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话剧 >

话剧《银锭桥》5月11日至12日登陆山西大剧院

2021-03-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晋戏宣

演出剧目:话剧《银锭桥》

演出时间:2021年5月11-12日 19:30

领衔主演:倪大红、史可

演出地点:山西大剧院·大剧场

购票咨询:0351-7781111

北京什刹海有一座银锭桥,一头连着现代,一头连着历史。银锭桥边上,有一家“老于饭馆”,因装修简单而复古,像极了清末民初的小饭馆,也被称为“二荤铺”。

随着老板娘五嫂的一声吆喝“切盘儿老汤酱肘子”,于家这“二荤铺”啊,开张了!

说到这“于家二荤铺”啊,有个规矩,不让点菜,有什么做什么,上什么吃什么。您,里边儿请:

“大导”林兆华作品

林兆华导演在制作这部话剧的时候,提出一个理念:要让戏剧回归到最本真的样子。戏剧不一定是大开大阖,冲突激烈,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娓娓道来,甘之如饴。

林兆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1984年至1998年任北京人艺副院长,现任北京大学戏剧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兼职与客座教授。早期作为演员进入北京人艺,70年代末开始担任导演,至今已导演约七十部舞台作品。在80年代初期至中期与剧作家高行健的合作《绝对信号》(1982)、《车站》(1983)、《野人》(1985)引发中国80年代的实验戏剧风潮,正式开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现代主义阶段的大门。

林兆华的作品风格类型趋于多样化,包括现实主义风格话剧、前卫剧场、戏曲和歌剧等。他在各种类型与风格中都创作出了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这是一部参与感很强的话剧,坐在台下,就像坐在隔壁桌。听他们侃,侃的是你生活的这个世界;看他们闹,闹的是你心里的那个乐呵。如果不是剧院不让喝酒,此刻,真真是想举一杯酒,嚼两颗花生米,参与到他们的故事中去。

这可能就是林兆华导演所说的:生活流!

炒一盘冷暖自知

一部《都挺好》让观众重新认识了倪大红。如果说苏大强凭借窝囊和不讲理的特质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银锭桥》中的饭馆掌柜于五,一定会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特别是《银锭桥》路透中,倪大红在舞台开嗓唱摇滚的场景让许多观众对这次演出充满期待,而倪大红自己则表示,其实现实中他也爱唱歌,不仅常去K歌,甚至还唱过周杰伦,也偏好许巍这类声音沧桑的歌。

倪大红老师扮演的五哥,真诚、憨厚还有点执拗。

比如说他觉得小饭馆的装修就应该是这样的,才像个饭馆;再比如说他觉得站在银锭桥头,就应该闻到老北京炸酱面的味道。

这可能就是整部剧戏剧冲突的根源。

拆与不拆?商业巨变下的什刹海,是商业拆迁,还是坚持自己的祖业。

守与不守?小饭馆的经营是坚守初心,还是迎合大众。

骗与不骗?是用善意的欺骗来达到坚守的目的,还是用坦诚的态度接受流失的结果。

喜与不喜?众谎皆真,众人皆喜,是违心做狂欢的参与者,还是守心做氛围的破坏者。

五哥很纠结。

编剧崔释匀说:“写这部戏的时候我并不快乐,心里充满着拧巴。我们被生活裹挟,有多久没有停下来想想,想想自己最初想要的是什么?”所以我们跟五哥有很多的共鸣。再看小饭馆里的那些人,此刻,他们还是“老熟人”吗?他们的缺点、私心让我们发现并不是那么熟,相反人性却更完整。舞台上的人变了,而人味儿却更浓了。谁不是做着别人眼中的自己,向往着自己心中的自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烫一壶京腔京韵

戏剧是离不开土壤的,北京就是银锭桥的土壤。

院门外,槐树下,几个文艺小青年,哼唱着《突然想到理想这个词》,带着浓重的京味儿,跟您探讨生活的意义,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

院门打开,灯光亮起,一个标准的“二荤铺”柜台,几张八仙桌,时光瞬间穿梭到“北平”。只有窗外的霓虹灯和酒吧的招牌,告诉您这是现代的北京。

隐约看去,门外有汉白玉的栏杆,远处的店面若隐若现,告诉你栏杆与店面之间有一湖水叫什刹海。偶尔路过一辆“胡同游”的三轮车,仿佛听到骑车人侃侃而谈这里又是哪位亲王的府邸。

除了布景上的讲究和精致,角色也很有北京特色。

酒吧演唱的北漂、守着爷爷祖业的大妞儿、泡在酒馆里的胡同串子……

史可扮演的五嫂,嗓门大,干活麻利,脾气火爆,对着蔫倔蔫倔的五哥,时常暴跳如雷,引发阵阵笑声。

整部剧以京味儿民谣为转场,巧妙而又新意,唱作人郝云的歌曲《北京北京》成为全剧的主题曲被一遍遍唱起。

在尾声,倪大红结束了一大段独白,把他内心的纠结发挥到极致后,突然走到台口,用北京话吼起了摇滚。

观众席瞬间引爆,也让人深深吐了一口气,人心的拧巴正是摇滚存在的意义。

浓浓的人情味儿,浓浓的北京味儿,浓浓的饭菜味儿,飘满了整部《银锭桥》。

北京什刹海有一座银锭桥,一头连着现代,一头连着历史。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银锭桥,一头连着理想,一头连着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