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人物 >

鼓在手 曲在心 ——晋剧鼓师元元的故事

2024-02-27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苏林和

近年来,晋剧《傅山进京》《于成龙》《烂柯山下》《上马街》等在全国火爆出圈。元元就是这些戏的打击乐设计者,并承担重要场合演出司鼓。

元元,大名闫耀,一级鼓师,1974年1月生,山西介休北辛武村人。1986年5月,元元考入介休艺校,受到“三儿生”传人郑瑞生和打击乐名家董晋国栽培。1989年,他被分配到介休晋剧团,为李天喜老师主奏《淮头关》《梨花归唐》等。3年后,他以打击乐助教身份重回学校,主奏《破天门》《蝴蝶杯》《春江月》等剧目。

1996年冬,受名鼓师许合智邀请,元元加入晋中地区中路梆子剧团。在团期间,他成为司鼓主力,得到花脸名家薛维艺和琴师郭志强点拨,为王万梅、降经元等名家打戏,熟练掌握《下河东》《双官诰》《义仆忠魂》《审御案》《卧虎令》《龙凤呈祥》等伴奏技法。

“冬天排戏,为了赶进度、省费用,白天晚上连轴转,一天工作近10个小时。晚排完,我再去师父那里。师父是个艺术狂,越到晚上越有精神,一副手板两副楗子,老爷子能给讲四五个钟头。”元元谈到师父许合智,只有崇敬。

2001年冬,元元转战山西省三晋晋剧团,独立担纲司鼓,并担任乐队队长。在团5年里,他完成了伴奏员向创作者的转变,参与创作的《刘氏四娘》和《长孙皇后》反响热烈,实现跟跑向领跑的飞跃。

2006年1月,元元进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团,正值院团高质量发展的黄金期。以谢涛为代表的领导班子,创作节奏之快,创新幅度之大,给晋剧带来前所未有的改变,在全国形成独树一帜的“晋剧印象”。

现场观看元元司鼓,“人到乐止、心有灵犀”,没有多余零碎,手中功夫程度和配合演员准度令人赞叹。一位演员说:“元元就像空气,舞台演出平时感觉不到他存在,但‘要命’地方全靠他‘救命’。”打完一场戏,观众酣畅淋漓,他也是大汗淋漓。

“在这里,我主动适应大团台风,继承老团传统,边学习边转变,边运用边转化,个人艺术认知打开了新空间,对晋剧打击乐传承发展有了更深层次感悟。”元元说。

熟戏生打、新戏巧用,这是元元的“口头禅”。元元谈起一个创作小插曲。《上马街》第四场有一个场景转换,齐奶奶唤“伍儿,跟我来”,伍儿“唉”应声换场。“十几秒切换,怎么办?反复琢磨,想到‘小五锤’,干净又传神地展示伍儿上台阶、进门、观瞧的过程。虽然舞台无光,但锣鼓的带入感有了。”元元分析得丝丝入扣。

新排的《庄周试妻》,元元在打击乐设计中进行了新探索:改创“水钓鱼”“揉肚子战杀”“扑灯蛾”等传统锣鼓经,还运用高低音鼓板、木鱼等乐器,引进川剧马锣铰子。用他的话“挺红火热闹,合适不合适,还得专家、观众点评。”

谈到晋剧未来,他讲:艺术要跟上时代、突出特色。艺术发展就是容错、试错、纠错的寻路。打击乐设计既要继承传统,还要服务主题需要、适应当代审美,根本上还是四个字:守正创新。

面对成就和荣誉,他避而不谈,讲得更多的是院团领导以及刘和仁、刘和跃、谢涛、郑海珍、赵恩柱等老师的慷慨扶持,是父母妻儿的默默奉献,是演奏团队的鼎力支持,是同行、戏友的理解鼓励……

现在的元元,每天坚持练功,坚持看戏,热衷与学生、朋友们谈道论艺,这就是他的最大的乐趣。

晋剧鼓师元元在生活上要求极简,艺术上追求更高,平常中创造非常,在晋剧司鼓世界探寻一记惊雷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