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记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独秀于河北

2013-12-11 发表|来源:张家口在线|作者:刘洋

成立于1959年的张家口青年晋剧团,曾是张家口剧团的一盏明灯。晋剧表演艺术家丁果仙、杨丹卿(筱桂桃)等晋剧界名流前辈在剧团收徒授艺,著名戏剧理论家郭汉城、京剧表演艺术家李万春、著名导演郑亦秋曾多次来团进行艺术指导。

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经辉煌一时的张家口青年晋剧团,随着市场经济下人民群众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1996年9月,以左艳林为团长的新一届领导班子走马上任后,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创新的用人观、管理观、市场观,带领剧团演职人员深化改革,激活机制,创建品牌,拓展市场,走出了一条新型的地方戏剧发展之路。

几年来,张家口市青年晋剧团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被国家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模范企事业单位”,剧团代表受到了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前副总理李岚清的亲切接见。该团自排、自演的节目在中央电视台《名段欣赏》栏目播发,他们的事迹《塞外山城绽奇葩》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多次,受到好评。编演的新编历史故事剧《梳妆楼》获全国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青年演员李萍荣获文华表演奖和梅花奖,她被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市十大杰出青年。团长左艳林荣获“省劳模”称号。

紧扣立团之本,创新用人机制

胜衰成败皆在人。作为一个特殊人才聚集的艺术团体,张家口青年晋剧团领导班子深深地懂得,一个地方剧团“用对人、用能人”重要性的道理,牢固树立发展的人本观。

首先,在剧团领导层采取了竞争上岗制。能者上,庸者让。坚持以人为本,以事设岗,按岗定责,依责选人的原则,选出一批政治、业务素质强,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领导干部,为剧团发展选定了优秀的领头雁。

其次,用活用足剧团人才资源。采取“以才定角,按能上戏”的用人机制,充分调动演职人员想上戏、上好戏的积极性。剧团重视人才,像李萍、常惠卿、张文河、杨韶华等著名演员在每场戏里都能担当主要角色,保证了演出质量,提高了可视性和娱乐性。为了调动演员演出的积极性,采取了“以戏定角,按角定路,以路定价”的分配原则,推行效益工资制,加大浮动工资比例,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第三,实行特殊人才外聘制。为了弥补剧团人才不足问题,剧团不拘一格,从社会上聘用了15名具有专业技能的优秀人才,充实到专业队伍,增强剧团实力。同时,还将有声望的老艺术家返聘回来,发挥特长,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第四,培养、储备优秀的青少年人才。让有潜质的青年演员走出去,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演技。为了解决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现象,剧团于2000年和市艺校联办了晋剧专业班。专门培养了64名晋剧学员,并准备成立晋剧实验团,让学员们进行专业培训,单独演出,培养他们上大戏、唱主角的能力,为剧团的可持续发展储备了人才。

精研治团之策,创新管理机制

剧团建立了岗位职责、规章制度、补充规定、路次分配等四大管理机制。管理细则上千款,4万多字,为规范团内人员行为、发展剧团上了“保险锁”。

制定了严格的岗位责任制。首先建立了团长、支部书记、副团长及各类人员等18个岗位责任制,近百条岗位职责。从团长、支部书记到普通职位,职责明晰,目标明确,责任明确。每个岗位无论是领导,还是一般工作人员都有很强的操作性和责任性,有效地调动了大家立足本职工作岗位,尽职尽责的积极性。

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从1996年至今,相继出台了理论学习、考勤、领导干部十不准、领导干部十必须、演出团管理、演出团工资及演出路次分配、排练、会议、财务管理、后勤管理、固定资产管理等项制度及补充规定。每一条、每一款都非常严格,非常细致,切中管理要害,为治团提供了切实可行的依据。

深谙兴团之道,创新营销机制

晋剧作为地方戏,产生在乡间,来自农村。如何使富有地方特色的晋剧有市场,受欢迎。张家口青年晋剧团进行了有益的定位和探索,提出了市场以农村为主兼顾城市,剧目以新编历史故事剧为主兼顾传统戏、现代戏、歌舞节目,队伍以中小型为主兼顾综合型的“三为主三兼顾”市场营销战略。

在演出上,紧紧抓住农村春节过后和夏秋物资交流会两个时期,集中下乡演出。既给乡下农民增添了喜庆氛围,受到了百姓的热烈欢迎;又拓展了农村市场,增加了剧团的收入。

在剧目编排上,紧紧抓住新编历史故事剧的创作、编演。截止目前,剧团共新编各类剧目30多台,平均每年为观众送上2至3台集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于一体的新戏。做到老演新戏,老戏新演,好戏连台,永演不衰。打造了《梳妆楼》、《龙城二娇》、《太阿剑》、《狸猫换太子》(1—3本)、《大脚皇后》、《新孟丽君》(1—3本)等一批新剧目,受到了不同层次观众的喜欢。同时,还移植、创作、编排了现代戏《土炕上的女人》、《天漠》,组织了两台综合性歌舞节目。形成了老戏新戏相结合,戏曲歌舞一齐演的新格局,较好地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群体观众的欣赏需求,为晋剧走向市场拓出一片天地。

在服务质量上,积极改进演出作风,提高服务质量。该团始终坚持“二为”方向,把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带着真情送戏,带着感情演戏,带着热情唱戏,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欢迎的好剧团。几年来,正是靠着这种真诚、这种执着,全团演职人员风雨无阻,风餐露宿,每年坚持下乡演出5个多月,送戏250多场,给农民兄弟送去了丰厚的精神大餐,也为剧团走向市场拓展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