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缓一缓脚步 等一等生活 想一想人——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7-08-23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尤 里
资料图 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 国家大剧院展出珍贵照片

近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连辑在研讨会致辞中强调,在观照中国话剧110年发展历史的同时,也要观照现状和未来,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之上,需进一步加强当前艺术理论的探索,期待此次学术研讨出现新的研究成果。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牛根富、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名誉会长田本相、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主持了各单元学术发言。来自北京、上海、天津、昆明、杭州、西安、南京、澳门等地的专家学者共计40余人参会。

对中国话剧起源进行再探讨

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片断和《黑奴吁天录》,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针对中国话剧起源的认定,田本相认为原因在于:“一是春柳社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二是它演出了一些比较正规的、自己创作改编的戏,演出水准已接近了外国的戏剧表演;三是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如李叔同、陆镜若等。”宋宝珍认为:“虽然在1907年以前确实有一些具有新质的戏剧演出,但是大都不具有公众性、传承性、奠基性,这是无法把它当作历史端点的主要原因。而春柳社的演出,不仅有历史奠基的作用,它还为中国话剧的发展传承了一种艺术精神,培养了艺术人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认为:“早期话剧是一个形成的过程,它本身是一个实验过程,在形成之前有实验,这个实验就是学生演剧,我们不能把学生演剧就说成是话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周靖波认为:“Performance无处不在,但要成为Drama就有很多标准。话剧是Drama,不是所有的戏曲以外的Performance都能归为话剧。”澳门大学文学系教授朱寿桐、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丁明拥、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张殷,也分别就这一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中国话剧的传统、特征、贡献

田本相教授重点说明了中国话剧人经过上百年艰苦的艺术探索,以他们拥有的中国文学诗化传统的深厚根基,创造性地将西方话剧转化为积淀着民族艺术血液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剧。这样一个传统是我们最可宝贵的遗产,也是最值得继承和发展的。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徐承认为,中国剧作家一方面是现代文学家,同时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意识,使得中国话剧在文本的意象、音韵以及表演层面,具有一定的诗化成分。中国戏剧出版社原副总编杨景辉认为,中国话剧需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求创新、求发展。浙江大学教授胡志毅从新文化史的视角肯定了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与美学价值。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汤逸佩强调了中国话剧在现实主义领域取得的世界性成就,同时肯定了它对引进西方文艺理论、戏剧教育、剧场文化作出的贡献。

对中国话剧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进行史料发掘和现象评析

中国戏剧出版社社长樊国宾以《张庚日记》为着眼点,认为:“如何认识今天周遭的世界和话剧艺术,如何警惕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割裂,是《张庚日记》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中国文艺评论》副主编胡一峰以清华大学重要的学生刊物《清华周刊》为史料依据,全面梳理了清华话剧活动的流变、特色与贡献。上海戏剧学院副研究员计敏从战时政治生态环境的制约、都市大众戏剧的视角,以及艺术与商业的博弈三方面,对抗战时期上海话剧的职业演剧进行了重新评价。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原副所长高新生说:“应该用从历史中总结出的经验审视当代的现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把理论研究与现实结合起来。”西北大学文学院教授高宇民总结了陈佩斯在喜剧艺术实践中的创作观念。此外,田汉先生的两位侄女田伟与田灿,分别对田汉在日本的留学生涯、话剧创作以及对中国话剧作出的贡献进行回顾与总结。

当代话剧面临的历史机遇与现实困境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对中国实验话剧的历史、内涵以及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实验戏剧虽是精英的、小众的艺术,然而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艺术创造智慧,是不可替代的一个社会文化符号。”北京演艺集团原副总监李龙吟认为:“中国话剧要生存,要融入世界,就必须探索自己的话剧美学表演方式。”国家一级编剧李宝群认为:“当下话剧的困境之一,是优秀原创剧本严重缺乏。唯有戏剧文学出现突破,才能带动整个戏剧出现突破。” 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胡薇说:“当前的戏剧创作者,需要更多关注作品的内涵及其内在精神,只有这样,中国话剧本身的潜力和活力,才能够真正迸发。”青年剧评家徐健在对近十年中国话剧进行文化观察后提出:“中国话剧当下最为紧迫的不是如何拥抱市场,如何与资本、项目合谋,而是要缓一缓脚步、等一等生活、想一想人。”《新剧本》执行主编、剧作家林蔚然从创作角度考虑,认为要避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避免自说自话的梦幻状态。国防大学军事文化学院谷海慧认为,中国当代话剧在塑造英雄形象时,除了塑造革命英雄,还需要多关注民族英雄、民间英雄、文化英雄,以此来丰富英雄的群像。

此次研讨会对中国话剧110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溯与探讨,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话剧的起源、传统、特征、贡献等话剧研究中的诸多命题,对中国当代话剧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与困境进行了冷静分析与学理探讨,在回望历史的同时不忘思考当下,推动着中国话剧历史与理论研究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