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黄花灿烂 金针遍野 ——观大同市脱贫攻坚原创话剧《热土》

2020-11-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话剧《热土》剧照 本版摄影:吕志强

黄花菜,大产业!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西视察,为大同黄花种植点赞。全国闻名的大同黄花如何成为大同人脱贫致富的香饽饽,农民心中的“摇钱草”?11月3日,在大同大剧院观看了由王俭编剧、宫晓东导演、大同市歌舞剧院演出的脱贫攻坚原创话剧《热土》,该剧用艺术的形式生动讲述了发展黄花产业,托起美好生活的脱贫故事,创作用心,制作精良,是我省戏剧舞台上脱贫攻坚题材的一部力作。

大同火山群间的十里堡村,村主任何有贵人为制造扶贫发生的假变化,组织村民敲锣打鼓迎接市里领导视察,结果迎接的领导没来,却来了县委书记郭晋生和第一书记姚冰清,郭晋生对何有贵这种形式主义的作法提出了严厉批评。“扶贫这些年,钱没少花,修了路,通了电,可全村的人均收入还在贫困线”,这是十里堡村的现状。手中有活干,小康路更宽。对此,上级决定以发展黄花产业支撑脱贫攻坚,可村民们却犹豫颇多——村里年轻人在外打工,缺乏年轻劳力;怕干旱、没有水浇地;怕发霉、没有晒干场地;种黄花头三年没收益,守着耕地饿肚子等等……对此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县委书记郭晋生跑前跑后,第一书记姚冰清扑下身子带头干,通过展现挽留一心进城打工的梁子、申请商业贷款、认领种植土地、找水源打井等困难,十里堡村在黄花种植上一路解题,一路破题,“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黄花菜变成了“致富花”,十里堡村人用自己的智慧与双手开辟了一番新的天地,过上了脱贫致富的好日子。

从以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培斌为原型创作的话剧《热泉》,到以“天镇保姆”为生活原型创作的话剧《太阳照在南阳河上》,再到以大同黄花产业扶贫的脱贫攻坚话剧《热土》,大同市歌舞剧院在话剧创作上持续发力,让话剧艺术在大同生根。

话剧姓“话”,但也需要有以“话”为基础的其它舞台手段为其丰富表现。话剧《热土》将大同方言、大同歌舞、大同民间艺术与话剧舞台呈现结合起来,这种结合是适度的,也是恰当的。聚焦本土题材,突显当地特色,形象展示大同人民的生活风貌、文化身份,为话剧融入大同地域文化、实现本土发展作出了探索,这种探索必然会受到当地观众的欢迎,是独具大同特色的表达。

既有老戏骨,也有新戏骨。大同市歌舞剧院演出形式涉及歌剧、舞剧、音乐剧、话剧、交响乐、合唱、歌舞等多个艺术门类,从实力来说,可以称之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市级演艺集团,是我省实力雄厚的表演艺术团体。郭晋生的扮演者张晋,何有贵的扮演者李光是之前几部话剧中的熟面孔,一如既往,演技在线,实力不俗。姚冰清的扮演者杨昡琴第一次涉猎话剧舞台,担纲主人公、女一号,让人眼前一亮。从在民族歌剧《江姐》中饰演“江姐”,在音乐剧《北魏长歌》中饰演“冯太后”,再到话剧《热土》中饰演第一书记,大同市歌舞剧院为她搭建的平台,缩短了她作为一名青年演员的成长周期,在实践历练中,这株舞台上的新苗在众人的呵护下长势喜人,这也与她的自身努力分不开。在眩琴的眼里,艺术就像明灯,照亮了她的生命,她对艺术的热爱超越过一切。期盼这位执着的新生代、新戏骨,能够在不同角色的挑战中,跳出稚嫩,走向更加成熟的表演境界,成为一名自带光芒的演员。

从讲故事到演故事,话剧《热土》还有很多提升空间。这样的空间可能在戏剧文学上,会有更多开掘点—— 对发展黄花产业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深度思考和戏剧矛盾,从老百姓不愿种、不敢种的心理矛盾,到突出这种矛盾解决的过程,再到种植黄花带来巨大变化的愉悦,以及人物的变化,比如第一书记姚冰清在十里堡村“深扎”时的精神变化和价值改变……无论是人物心理空间、还是故事进展中层次,都能有力扩展。放慢脚步,摆脱想象痕迹,关注人、思考人,避免因讲故事而架空演绎故事时所能够散发出的戏剧张力和戏剧效果,使人物更加立体丰富,让黄花产业脱贫致富的故事传递出更加丰饶、深邃的精神力量,话剧《热土》的艺术感染力大有可期。

从《热泉》到《热土》,大同市歌舞剧院用话剧讲述大同故事,关键在于大同这片土壤是火热的,大同的人、大同的事情是火热的,这支演出团队是火热的。这些火热通过舞台的传递,必将温暖更多的人,鼓舞人心,照亮人心,春潮拍岸,催人奋进。

(作者系山西戏剧网执行董事、总编,青年戏剧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