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院团机构 >

外媒称中国河北晋剧团处境困难:演员青黄不接 观众审美变化

2017-05-08 发表|来源:参考消息网|作者:编译/王海昉

参考消息网5月8日报道 外媒称,50岁的中国戏曲演员李志国(音)35年前加入河北蔚县晋剧团,那时他和其他新入团的伙伴们相信,作为一种传统艺术的公开守护者,他们获得了稳定的未来。然而,2005年的政策改革把政府资助的剧团变成了一个没有具体经营策略的私营团体,演员的收入减少,一个始于清初的戏曲形式的未来也受到威胁。

据法新社5月1日报道,晋剧讲述古代山西的历史,故事情节沉浸在对帝王朝代时的山西的怀旧之中。山西戏剧网站长王嘉说,现代观众有不同的品味。他说:“就连我们对美的观念都变了,所以所有东西,从服装到对白都正在适应当代观赏。”

报道称,眼下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吸引年轻学员,他们要愿意忍受作为一名演员四处演出的不安定生活和没有经济保障的生活。王嘉说:“他们大部分人没有医保,他们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的问题就像悬在头顶上的利剑。”

对于李志国来说,光线暗淡的后台房间里的每一处都提示他一切都已改变——精巧的戏服随意被放在一旁,剧团里的年轻演员玩着智能手机,吃了一半的面条丢弃在墙角,所有这些都显示着杂乱无章,这让李志国露出一脸苦相。他说:“有时看学生们表演让我很生气,因为他们的心没在这儿。可是如果他们问我努力排练是否就能保证他们过上好日子,我无言以对。”

报道称,以慷慨激昂的曲调和木制响板乐器为特点的晋剧起源于与蔚县挨着的山西省北部。从春节到3月底,剧团在河北走村串乡,在乡村破旧的舞台上演出,而观众主要是老年人。虽然重新进行了商业设计,但他们的演出仍然是不收钱的——大部分观众不愿花钱,而是严重依赖当地政府的支持。

这个演出季剩下最后几场演出了,李志国在后台边叹气边数着这几年离开的演员。他的许多学生因为养家糊口艰难而离开了剧团,没有铁饭碗了。

他说:“如果为了艺术,我会让他们留下来。如果为了生存,我会让他们离开。”

报道称,这个90人的剧团从1985年开始活跃在舞台上。它在蔚县各地举行面试,招收学员,演员加入剧团时只有13至15岁,那些留下来的人成了相熟一辈子的人。

刘东海(音)以前是演员,现在帮助管理剧团。他回忆说,从一千多个孩子中被选拔出来,那感觉就像中了彩票一样。他的父母很兴奋,因为那时剧团是国营单位,这意味着他得到了铁饭碗。

但现在,即便是剧团里最资深的演员,月收入也不到2500元,普通演员月收入不到1500元,而这个地区的最低月收入为1590元。在丧失国营身份后,一些演员为增加收入在演出间隙干起了三轮车拉客的活儿。

刘东海36岁了,在进入剧团的23年里,他目睹了同伴越来越少。可是,一种忠诚感让他留了下来。

他说:“这是我的家。我们剧团的领导对我来说就像父亲一样。他说什么,我做什么。”

有时这意味着要在零下的天气中唱和跳,雪花落在精巧的戏服上。不过正如30岁的女演员耿丽萍所说的:“一站到舞台上就不觉得冷了。”

3月在蔚县一个村子的一次演出中,观看区没有座椅,但一些观众自己带了椅子过来。还有人坐在私家车里看,或者在凛冽的寒风中爬到摇摇欲坠的砖围墙上看。

演员说,过去在蔚县的煤窑没有关闭、打工者没有离开前,看演出的人更多。

如今,只有大约50名观众,而且大多是老年人,有些怀里还抱着孩子。他们通过口口相传得到演出的消息。

在为数不多的年轻观众中,20岁的张泽慧和奶奶看过几场演出。她说:“演出生动有趣,但我真的看不懂。”

身着鲜艳戏袍的李志国在后台等待上场。他向外望着观众问:“值得吗?这是我心里面的一个大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