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住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好作品 ——京剧经典剧目《太真外传》观后
2018-12-21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楠近日,北京京剧院在长安大戏院上演了一出梅派经典剧目《太真外传》 ,领衔主演是优秀青衣演员路洁,受到粉丝的热捧。由于此次演出的《太真外传》既是全剧的完整版,又是旧本的压缩版,能让观众在一个晚上从头至尾尽兴看完,故而戏迷对此倍加珍视。毕竟,像此次演出的形式在近十年来的京剧舞台上较为罕见。之前,笔者也曾见过有的剧团演出《太真外传》的折子,即把其中几个重点场次奉献出来,还曾见过有的剧团将《太真外传》的主要唱段摘选出来,编成音乐演唱会的形式展现。说实话,前者不免让故事情节显得支离破碎,后者又好像把纷繁复杂的京剧艺术简单化、歌剧化了。
然而作为京剧的从业者,特别是梅派演员,是极有必要了解该剧的创作历程的。因为“梅派”这一叫法就与该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众所周知,京剧旦角的四大流派,即“梅、尚、程、荀”的提出,是在四大名旦被人们叫响之后才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心中的。而四大名旦的产生,用今天的话来说,是完完全全的民主测评,投票选举的结果。在当年,由《顺天时报》发起旦角评选活动,之后得出前五名,分别是“梅、尚、程、荀”与徐碧云,一时称为五大名旦。但徐碧云的舞台生命过于短暂,很早就息影匿迹,于是剩下四大名旦争奇斗艳。值得注意的是,在评选的项目中,有一条是私房戏代表作的优劣,也就是名旦各自编演的最拿手的新戏的好坏。梅兰芳当时准备的“职称材料”就是《太真外传》 。
那么有人会问,梅兰芳在年轻时候唱过那么多文人给他写的新戏,为何单用《太真外传》去逐鹿问鼎呢?笔者以为,该剧不同于其他新戏的地方在于同时体现了梅兰芳本人继承与创新两个方面。话说梅兰芳从小就学演过以杨玉环为一号人物的戏《贵妃醉酒》 ,毋庸讳言,学法演法都是他的老师路三宝的路数。需要说明的是,那样的老路数与后来人们看过无数次的梅兰芳的彩色电影《贵妃醉酒》大相径庭,区别是原来的表演暗含着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成分。按照剧情的设定,本就是杨玉环被唐明皇爽约放了鸽子,把满腹的怨愤之情发泄到两个太监身上。剧情如此,表演可知。梅兰芳在青春年华时就感到京剧的旧戏有必要剔除糟粕,推陈出新。于是出于喜欢杨玉环这一人物,干脆另编一出《太真外传》 。话又说回来, 《太真外传》名称虽新,内容却旧,因为昆曲《长生殿》早已是演过一百年以上的好戏, 《太真外传》便取材于此,改头换面而已。
熟悉昆曲《长生殿》的人都知道,要按照原本演全所有的场次,至少需要四个晚上,甚至更多。同样的, 《太真外传》刚出炉时,也必须用四个晚上演完。说具体些,第一本包括拈香奇遇、亭栏惊艳、迎妃进宫、禄山认舅、太真出浴;第二本包括太白醉写、两阁妒颦、朝阙献发、龙凤重圆、梦游月宫;第三本包括禄山求职、乞巧盟誓、禄山逃国、翠盘艳舞;第四本包括御前面奏、李安会战、马嵬殒命、得胜回京、玉真相会。在今天,路洁的演出版本比起上述的四本,分量不啻砍掉十之七八,而杨玉环的唱段与戏份还是大部分保留不变的。这也是京剧在当下继承与创新的一个侧面。
具体到《太真外传》的艺术性,最大特色是剧中的翠盘艳舞,简单地说,就是杨玉环站在台上搭起的小台之上跳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制造新奇百怪的道具布景夺人眼球,是无可厚非之举,因为梅兰芳也是在那一阶段不断摸索探路,寻求京剧新生的门径。可是事隔这么多年来看,京剧的受众群体之所以记住这出戏,并不因为其中有一段盘上跳舞而念念不忘。说直白些,那段舞蹈并不是什么超级亮点。理由不言而喻,且看各大剧团经常演的折子戏,也都没有翠盘艳舞这一场,人们爱看的还是唱腔密集的乞巧盟誓、贵妃出浴、玉真相会等场子。
笔者由此想到,京剧在将近二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离不开各大流派的私房戏的支撑,而各大流派的创始人从来都不曾离开传统的根基。像梅兰芳那样的大师也在新戏创作上走过弯路,但最终留得住的作品都是好作品。可见时间才是检验作品的唯一标准,被历史湮没的作品背后都有失败的客观因素。那些因素中,最主要的一点还是艺术质量不够高。梅兰芳具有那么深厚的功底,尚且失败过,何况后辈!而结合眼前的戏曲现状,可以说到了需要演员们进行抢救性继承的时代,也只有这样,掌握一切可以掌握到的传统剧目,才有可能为创新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