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尚长荣:戏曲人要有自信,撸起袖子加油干

2020-09-30 发表|来源:文汇报|作者:柳青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在颁 奖现场演唱京剧 《廉吏于成龙》 选段。叶辰亮摄

30年里,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曾获过四次白玉兰戏剧奖。今年他80岁,被授予白玉兰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他却说自己深感惶恐,因为艺术没有尽头,只有前头;没有顶峰,只有更高峰。

比起个人的履历和荣誉,尚长荣更愿意谈传统戏曲的 “创造”和 “创新”。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让他倍感振奋。事实上,这是尚长荣几十年创作中一直坚守的信念。他认为,这简短的一句话能让戏曲人看清创作方向: “我们要有信心,有信念,激活传统,捍卫剧种本体的生命力。我们要做的是务实地创作,加油干,做出好听好看、立得住传得下去的作品。”

自称“80后”,锐气和锋芒不输年轻人

尚长荣反复强调,戏曲作品的生命力在于好听、好看、触动人情世情,从题材选择到舞台修辞,无不围绕着这点。他年至八旬,自称“80后”,锐气和锋芒不输年轻人。他说得耿直:“不要钻到理念的牛角尖里。我是个演员,接地气、务实地创作是我们的本分。”

当年为了演于成龙,他去了两次山西的方山县农村,那是于成龙的故乡,交通不便,要坐车颠簸好几个小时,才找到他苦读之地安国寺。于成龙的官场履历遍及广西、湖北和福建,他待过的地方,尚长荣逐一探访。在于成龙的出生地,尚长荣捧了一把当地的泥土,这抔土,后来一直放在舞台上于成龙的竹箱里。这抔土,被尚长荣视为创作的根脉:要去人间,懂得人间的冷暖,才可能体会到坐进剧场里的芸芸众生的渴望。尚长荣说,他和创作团队从传统的财富中挖出了 “料”,为这些原材料找到新的结构,新的呈现形式——

“传统是可以在表演中被激活的,传统的叙事、传统的舞台元素,可以重组、转化以后,沟通当代观众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文化自信,也是创作的精神力量。我们在表演中投入了全部身心,演绎这样的人物,是一次心灵的净化,这种情感强度,观众是能感知的。”

回溯他的创作经历,尚长荣说,戏曲人要避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即,不要拘泥于复制前辈,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也不要随意解构杂交;不要被僵化的思维困住,也不要随波逐流地赶时髦,让创作屈服于猎奇。他认为,“创造”和“创新”的关键,是在合适的场合用合适的方式——仅以京剧音乐为例,他排《贞观盛事》,大胆选择管弦乐队,因为大乐队的气魄烘托盛世气象;到了《廉吏于成龙》时,他坚持用民乐伴奏,因为民乐更贴合主角清廉的形象和作品简朴的品相。

创作中精益求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尚长荣相信,拥有文化自信的戏曲人,一定有探索的勇气。电影《廉吏于成龙》开拍前,导演郑大圣向尚长荣阐述了他的构想: “把这个京剧演绎的故事放在摄影棚里,把摄影棚拍出来,灯、脚架、棚顶都大方地收在画面里。”尚长荣听完,当即给出了 “妙用虚实、出入古今”的评价,之后便完全尊重年轻导演的想法。电影拍完最后一个镜头,郑大圣在摄影棚里郑重地向尚长荣道谢:“感谢尚老师‘纵容’我的实验。” 回忆起这段,尚长荣说,戏曲和戏曲人就该有这样的自信, “我们不怕实验,那只会在传统中注入自由和能量,这就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谈文化建设时,提出“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坚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的要求,这让尚长荣感怀甚多。在创作中,他精益求精,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复排《曹操与杨修》时,他对青年演员们的要求并非是克隆、模仿,而是强调思路、理念和人物,“年轻人要自我加压,戏曲要做出有精致品相的、能扛得住时间的作品,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行,以他们现在的专业功底,还得加码。” “年轻人还要自我降温,戏好,票房火了,得奖了,粉丝捧着哄着,这些都尽快翻篇吧,因为更好的总是下一部。”47岁的他排演《曹操与杨修》时,天天对着镜子琢磨曹操微妙的表情变化,朋友来看他,以为他“疯魔了”。而今,他在排练场边也常和年轻演员们唠嗑,给他们讲赵丹拍《武训传》的故事:“那么英俊的一个人,天天在家穿乞丐百衲衣,端着破碗蹲着吃饭。看,杰出的表演要把自己交出去才可能置换得来。”

无论是 “以立为本”,还是 “久久为功”,尚长荣说:“我们戏曲人拼专业时,要有点‘疯’的劲头。一旦看清了方向,就埋头苦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