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塞上黄花分外香 ——观话剧《热土》有感

2020-11-13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张世龙
本版摄影:吕志强/摄

当舞台上呈现的人物形象富有一种质朴感的时候;当表演的故事仿佛就发生在身边的时候;当剧中的情景让观众几度落泪的时候,我敢说,这应该算是一部成功的戏剧,或者说是一部走入观众心灵深处的戏剧。最近大同市歌舞剧院排演的现实题材原创大型话剧《热土》就表现出这样一种审美价值。

话剧《热土》是大同市歌舞剧院继《热泉》和《太阳照在南洋河上》之后推出的又一部现实题材原创话剧。由一级编剧王俭编剧,一级导演宫晓东执导。该剧以山西大同火山群为背景,以脱贫攻坚为主线,紧紧围绕种植发展黄花产业这一中心事件展开激烈的矛盾交锋。塑造出姚冰清、于建国、何有贵、郭晋生、梁子等性格鲜明、质朴感人的舞台艺术形象,揭示出脱贫攻坚战的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不怕困难、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和奉献精神。全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质朴、表现手法丰富多彩、舞台美术恢弘大气,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了和感染力。

一、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质朴感人

在话剧《热土》中,几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驻村第一书记姚冰清,是一位有知识、有理想、见过世面的“海归”,为了深入实践,锤炼自己,她放弃了优越舒适的城市生活,不顾男友的极力反对,毅然踏上艰难曲折的扶贫之路。在经受了不被理解的委屈、失去爱情的痛苦、艰苦曲折的工作考验之后,最终用真情和实干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爱戴。她自己也由最初的柔弱单纯变得坚强成熟,从“3年前组织要求她留下来转变为自己主动要求留下来。”姚冰清的心路历程是无数年轻党员干部的精神缩影,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时代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责任担当,感受到了实现“百年梦想”的民族豪情和坚强信念。

扶贫队员于建国,性格耿直,真诚坦率,因担心“新来的队员不熟悉情况一时接不上茬儿。”一再要求继续留任。他为了探寻水源不辞辛苦,坚持不懈,最后为了留住打井队,不惜签字画押,以命相赌。当白哗哗的井水喷涌而出时,他却倒在了打井工地。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和崇高使命。

剧中的村主任何有贵,是一位很值得玩味的人物。他老成世故,精明圆滑,善于逢场作戏却又不失冠冕堂皇,精于投机取巧而又总是义正词严,是典型的官场“老油子”。你看他在得知上级领导要来村里时,暗中给村民发上补助又是贴标语又是搞表演,敲锣打鼓很是热闹。这样的把戏想必不知玩了多少回,但这次穿帮了,因为碰上了真抓实干的县委书记和“真扶贫,扶真贫。”的工作队。他被免职后,官帽虽摘,余威尚存,个别村民仍跟在他身后徘徊观望,甚至起哄闹事,致使黄花种植一波三折。平心而论,何有贵不是一个坏人,也不是存心跟扶贫工作过不去,他毕竟受党教育多年,起码的党性觉悟还是有的。他只是习惯了多年养成的自以为是,抱着“要为村民着想”的主观愿望,不敢或不愿在脱贫致富路上冒然前行。长期的贫困生活不仅使他们习惯了坦然和无奈,也丧失了创业的勇气和信心,他们中的一些人宁可领补贴、吃救济、“争着抢着当贫困户”,也不敢去尝试一下新的致富门路。直到黄花产业给他们带来巨大经济效益之后,何有贵仍在独自嘀咕;“没想到,种黄花还能种出好日子,这扶贫算是扶到点子上了。”何有贵这种梦呓般的感慨,道出了村民的心声。

梁子是剧中塑造的中国农村新时代青年形象,他“有理想,能干事。”不甘受贫,外出打工,在姚冰清和扶贫工作队的极力劝阻下,终于同意留在村里,并接替了何有贵村主任一职。他的纯朴善良和正直无私以及在处理群众关系、爱情关系等表现出的理智和胸怀,凸显出新时代农村青年勇于担当、大有作为的优秀品格。在黄花产业取得成功后,他自己也收获了甜美的爱情。县委书记郭晋生、扶贫队员白静以及村民赵翠芬、田大柱等人物形象也都个性鲜明,各有千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表现手法多姿多彩,新颖别致

话剧《热土》的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疏密得当,匠心独具。剧中的过场戏叙事简练,情节紧凑。重头戏则浓墨重彩,精雕细刻。开场的群众戏虽然人物较多,但通过几句精彩的对白和夸张的表演,就把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传递给观众。简约不简单,生动不生硬。5年扶贫工作所经历的酸甜苦辣和感情历练,则是由剧中主要人物姚冰清“日记式”的独白直接倾述给观众,亲切自然,举重若轻。梁子欲带母亲外出打工,被赶来的姚冰清极力挽留一场戏就不同了,表演的深情厚重,感人肺腑。以古诗咏黄花,以黄花喻人生,将华夏儿女讲孝道、重情义、怀故土、念家乡的传统美德和家国情怀表现的淋漓尽致,入木三分。扶贫老队员于建国倒在打井工地一场戏是全剧的高潮,让人血脉喷张,潸然泪下。其选取的事件、设置的矛盾与人物性格和感情渲染互为表里,一脉相承,再加上演员的出色表演,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梁子与何晓青的爱情纠葛、扶贫队员与村民的矛盾转合等几场戏也都饱含激情,扣人心弦。

用舞台假定性的表现手法,将中国戏曲艺术和本土文化元素兼收并蓄,融会贯通,是话剧《热土》展现给观众的一大亮点。通观全剧,观众会不时看到一些与剧情似乎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乐队演员,他们坐在舞台底部或侧面,多则十数人,少则三俩人,时而吹拉敲打,时而低吟浅唱;时而冷眼旁观,时而融入剧情。他们既是剧中人,又是看台客,在转景换场、烘托气氛、表达人物内心情感等方面承上启下,画龙点睛。如在扶贫工作队月下交心、相互鼓励一场戏,舞台左侧同时有两位演员奏唱起耳熟能详的晋北民歌。优美的旋律、细腻的情感,仿佛心灵的诉说,让人顿生“位卑未敢忘忧国”之慨。梁子遭遇爱情变故一场戏,面对何晓青提出的“要么生米煮成熟饭,要么看着我成为别人的新娘。”的二难选择,坐在舞台上的乐队直接用戏曲中的板鼓和锣鼓经“披头”加以渲染,恰如其分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的焦灼不安和紧张无助。运用之妙,效果之佳,令观众拍案叫绝。这种在舞台上曝光式的表现手法,初看起来很不习惯,很“跳戏”,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矛盾的升级,特别是看到他们那么认真、准确而细致的表演,观众早已忘却了原来的不适应,而专注于故事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了。

话剧《热土》是大同市歌舞剧院用心、用情、用功打造的一部本土现实题材舞台作品,是脱贫攻坚战的精神号角,是“百年梦想”的心灵灯塔,是大同儿女的一首赞歌。观众在观赏这部舞台艺术作品时,不仅可以感受到大同这方热土的温度和力度,还可以聆听到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千百年来都不曾改变的乡音乡韵。我想,这就是话剧《热土》带给我们的温暖情感和艺术审美。

(作者供职于大同市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