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演出预告 >

“屈辱敲响警世钟”晋剧《母殇》11月1至4日太原首演

2015-10-31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陈丽萍
 

硕果飘香,丰收在望。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70周年之际,由神木县晋剧团原创新排的大型现代戏《母殇》将于11月1、2、3、4日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首演。该剧剧本创作数十易其稿,音乐三易初衷。从酝酿、策划、投入实施反复修改,经历8个多月。今天,神木县晋剧团全体演职人员带着一种社会责任和担当意识暨繁荣戏剧事业的一腔执着,放歌抒怀全新演绎一部反映慰安妇题材的戏剧,用戏曲的形式来讲述这个悲怆的故事,以艺术的形式与全民一同“铭记历史、勿忘国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慰安妇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迫为日本军人提供性服务、充当性奴隶的妇女。慰安妇制度是日本军国主义违反人道、违反两性伦理、违反战争常规的制度化了的政府犯罪行为。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中最丑陋、最肮脏、最黑暗的一页,也是世界文明进程中最耻辱的一段记忆。

日本军国主义给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研究人员根据资料记载,慰安妇的总人数在40万人以上,大部分来自中国、朝鲜半岛、日本本土,还有一些来自琉球、东南亚、荷兰等地。其中中国慰安妇人数最多,有20万人以上中国妇女先后被迫成为日军的性奴隶。这段浸染着20万余中国女性血泪的历史,这段沉痛得叫人几近不忍触碰的历史,一面充斥着令人发指的野蛮、残暴、血腥。另一面则伤痕累累,刻满恐惧、绝望、屈辱、痛苦、愤怒。那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道伤痕。正是紧紧把握住这些背景史料与人物品格,准确地提炼和构划出戏剧的主旨与人物定位。

《母殇》讲述了一九三八年秋中国华北某山村,勤劳善良,美丽动人的十八岁农村姑娘王枣花与恋人冬生哥成婚。结婚当天鬼子少佐龟田带人包围了结婚现场,当场杀死冬生及冬生爹娘,将枣花掳走。枣花被抢进日本军营随及被迫进入慰安所。几年来过着非人的生活。为报仇枣花手刃龟田,连夜逃回家中。枣花被抢后,几年没有音讯。家中父母忽见枣花回来悲喜交加。日本鬼子发现龟田被杀,追至枣花家中。枣花父母为救女儿被鬼子杀害,枣花欲以死谢恩,悲恸中伤心过度的枣花早产腹中婴儿。五十年代初,村人,儿童的白眼……枣花在秋根的帮助下艰难度日。六十年代,枣花儿子狗儿在乡人唾骂声中长大;秋根父亲老倔头的直言相逼;村人的白眼;二秃子的推波助澜;误解中,狗儿离家出走……七十年代,秋根对枣花的帮助一如既往……九十年代初,中秋夜,秋根苦苦的追求,枣花的步步坚守,门里门外的苦相思,狗儿的终不理解,枣花含泪地哭诉生命的绝望。当秋根将狗儿身世合盘托出,人间大爱的亲情、跨越地域的悲壮,枣花身上体现出中国善良劳动妇女那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得到渲染、释放。

该剧牵魂摄魄的戏剧情节。剧本《母殇》集中表现矛盾冲突,在开始时,便把人们带进特定的环境中,老年的枣花凄苦、孤独,她思子、盼子、念子,她心在滴血。佝偻着、蹒跚着、满目沧桑,肝肠寸断……追思历史,拆洗灵魂,让神魂警醒,让心灵涤荡。在主题意蕴的切入点上深深融进了朴实的家国情怀,使其形象更加闪耀,主题寓意更加突出,格调更加凝重。刻画出枣花作为慰安妇的一个缩影,她的苦难历史,实际上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苦难历史。进而折射出一个大的主题,即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只有真诚面对历史,才能真正拥有未来。 

该剧举重若轻的戏剧冲突。戏剧最大的看点是戏剧矛盾的冲突,剧情的集中性,开门见山地揭示矛盾,紧凑地发展矛盾,迅速地把矛盾冲突推向高潮。《母殇》以时间为序,在一片红红火火的新婚场景中开幕,把人们带进美的遐想之中。但是这样温馨的景象在日本鬼子进攻的枪响中,场面被打破。灾难降临,命运突转。枣花心爱的冬生被砍杀,冬生父母的被杀害,枣花被掳走被迫送进慰安所,遭受蹂躏。最使她难以启齿的是怀上日本的孽种狗儿,从而注定了一生悲剧的命运,一生的魔难如影随行。一幕幕揪心的情节,推进一幕幕矛盾,并且矛盾交织,一环扣着一环,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把主人公枣花心灵的畸变、忍辱负重,人间大爱表现的淋漓尽致。剧本自始至终紧紧地抓住观众,把一个大的主题反映出来,把一个大的矛盾凸显出来,使枣花的形象深入人们心中。通过舞台上的“矛盾冲突”,掀起观众的感情波澜,产生动人的艺术感染力。产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激烈戏剧冲突。使戏剧呈现出无比厚重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之美。

该剧深沉凝重的唱腔艺术。《母殇》作为戏曲艺术,最大的成功在于它的音乐和唱腔的全新创作。在保持晋剧音乐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实现传统与西方管弦乐合理融合,既有梆子腔激越、粗犷的特点,又有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并在此特点基础上,恰当地融进地方民歌和现代元素,吸收了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山西民间音乐。演员表演随音乐情感的表达更加感人,旋律与表演丝丝入扣,层次分明,不仅大大丰富了戏剧音乐的艺术魅力,拓展了观众的审美愉悦,而且使观众在欣赏传统唱腔的同时感悟浓郁的地方民歌,实现了戏剧传统与现代审美的完美对接,在戏剧唱腔设计上无疑推动了唱腔艺术的发展。使晋剧音乐和唱腔更加丰富多彩,宛若流水常新、浪花更劲,新老交汇,凝重清新。

该剧质朴清纯的个性语言。戏剧语言要能鲜明地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一个剧本的语言应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性及地域特色,它为演员的表演提供广阔的表演余地。演员就能凭借这些语言,想象出他所扮演角色的动作、表情和姿态,使演员更好地塑造形象。剧中方言俚语的运用,贴近生活、靠近群众,是该剧的又一特色。

该剧横断连缀的剧情结构。戏剧是高度浓缩的艺术,要在两个小时内,方寸之中表现一个人物的命运。《母殇》一剧主人公枣花,按照时间跨度把人物的命运一步步推进,从如花似玉的枣花到伤痕累累的枣花,表现出人物命运的起伏跌宕,把枣花的思想、行为表现的可怜可悲,概括了她一生的悲剧命运。枣花的声声哭诉,不仅仅是在诉说自己的悲惨命运,更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血泪控诉,她的命运不仅仅是当时慰安妇的凄苦、更是后战争时期带给主人公一生的魔难和挥之不去的屈辱。它让观众感受巨大悲痛的同时,更使观众沉浸在迷人的艺术境界中。整台戏既保持了晋剧艺术的基本品质,又增添了新颖别致的时尚特色,更符合当代观众特别是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

《母殇》闪耀着正义的思想光辉和正气凛然的主题意蕴。日军对亚洲发动的侵略战争已过去了七十余年,对于那一场战争,国际社会早有定论。但是,作为曾给亚洲邻国造成巨大灾难的加害国日本,非但没有深刻反思历史,反而频频企图篡改,掩饰其战争罪行。在种种确凿的证据面前,日本政府面对慰安妇的控诉,百般抵赖、否认,企图掩盖这一罪恶事实,粉饰二战中慰安妇问题。日本安倍政府除在自己国家篡改教科书以外,还公开照会美国政府要求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赫伯特.齐格勒修改美国教科书中关于慰安妇的有关章节,企图篡改历史,颠倒黑白。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安倍政府军国主义的卑劣行径昭然若揭。在此种形势下,《母殇》的上演,正如乌云中的闪电,风雨中的警钟,召唤着世人,警醒着后世,具有厚重历史意蕴与重要现实意义。

《母殇》是一部严肃厚重、充满历史沧桑的心灵呐喊。慰安妇所代表的,也正是我们这个历史上最苦难,最血泪的一页。中国慰安妇的惨痛经历,弥漫了血与泪的屈辱。那段历史是留在每一个中国人记忆深处的一道伤痕。透过这道伤痕,深邃地剖析历史,是给人们灌注的心灵鸡汤,唤起大家呼唤和平、珍爱和平的时代强音。因此上,从戏剧的架构、人物的设置、情节的铺排来看,一点都不为过。这种历史的悲怆与枣花的人间大爱,交织出的正是一种历史的沉重与沧桑。而正是这种沉重与沧桑,更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暴行,告知国人勿忘国耻,牢记历史。

《母殇》折射出一个县级剧团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一个新剧目的诞生,归根到底依靠的是团队的力量,依靠的是每一个细胞活力的激发。之中融入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融入多少人的智慧和结晶。近年来,神木县晋剧团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出人出戏走正路,打造全国一流的县级剧团理念。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神木县晋剧团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勇于创新、打造精品,把团结、协作、拼搏、奉献的团队精神奉为宗旨,把社会责任坚定自信与硬朗的实力尽情地挥洒在社会责任的层面上。晋剧是古老的,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人民文化生活中的最爱。透视《母殇》一剧,折射出神木县晋剧团全团上下以打造精品的决心,为社会提供正能量,他们用生命和激情书写生活,表达内心,净化心灵,感悟生命的心灵碰撞,追求艺术境界的永恒。

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无疑《母殇》的上演必将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也让古老的剧种焕发出新的生机。我们衷心期待,神木县晋剧团在今后的创作中,一定能再接再厉,为全县、全市、全省乃至全国人民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11月1日至4日应邀在太原市青年宫演艺中心演出,这是该剧在山西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