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剧本《泥火情》读后评

2018-05-01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嘉

(一)

早就关注牛晓珉、田永刚二位编剧创作的这部以平定砂锅为元素的剧本了,之前曾入围中国文联的扶持,后来又连着进入了文化部的戏曲剧本孵化计划和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创作资助,让人感到高兴。平定砂锅曾经风靡一时,尤其是郭兰英老师《夸土产》中“平定砂锅亮晶晶”的歌词,把平定砂锅唱了出去,这也经常成为外地人提起平定首先所联想到的一句话。 我是一个平定人,对砂锅是有感情的,这种感情和使用砂锅的情结关联不大,而最主要的感情色彩在于平定和砂锅的名片式效应和影响。虽然是平定人,但家里很少用砂锅,外观、实用、包括用火方式的变化等等,种种原因都在影响甚至制约着砂锅的发展,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有砂锅自身的原因,有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原因,当然也有受其它产品冲击的影响,这部戏里对这些内容是有涉及的。

砂锅可能使用价值在下降,但它作为传统工艺,和作为平定一面具有代表性的形象,名片价值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就和很多特产和风俗一样,除了使用功能以外,背后还有一种不容忘记、不容抹去的文化在里边,这些文化经历了千百年,是风土人情的真实写照。

所以我认为这部戏的创排是有意义的,剧本有着很好的基础,对当地风情、砂锅工艺等都有着详细深入的观察和描述,从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等有关方面也给予了很多资助和奖励的支持,同时又是关联非常紧密的本土题材,在进行戏剧创作的同时对传统工艺的弘扬和对工匠精神的宣传都达到了具有同步的契合性,未来这部剧舞台的可视效果值得期待,延伸价值也很有望走出一条新的路子。

更令人高兴的是这部剧将由阳泉市晋剧院来排演,个人觉得这对阳泉市晋剧院,对阳泉戏剧事业来说是件大好事。从小我就看阳泉市晋剧院的戏,可以说市晋剧院常年来在晋东地区为其它当地的一些剧团起到了引领作用,一方面是表演水平的带动,一方面是扎根基层的精神,为当地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尤其是在戏曲观赏需求的满足上,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为什么阳泉市晋剧院在市外、在全省不温不火呢?主要还是常年来只面向基层市场,不搞戏剧创作,在晋剧事业的发展中没有迈出新的步伐,没有在晋剧革新道路上作出作为一个市级院团应有的贡献。当然,这种情况也恰恰说明了阳泉市晋剧院的潜在发展动力,可喜的是阳泉晋剧院终于要排新戏了,由此阳泉市晋剧院的潜能就很有可能爆发出来,《泥火情》是个契机,它能够为这个剧院在创作和演出两个方面建设投入的失衡达到改善的作用,如果从这个戏开始,阳泉市的剧目创作不断丰富,很有可能通过几部戏,阳泉市晋剧院的建设发展在新时代里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上。所以当我拿到这个剧本,我的认识就不单单的从本体上认为这是一个剧本,从宏观上着想这非常有可能成为阳泉市晋剧院、阳泉戏剧事业蓬勃发展的新起点、新航程。

(二)

我也认真的思考了一些关于剧本的建议与意见,供加参考:

例如第一场中有词说(砂锅)“处理给我一百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价钱是否昂贵。

最后一场木兰的唱词“土根他积劳成疾把病染,血和汗融进砂器身体残”。纵观全剧, 土根对木兰的爱慕之情没有明说,一直是默默无闻。木兰对土根的心意,按理应该是清楚的,是否应该丰富木兰面对土根对自己一片痴心的情况下,她的心理活动呢?最好把木兰和土根这条线丰满起来,当然未必要让两人发生过感情,而是借此丰富木兰的内心情绪。比如木兰在最伤心的时候,他就可以犹豫,看着土根积劳成疾的帮助龙窑,进行内心思考、向观众表达她的想法。

最后一场有词“阳泉平定本一家”,这个开头也强调过,多次强调,反而给人感觉两地人有矛盾恩怨,其实是没有的,但很可能让人误解地感觉到两地的情感距离很远,我想强调“天下砂器是一家”或者其它可能会更好。

(三)

在剧中,砂锅改革发展的具体变化要细化、系统化,目前还比较笼统,也就淡化了故事发展的目的性,或者可以围绕开头既实用又美观的目标,但要着重描写达到双重效果的难度,和最后制作成功的砂锅会是什么标准,有何不同。另外除了对外观上的变迁,用火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第一场的八十年代,当时应该还是土火,但后来我们用上了液化气、煤气、电磁炉。砂锅的发展变化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目的不会有最终性,而应该是源源不断的挑战,和源源不断的变化,以顺应现代人的使用需求。另外我设想全剧下半部分,能不能少量增加一些对砂锅具有科学性的解释,解释一下砂锅的好处和优长。现在大多都说它熬药沏茶炖肉栽花好,但还是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最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有科研性专业性的实验或者是分析,通过材质、用料等方面来解释清楚砂锅真正的功效作用,这样结局可能会更饱满,砂锅在结尾受到更多人的欢迎也会更实际。

(四)

现在剧中常顺叫木兰师傅,叫龙啸天也是师傅,这里有漏洞。或者叫木兰师姐,可能会好很多。另外后来龙啸天本来是知道常顺偷偷试验的,但没有揭穿,而是抓了个现行,后来要把常顺逐出师门,究竟是不同意常顺追求砂锅制造的方向观点?还是恼怒他偷偷用窑私自做砂锅?还是嫌弃常顺不是自家人?不赞成常顺追求木兰?应该理清人物的头绪。

(五)

木兰和常顺的感情变化要有过程,现在第一场结尾两人“确认过眼神”伴唱词里感觉给人就已经动心了,貌似比较突兀,反而是浪费了一些具有戏剧性的东西。比如常顺起初做砂锅主要追求的是美观,木兰家窑里追求的是实用大方,但通过第一场,两个人的不同追求都受到了碰壁式的打击,恰是那时他二人起初没有做到的一方面,正好是对方所擅长的,是否要强调在以完善砂锅为主的前提下,二人自然地在一起取长补短,渐渐间接的产生了感情,这个过程会更有意思。

(六)

总的感觉该剧背景是时代变迁,元素是砂锅技艺,情始于砂锅,忠于砂锅,发展于木兰和常顺二人。对于常顺和木兰在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剧情发展基础上,无疑会让观众觉得这是多么幸福的一对儿,但风雨偏偏就来了,在龙窑面临倒闭的情况下,在牡丹向龙窑催债、同时又对常顺拥有爱情幻想的情况下,常顺牺牲了自己,为实现对龙窑、砂锅、和木兰更具有意义的大爱,产生了全剧最具有戏剧性冲突和矛盾的节点,就是离开龙窑和木兰去南方,但信仰和爱仍然留在了这里,这种身体和情感的分离是非常有戏的,也为全剧接下来的发展制造了悬念与期待。同时这个转折又充满了巧合感,那就是常顺正好能在这种情况下起到作用,而且只有常顺一个人能够解决龙窑这样的危机,对于木兰和常顺二人的感情来说,可能是残酷的,但在剧情的设置下,这样的残酷又成了不得不发生的最佳选择,这样的巧合性虽然是人为设置的,但故事的合理铺排把情节确确实实的推到了这样的发展轨道上。

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剧本理解到编剧巧妙的构思和意图,但还有感觉不满足,那就是人物的心理活动外化表达少,不饱满。表达人物的内心活动是戏剧的特权,我觉得内心活动有望更加丰富些。全剧人物上下场有的唱词转化很快,有碎片化的感觉,有的节点可以放大,让观众拿着放大镜看角色内心的心灵变化,放大就会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可能。

比如常顺在面临龙家窑倒闭的情况下,牡丹要他去南方,他的内心活动目前是对木兰简单的一句道白来概括,但这样就显得他们的感情太弱了,究竟是保砂锅窑还是留在木兰身边,一个是对砂锅的感情,一个是对木兰的感情;不去南方尽管是留在了木兰的身边,但木兰和自己的砂锅梦都破碎了,木兰不好受,自己也不愉快;但想要保住砂窑,就要和木兰两地相离了……这种内心矛盾的纠结必须要放大,而不是一笔带过,这样观众才能感动、共鸣,后边对常顺人物的描写也会更有基础,可以设计一段唱来表现。

第五场第六场的常顺上下场,也没深入到内心里。比如第六场常顺回到龙窑想继续做工,木兰已经对常顺失望了,起初木兰对是常顺不欢迎的,常顺唱了八句词以后,木兰就改变主意了,而木兰的内心活动是空白。究竟是木兰对他还有感情?还是木兰仅仅是同情他对砂锅的热爱?或者为了砂锅的生产?有没有可能木兰留下他了,但内心活动告诉自己,不会对这个负心人感情用事了,仅仅是工作的关系……等等很多可能性,需要哪一种来写,都有不一样的戏剧效果,但别让人物的内心转变对观众静音,人物内心对观众沉默了,观众的内心也会沉默起来,不会产生戏剧与观众之间联动的交流了。

(七)

常顺在全剧后半部分的内心活动也很欠缺,我们只看到常顺的行为动作,没看到常顺在决定这些行为动作时的思索过程,人物给人以“大龙套”的感觉。从情节讲,常顺在离开龙窑去了南方以后,他从当初对做砂锅的满腔热情,变成了一位给砂窑提供资金帮助的公司老板,他对砂艺的初心、对木兰的呵护,是怎么思念和感想的?其中有太多需要这个角色向观众倾述的内容。

(八)

回头再来分析一下几个主要角色的精神品质和思想形态。木兰,在第一场体现了她的前卫性——开始重视砂锅的外观,之后开始尝试改革或者是改良,给人感觉她是一个思维活跃、有眼光、能够展望未来展望时代的青年人,但后来好像就只突出了一个坚守,作为龙窑的新一代掌门人,一直在不停的实验那个砂锅,订单是等着人上门找来的,经营理念和模式没有提及,总体还是停留在传统作坊的层面,没有实现现代化运营。她和常顺的爱情挫折也是逆来顺受,只知道承受,不知道追求。虽然后来我们剧本设定砂窑又繁荣了,但这样的青年人,同时深处在一个改革开放浪潮中,可能同那时的一个环境、思想不是特别接轨,没有赋予这个人物特别鲜明突出的、属于改革开放那个时代的人物风貌,性格思维上还是比较传统,和古代王宝钏苦守寒窑类似。

常顺给我的个人印象,从第一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挑战,追求梦想,全剧后半部分创业成功了,但这是幕后设定的,总的来说是担当和承受。

龙啸天则通过撵走常顺反映了传统观念,是全剧的一个观念传统的角色代表,同时通过遵守合同等方面也体现了信义精神。

土根一直是默默不闻,总的来看感觉他还是喜欢木兰的,但很可惜都是在暗恋层面,一直在为爱默默奉献,到后来身体都残疾了。

……

有望给这些角色再赋予一些现代人的思想、个性和精神,甚至这些角色面对现代社会外界的诱惑、干扰,可以与自我的内心形成斗争与碰撞,让我们这出现代戏更具现代感,使其不负为现代戏。

(九)

总的来看,目前剧本的基础是很好的,好处就不多累赘了,以上提的部分建议与意见,供加参考。一部好戏成功的背后需要不断地打磨修改,晋剧《泥火情》剧本已经自信、冷静、稳健地走在了这条道路上,这使我们对该剧更加充满希望,该剧舞台呈现让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