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张家口阳原县青年晋剧团的浴火重生

2013-01-23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记者 王瑾涧 通 讯

  阳原县青年晋剧团已经有55年的历史了,它几度陷入生存困境,但最终通过改制,实现华丽转身,不但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观众,而且在河北省第七届、第九届戏剧节上获得多项大奖。

  老剧团的新面貌

  1月9日上午,阳原县青年晋剧团的演员们正在加紧排练,为即将到来的县春节联欢晚会做准备。该剧团位于阳原县西城镇东关村,院内摆放着大卡车、面包车、流动舞台车。

  掀开院门的棉帘,一眼就看到了团长办公室。

  “团长在吗?”记者的话音刚落,屋内一女子笑着迎了出来:“我就是”。

  团长赵瑞芳看上去很年轻,却有20年的工龄。

  阳原县青年晋剧团成立于1958年,1983年改名为阳原县青年晋剧团。

  阳原县与山西省大同市为邻,上百年来,晋剧一直是阳原县百姓喜闻乐见的地方戏。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庆丰驱灾、祈雨送瘟等都要唱戏。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张家口地区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晋剧团,每个村子都有供演出的大戏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由于观众的逐渐减少使剧团面临生存危机、演员改行,有的剧团解散。阳原县青年晋剧团也一度走进低谷,几度面临生存危机。

  2002年,该剧团进行改制,实行文企共管。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阳原县青年晋剧团终于迎来了新的春天。从2002年开始,酷爱晋剧的阳原县鑫鑫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俊奎先后投资800多万元购买了LED灯、摇头灯、调音台、大巴、货车等工具设备。

  赵瑞芳说,原来剧团衣服少,大都是破的旧的,女角没有头饰,十来个人共用一副。现在全团的衣服都是新置办的,还花了4500元买了8副头饰。剧团现有140多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道具和衣服。

  阳原县青年晋剧团现有2个排练室、一个彩排舞台、12间宿舍、8间办公室、1个专业录音室、1个职工食堂。可谓设施齐全,条件过硬。2008年,剧团还在后院盖起了家属楼。

  目前,全团有员工65人,一般下乡时几乎全部出动,最多时达60人。有前台、后勤、演员和乐队,道具、灯火、音响和伙房等等各有分工,没有一个闲人。随团行动的有一个厨师,到地方后,邀请方还要派出2、3个人帮厨。剧团自己带有锅炉灶具,主食是米饭、馒头、黄糕等,菜以大烩菜为主,大伙也习惯了这种类似军旅般的生活,吃得津津有味,吃后自己刷盆洗碗,别有一番情趣。

  每年下乡演出430场

  “一个演员从一进门到成熟,起码得十年时间,还得接受能力强,爱学爱练。”赵瑞芳介绍说。

  晋剧演员招收的标准较高,要求五官端正,五音俱全,有天赋,还得爱好晋剧。从开始的压腿、踢腿、伸腰、拿顶,到后来的台步、身段、唱腔,要经过多年的磨练。即使是老演员也不能间断了训练,因为一个戏一个样,一个角色一个样。

  1983年、1993年、2002年各招了一批,是团里的顶梁柱。2002到2005年是剧团最艰难的时间,当时人员也少。老演员有的出去干婚庆、有的出去做生意,剩下的没有几个。新收的演员年龄小,上不了场,所有的剧目得重新整理,重新排练。随着时间的推移,2002年招生的学员现在已经逐渐成熟,可以独挡一面,剧团正进入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目前,2005到2007年招收的小演员正进入接戏阶段。演员开始接演小角,从小角到中路角再到大角,得一步步来。现在,新收的学员也进入小角分配,在戏中当小兵、丫环等,让他们逐步适应舞台。唱戏讲究手、眼、身法、步、唱腔、表情等基本功,更需要现场应变能力。常见的错误有忘词、走错、笑场等,有经验的演员可以及时应变,把戏顺利接下去,还不能让观众看出来。尤其是笑场的时候,观众笑了,但演员一定要克制住自己,绝对不能笑。

  演出时,乐队先声夺人,晋剧伴奏是板胡、二弦、三弦、四弦外加电子琴,打击乐器是手鼓、板鼓、马锣、铙钹、手锣、梆子和铰子,在板鼓的指挥下齐声演奏,声闻数里。凡称作梆子的地方戏大都突出打击乐,这些剧种主要在室外露天演出,注重的不是高雅和音韵,而是追求磅礴的气势和欢快的气氛。

  目前,晋剧在村镇乡间的大戏台上显露着顽强的生命力,其实那里原本就是晋剧生长发展的地方。

  一年到头,该剧团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演出。一般的日程安排是,早上出发,到达演出地点后,先埋锅造饭,吃饭后开始装台,装台大约需要2到3个小时,晚上就可以演出了。近年来,该剧团平均每年下乡演出时间都超过9个多月,演出430多场,观众达150多万人次。演出期间,一般是一天演两场,一个月演满能演五十余场。演出的时间相对比较固定,一般夏天从上午9点开始,下午从7点开始,冬天上午从10点开始,下午从6点开始,每场戏大约2个半小时。

  去年12月4日,阳原县青年晋剧团刚去宣化县赵川镇一个村演出了4天,这也是2012年的最后一次外出演出。

  创新取得丰硕成果

  团长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张家口市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先进专业文艺团体”、“戏曲艺术成就奖”等奖牌、奖状。

  演农民爱看的戏,唱农民爱听的腔,表现农民自己的生活,是该剧团多年不变的宗旨。该剧团不仅全力以赴演好优秀传统节目,而且配合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结合农民生活,精心创作群众喜闻乐见的现代戏剧,如《枣乡姑娘》等一批具有时代特点的大众化剧目。

  一台戏一般要排练半个月,一场演出约2个半小时。除了经常演出的《打金枝》、《金水桥》、《算粮》等40多个经典剧目外,2012年他们还新拍了《白沟河》《六月雪》《金沙滩》等5个剧目,2013年还将新增4、5个剧目,以后将不断增加新戏、巩固旧戏。

  阳原县青年晋剧团在农村的大舞台上为农民奉献着的同时,不忘更高的艺术追求。2006年,该剧团排演了新编晋剧《泥河湾》。《泥河湾》从唐玄奘出世的美丽传说入手,叙述了泥河湾的来龙去脉,带观众游历令人神往的人类东方故乡,充分展现在雄山浩水孕育下,泥河湾男人山一样的刚毅挺拔、坚韧质朴,女人们水一样的深情博爱、宽广包容。该剧集歌、舞、音、画、诗于一体,用戏曲舞台语言、舞台形象揭示剧中人物的高尚情操和美好心灵这一主题的同时,在传统的戏曲表演手段中,加入了现代表演元素,呈现出形、神兼备,形、情一体的艺术效果。此外,在配器上,一改传统晋剧四大件配器的传统,加入了西洋乐器。

  精品剧目《泥河湾》享誉全省,剧团的艺术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在河北省第七届戏剧节上获河北省“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剧目奖”、“优秀曲作奖”等多项殊荣,演职人员中三人获表演一等奖,七人获表演二等奖。

  阳原县的皮毛文化历史悠久,该剧团经过长时间的前期准备,又于2012年编排了大型晋剧近代戏《毛毛匠》。该剧以原氏一家的创业史为线索,描述了阳原皮毛艺人的创业历程、感情纠葛,以及阳原“碎皮加工”的历史起源;歌颂了千百年来,阳原皮毛艺人为了寻找和创建美好生活,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重情重义、一诺千金的品格。

  2012年,在河北省第九届戏剧节上,《毛毛匠》再次将该剧团推向新的艺术高度,获得了“优秀剧目奖”、4个个人获表演一等奖,以及优秀配器奖、优秀伴奏奖等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