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山西省京剧院 >

打开历史 品鉴北魏 ——看京剧《文明太后》

2020-08-12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高海平
山西省京剧院新编历史剧《文明太后》剧照 本文图片均由刘国文/摄

北魏史以前接触得少,看了京剧《文明太后》,才知道了一些近似残酷的事实,比如“子贵母死”。这条法律是鲜卑自身滋生出来的,还是吸取了别的民族的律制?实在让人无法接受。

还有,给皇帝和太子命名一事。皇帝名拓跋弘,太子名拓跋宏,音同字不同。冯太后是汉人,她明白这是犯忌的,却要有意为之,此中有深意。果然,后来用此拓跋宏代替彼拓跋弘,难道冥冥之中是天意不成?

这是历史,我们不去追究。单说这部戏,非常开眼。剧情设置跌宕起伏,一个情节的荡开,又为下一个留了“埋伏”。正如杨万里诗云:“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先说第一场禁田,这是全剧的戏眼,也是起因和结局。没有禁田就没有这部戏。禁田是大魏朝中两派斗争的焦点。中书令奕冲是汉人为官,站在同样是汉人出身的冯太后一边,坚持“均田”;京兆王拓跋祺是鲜卑人,也是皇叔,既得利益者,站在皇上一边。一开场两派立场鲜明,剑拔弩张。到了第二场,皇帝设圈套逼冯太后交出印信,归政罢令,一心抚育太子。前两场戏都是皇上赢了,又是禁田,又是逼退冯太后,这铺垫够厚实的。

第三场来了一个闪回,八年时光说没就没了,继续蓄势,把气球吹得越来越大,这就是戏剧的特点。冯太后给太子授课,灌输的都是汉人的文化,可见儒家思想广被四方的影响力不可忽视,剧作家重点写这一段的目的,让太子接受冯太后的正面教育和引导,成为今后匡扶国祚的潜在力量。然后,奕冲自然而然地出现了,再不出现矛盾如何碰撞呢?

说到奕冲,我越发觉得作者的高明,剧情由此变得悬念丛生,扑朔迷离。越复杂,越精彩,越能助推全剧进入高潮。这一场引人入胜之处正是冯太后和奕冲的对唱。大段的唱词,一方面显示剧作家的文学功底,一方面展示演员的唱功。这一段深深地感染了我。唱功越绝妙,说明对人物的内心刻画越深刻,戏剧的特点就在这里。像剧作家有意在关键之处放了蛊,一身的才华,此时不卖弄更待何时?其实,卖弄是对的,就怕你没才华,锣鼓家伙还没敲几下呢,人物就下场了,多捉襟见肘啊。十年磨一剑,一日见锋芒。养兵在千日,用兵在一时。剧作家和演员联手在这里设场子打擂,赢得了满堂彩。不管怎么说,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奕冲还是死了,做了炮灰。冯太后也救不了他的命,可见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事实上不是冯太后救不了奕冲,而是有大谋略存焉。损失了一个奕冲,却为二度摄政铺轨道、打隧洞,冯太后的政治智慧得以展露。第五场,剧情进入胶着期,拉锯一般,你来我去。八王逼宫,拓跋弘巧施缓兵计:愿做太上皇,让位给儿子拓跋宏,让拓跋祺当监国。冯太后和皇上拓跋弘明争暗斗玩的是智力游戏。

果然不出所料,拓跋弘前方带兵打仗,冯太后在后方均田均地真忙。当他怒气冲冲回到朝中,看到的却是冯太后要二度摄政的不可挽回的局面。在二度摄政一事上,剧作家巧设了一个机关,让死去的奕冲给冯太后托梦,进一步坚定了犹豫不决的冯太后摄政的决心,这一点着实高明。同时,又演绎了一番母子情深的感情戏码,不能让人觉得冯太后太绝情。各种矛盾的大纠结,最大限度地彰显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性。

拓跋弘的死是必然的、无可选择的。拓跋弘一死,另一个拓跋宏继位了。冯太后又当了摄政王。

冯太后在大是大非面前,能够明辨是非,以雷霆手段治理朝政,把偏离的方向调整过来,这一点厉害得紧,给后人以启迪和警悟。从这个角度讲,此剧非常有意义,能从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打捞出有价值的史实供品鉴,功莫大焉。

还有一点,牢狱中看管奕冲的狱吏向冯太后索要小费,冯太后给了一枚戒指,狱吏打趣地说了一句当代人的话:这可比戴安娜王妃的白金钻戒值老钱了。明显能看出这是作者有意设置了一个笑点,强调了戏剧的这一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