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京剧 > 山西省京剧院 >

平生家国梦 丹心一世情——京剧《文明太后》观后

2020-10-22 发表|来源:中国戏剧杂志|作者:武丹丹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明太后冯雁是个极其独特、极富传奇色彩的女性。作为汉人,出身贵胄,祖父冯跋曾经做过皇帝,后被北燕所灭。自己流落北魏皇宫做丫鬟,后被文成帝赏识成为皇后,逐步显示出过人的治国才能。一生抚养两代北魏帝王(献文帝、孝文帝),并最终完成了北魏全面学习汉文化的整体性变革与转型,实现了富国强兵的巨大发展,成为令人称颂的“千古一后”。

中国宫闱深处的故事总是令人神往,由山西省京剧院排演的京剧《文明太后》就是这样穿过了历史的烟云,款款走到我们的面前,将我们带到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天地苍茫的北魏时期,异族风情与华夏文明交相辉映,令人拊掌叫好。

不俗的史诗品格与恢宏气象

在北魏,有一个令人发指的祖制——“子贵母死”。即儿子如立为太子,生母则被赐死!这种有违人性的可怕祖制正反映了北魏祖制的野蛮与无情,也使冯太后担当了从小养育拓跋弘的责任(包括之后的摄政),在宫廷的血雨腥风中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生死与共,特别是丞相乙浑专权,几度欲谋反暗杀太后母子。冯太后都是以自身性命来保护拓跋弘,力保北魏亡国之险,因此他们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然而,当拓跋弘长大成人做上皇帝之后,由于各种权贵势力的强大以及鲜卑文化特有的习俗与秉性,为保权力的稳固,他自觉不自觉地成为这些强大保守势力的代言与核心。《文明太后》的故事就从这里展开,大幕开启,拓跋弘与权贵大臣跑马圈地使黎民百姓流离失所。为保民生,冯太后决议解除“禁田”,改革派与保守派两股势力、两个利益集团的决战与搏杀一触即发。拓跋弘以新立太子为计迫使冯雁抚育新太子而交出摄政之权。而冯太后在拓跋弘答应解除“禁田”之后,同意交出印信,罢令归政,一心抚育太子。这是一场博弈,也是妥协,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政治交易。但谁料到冯太后交出摄政权后,这些权贵变本加厉,摇身一变成为坞堡宗主,巧取豪夺,以至于民不聊生。为保社稷安危,冯太后必须临危受命,借八王之力再次摄政,欲全面推行“均田制”,使天下百姓耕者有田。而拓跋弘则受制于权贵竟处死奕冲,携兵闯宫……母子二人又一次面临决战时刻。

正如黑格尔所说:最高级的悲剧不是善与恶的冲突与毁灭,而是冲突的双方都有巨大的合理性,但永远也无法调和。拓跋弘有他的不得已,他要江山稳固,要有人为他冲锋陷阵,就必须善待鲜卑功勋,他为鲜卑的权贵所左右,宁可保守地缩在过去的时代里,放弃光明与文明的进程;冯太后则是远见卓识,向往建立华夏一统、天下为公、安居乐业的美好社稷……母子二人,作为两个阵营的统领,爱与恨、情与怨、权与利、生与死都是那么剧烈、那么澎湃、那么汹涌、那么不可调和……这绝不仅仅是个人的爱恨情仇,而是两个阵营、两股势力、两种文化、两方习俗的决战与搏杀。随着矛盾的进一步激化,戏剧的张力得以充分展示,这是母子相残、血洗萧墙的宫廷斗争,也是变革者与保守势力的殊死一搏,更是文明拓荒的艰难迈步与沉痛代价。全剧自始至终充溢着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对决,剑拔弩张、危机四伏、惊心动魄、刀刀见血,大情仇、大气派,因而具有史诗般的宏阔与苍劲。

宽阔别致的情感世界

中国历史上变法者众多,但成功者寥寥,甚至命运大多悲怆。因为改制变法往往会触及权贵阶层的既得利益,特别是以民为本、施政于民的变革,权贵势力阶层的反弹和攻击是非常强悍与狰狞的。文明太后似乎是一个成功的改革者,从落后生产力到先进生产力,从奴隶制到封建制,今天的我们都知道这是历史的进步,但是真正落实到某个生命个体命运上的时候,依然有不能承受的重与痛。

在充满血与泪的文明拓荒进程中,冯太后所面对的苦难与伤痛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某种意义上来说,冯太后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牺牲小我,成全大魏。她的爱恨情仇都是与大魏同频共振的,在整个戏中,她其实一直在“失去”:失去摄政的权力、失去股肱之臣,最后失去亲手抚育长大的儿子,文明艰难迈进、血泪拓荒的过程,也是她个人的血泪史,她为大魏风雨兼程、披肝沥胆、斑斑血迹。是的,这是一支改革者的赞歌,但又何尝不是一个女人的悲歌?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她与自己从小抚育成长的养子拓跋弘的矛盾与冲突。曾经相依为命、同甘共苦的母子竟因治国理念的不同而苦痛、相争,彼此折磨、彼此相伤。作为一代女政治家,她的坚毅与刚强是显而易见的,在刀光剑影、险象环生的处境里,依凭一个母亲的胸怀抚育两代皇帝,带领野蛮的拓跋族一步步走进更高文明的天地,富民强国、励精图治、革新变制、矢志不渝。但是,当她面对拓跋弘的反攻失和,自己两鬓风霜,也终于在后宫的孤灯下,迷茫和脆弱起来,身心俱疲,决定放弃摄政,不问朝政,颐养天年。朦胧中,逝去的忠臣奕冲出现在她身前,力诉一旦放弃执政,大魏国将不国、遍地烈火、百姓造反、十户九空……这些景象震撼了太后,坚定了她的信念,让她咬牙又一次站起来。因为,她的爱不属于哪一个人,一位含辛茹苦抚育两代帝王的母亲,内心充满了爱与慈悲,既有对抚育儿孙的母爱,亦有对忠臣才干的怜爱,更有对国家社稷、黎民百姓的深情厚爱。

第六场“推行均田”是全剧最具感情冲击力的一场戏。伤痕累累的一对母子朝堂相见,百感交集。两人共同回忆起当年太后抚育拓跋弘、相依为命的情景,不禁情深意长,潸然泪下。而当他们一旦面对均田主张,则相斥不让,反目成仇。面对拓跋弘执迷不悟,冯太后叫人端上两盏酒:一杯是同意均田的饯行酒,一杯是拒绝均田的毒命酒。生死之间,拓跋弘假意应允,欲要金蝉脱壳时误喝毒酒,命丧九泉!极具戏剧性的场面与斗争,尽显政治博弈之残酷,亦将全剧矛盾推至高潮。

一杯毒酒,母子永诀。至此,冯太后跨越了人生最艰难的时刻,咬着牙、噙着泪、屏着痛、狠着心,除掉拓跋弘,悉心教导孝文帝,顺应时代,顺应民心,全面改制,逐步昌盛,但在她个人的情感世界里,却是一无所有。人物情感的跌宕起伏,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在血与泪的背后,隐藏着个人内心最大的秘密与疼痛。

京剧艺术的华彩绽放

《文明太后》这样发生在宫廷、大开大合的故事情节,题材厚重、深沉,有着鲜明浓郁的风格,非常适合京剧剧种的搬演。

冯太后的扮演者单娜,工青衣,梅派传人,表演风格深得梅派韵味。她在新编历史剧《紫袍记》中饰演武则天,俊美中透着威严,唱做念颇显功力,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女皇的舞台形象。既有梅派艺术韵味,又展现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新风。该剧在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演出中获得好评。在新编历史京剧《陈廷敬》中,单娜又成功地扮演了一个贵夫人的形象,虽不像武则天女皇那样华丽,却也呈现出她既有宰相夫人的身份,又不失清水芙蓉般的端庄靓丽,表演适中,唱做俱佳。而到了冯太后这个人物的塑造上,她明显吸收了前面几个角色的成功经验,扮相端庄华贵,甫一上场,就有不一般的气场,举手投足,不怒自威,同时在这个人物中,也更加细腻,体验得更多,表演得也更自由、更松弛。

在狱中见到对自己忠心耿耿、为改革即将赴难的奕冲,她百感交集,深深三拜以示敬意——“奕冲!先帝负你,冯雁负你,弘儿负你!时辰无多,监牢中没有香烛,也没有清酒,只有冯雁深深的三拜!”在接下来三拜的唱段当中,她回忆这条改革路上的艰辛与奕冲的付出,情感极为丰富,层次鲜明,有愧疚、有无能为力的痛楚,更有痛定思痛,决定再次摄政,收拾残局的决心;而到了最后一场,拓跋弘将至,冯太后诏拓跋琪进宫并扣押其全家,随令拓跋琪前去邀请拓跋弘进宫议事,并让拓跋宏于午门迎接。单娜的表演,不慌不忙,稳重老辣,充分展示了一个历经了人生太多风雨的女人的隐忍与镇定。她对皇叔拓跋琪软硬兼施,巧布手段,充分展示了一个政治家的铁腕与谋略。而与拓跋弘最后的对决,台上演出非常精彩,青衣与花脸对唱本身就是京剧艺术极为擅长的表现,母子对唱痛彻肝肠、如泣如诉,细腻动人,充分揭示了人物内心的情感世界,直抵人心。

应该说,像冯太后这样华丽、饱满、生动、传奇的角色是很多女演员向往的,但要完全驾驭好这个角色,恐怕也非一日之功,相信单娜在这个角色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可能与机遇。

(作者系《剧本》月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