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追思京剧名家杜近芳:忆芳魂,传薪火

2021-06-25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张影
杜近芳饰佘赛花定妆照

2021年4月17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京剧院艺术风格的奠基者之一杜近芳与世长辞。斯人已去,芳魂永存。近日,国家京剧院举行杜近芳先生追思会,纪念这位杰出的京剧艺术家。

她撒播国粹京剧的火种,散入艺术的满天星河。透过戏曲同仁、故交亲友、亲传弟子的讲述,从生活细节到传道点滴,杜近芳的美丽人生与德艺双馨的璀璨品格熠熠闪烁。

追求美 创造美 执著美

杜近芳生于1932年,从小对京剧着迷,10岁就开始登台表演,师承京剧大师梅兰芳与王瑶卿。在八十余载的艺术生涯中,“美”之一字贯穿于杜近芳的艺术生命。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回顾一个月来人们怀念、追思杜近芳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就是“太美了”。

《白蛇传》中温柔善良的白素贞、《谢瑶环》中为民请命的谢瑶环、《桃花扇》中忠贞刚烈的李香君、《玉簪记》中追求自由的陈妙常、《野猪林》中坚贞不屈的林娘子……杜近芳主演了一系列经典剧目,塑造了大量独具个性、优美动人、脍炙人口的舞台形象。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说,杜近芳不仅是王派艺术的主要传人和梅派艺术的优秀继承者,而且形成了自己古典美、女性美、气质美、时尚美的表演美学风格。

杜近芳扮相俊美、唱腔甜脆,从早年出道起,就有小梅兰芳之称,把区别于男性旦角的女性特质发挥到极致。她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如璀璨星辰闪耀在艺术星河之上。在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之外,艺术成就的背后是她一生为追求艺术之美、创造艺术之美“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痴绝。

杜近芳常说:“我们不能躺在前辈的功劳簿上老演老戏、老戏老演,我们要呼应时代的要求,要奋力创作,用精品剧目回报人民。”

杜近芳戏称自己是“戏疯子”。在复排《谢瑶环》时,杜近芳把剧本贴了几面墙,从早到晚,十几天不出房门。为了演好现代戏《红色娘子军》,她下连队去体验军营生活,学习打枪,“没有生活到台上就露馅”。杜近芳饰演的吴清华是一个生活在海南岛上的苦命童养媳,睡牛棚、盖草席。排出《红色娘子军》之后,杜近芳去海南岛体验生活。她曾回忆:“我上了海南岛之后,才知道什么叫睡牛棚、盖草席。我一看现场那环境,我内在的情感就深了许多。演这戏,如果觉得我美我媚,那你绝演不好这戏。所以我后来唱的时候,自己也感到越唱越有味。”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她找到了人物感觉。

王勇钦佩杜近芳对京剧艺术赤诚的执著,“每一出戏的创作演出,她往往要做大量的案头功课,了解所演角色的背景、年龄、身份、性格,一定做到吃透为止。每一个动作设计,她都要想明白其中的行为逻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创造,经她演绎的人物形象总有着一种别样的滋味和风采,吸引着几代观众为之痴迷和传颂。”

生活中没有“角儿”的架子

京剧表演艺术家王晶华与杜近芳相识30余年。她眼中的杜近芳大姐是一个非常直率的人,说话耿直,为人大方,对待周围人都特别热情。

王晶华还记得多年前在人民剧场2楼看杜近芳演出的《白毛女》的情景:“她身段优美,在舞台上十分漂亮,唱功了得,唱法清晰,虽然没带话筒,但是她嗓音洪亮,声音穿透力强。”

杜近芳不拘小节,生活中没有“角儿”的架子,也给王晶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在广州演出,因为排练时间特别紧张,顾不上吃饭,她为了保障晚上的演出,去食堂打了点儿剩下的鱼汤盖在米饭上,拿回屋吃,完全没有怨言。”

“我从一个旧社会的艺人成为人民的艺术家,这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杜近芳生前曾不止一次这样说。

杜近芳的侄子吴宇辉说,杜老师生前提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国家、没有党、没有国家京剧院和观众对她的热爱,就没有她的今天。

吴宇辉欣慰地看到杜近芳的艺术生命得到了延伸。“她所创立的艺术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她演出的剧目广为流传,她的人生历程和艺术经验已经被记载和保存了下来,她创立的个性化京剧表演艺术风格得以传承并由各位学生发扬光大。”吴宇辉说。

传道授业 薪火相传

早年间,身世坎坷的杜近芳比旁人更加刻苦努力,年轻时的一招一式,都渗透着她的认真刻苦。成名后,她指导后辈不遗余力、严格要求。晚年,杜近芳将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弟子。她在住院期间只要精神尚可,就会在病榻上用电话和视频给弟子们谈戏。

杜近芳病重后,曾亲口嘱咐弟子陈淑芳,让她做好传承工作,今后培养更多的优秀青年演员。陈淑芳回想与师父学习、相处的点点滴滴,往日情景历历在目。

陈淑芳回忆,1988年8月18日那一天,她拜杜近芳为师。师父成为她艺术道路上的领路人。和师父一起吃饭、一起排戏、一起聊戏、一起出外同台演出的日子,仿佛还在她眼前。陈淑芳与杜近芳同住一个房间,师父不辞劳苦地为她传艺。

陈淑芳刚刚拜师不久,师父就把演出《霸王别姬》的机会让给了她,还给她说戏把关。在严寒的冬日里,陈淑芳到师父家学习。起初,师父不让她跟着一起学动作,只让她坐着认真看,杜近芳亲自示范念白、唱腔及表演,一说就说了两个多小时。屋外寒风呼啸,屋内的师父却汗流浃背,热得脱下厚厚的棉衣。学完戏后,师父热得吃不下饭,陈淑芳心里很焦急,这时师父正好看到了她来时买的两个西瓜,师父对她说:“你吃饭,我歇一会,就吃西瓜吧!”此时陈淑芳心稍稍平静。

在学戏的过程中,陈淑芳亲身体会到了师父对艺术的认真、严谨、不惜力。纪念梅花奖20周年演出的经历也令陈淑芳难忘。师父知道了她将出演《白蛇传》,便打电话让陈淑芳到家中说戏。陈淑芳顾虑到师父在家养病,想让老人家先休息休息,过两天再去,但师父要求她马上过来。于是,师父带病为陈淑芳说了《白蛇传》。

陈淑芳记得在上世纪90年代初,师父进棚录音,每句唱腔反复录制,直到满意为止。陈淑芳将师父的吐字、行腔牢牢记在心里。师父告诉她,《红色娘子军》“一番话字字重千斤”,两个字不能唱得一样,第二个字要加重,‘千斤’唱要用力,之后行腔,不能用力,把劲用到后面,这样才能有味道。

与师父学戏的往事桩桩件件,陈淑芳道不尽。师父常挂在嘴边这样一句话:“不要学一些社会上的演员不好的行为,要把心用在舞台上,这是真功夫。”陈淑芳记在了心间。“师父为人真诚、无私,将自己全部的精力用在了对艺术的追求上。师父不仅在艺术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做人方面也给我们做出了表率。”陈淑芳说。

弟子丁晓君也得到了杜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无私的传授。“师父之于我,亦师亦母,情深义重。追随师父十六载,既获得了德艺,也收获了德心。师父我想念您,我会继承和发扬您的艺术品格和风格,您永远在我的心里。”丁晓君声音哽咽着说。

在追思会上,王勇表示,国家京剧院计划于2022年举办“芳华绝代——杜近芳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演出”活动,复排杜近芳代表剧,且由国家京剧院优秀演员和来自全国的、杜近芳的亲传弟子们演出。

“从回忆中去怀念和感悟她的美丽人生,从薪火相传的年青一代的精彩舞台呈现中,去欣赏和领略她光彩照人的美丽艺术形象,希望把她的艺术和艺术精神流传下去,不断地发扬光大。”王勇说。

杜近芳先生追思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