希望能得到解决,更多的则是对未来充满信心。她说:“我要把我的毕生所学都教给学生。我很荣幸成为国家级晋剧传承人,这是党的关怀,是群众的爱戴,我一定不辜负这项荣誉,要活到老学到老,跟上时代步伐,重现晋剧辉煌。”2008年6月12日,王爱爱成为山西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得以将这门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王爱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她为学院里的孩子们授课,成立了“王爱爱戏曲工作室”,举办了“爱爱腔”培训班,辅导“丁牛郭冀”流派培训班唱腔,赴香港讲学,送戏曲进校园,为晋剧事业的传承不遗余力。

进入耄耋之年的王爱爱,不断学习,紧跟时代,与时俱进,为晋剧的发展继续贡献着光和热。

王爱爱,最美不过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