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浓缩七十年中国农村发展图景 ——晋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观后感

2021-11-0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李蓓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20世纪60年代,一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伴随着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响遍大江南北,传唱至今,成为宣传山西形象的经典歌曲。电影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孔家庄里一群满怀雄才大志的年轻人劈山修渠,引水进村的故事,上映后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是新中国反映农村生活的代表性影片。如今,由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现代晋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又在戏曲舞台上,传承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初心使命,展现出新一代年轻人的时代特色和优秀品质。此剧由著名编剧张晓亚担当编剧,山西省晋剧院30岁左右的年轻演员担任主演。看完戏后,有以下几点感受与戏友交流。

一、快速入戏引人入胜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开场,便集中展现了戏剧冲突:一段简短的话外音,新闻播报:汾河县花岗村水泥厂因严重污染停产整顿。“一石激起千层浪”,花岗村里顿时就炸了锅,各路人马纷纷上场,工人要进工厂上班,被回村工作的大学生李水妮阻拦,厂长要恢复生产,支部书记高创业心存侥幸,觉得马上就能恢复生产。围绕着年轻村干部李水妮,戏剧矛盾在她与水泥厂工人、父亲李建强、书记高创业以及花岗村村民之间展开。作为村里的干部,李水妮有责任和义务反映水泥厂污染环境的事实,但停产了作为村里支柱产业的水泥厂,工人们丢掉工作断了经济来源,花岗村掉进黑名单失去三十年的先进红旗,接下来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摆在所有人眼前,一下子把剧中人物推到风谷浪尖上,也牢牢地吸引住了观众,抓住了观众的心。一开头,没有铺垫,没有渲染,没有开端,没有发展,就先来了个故事的高潮。入戏快是这部戏的一个特点,这样的开头是谓“凤头”,即开篇好像凤凰的头一样,漂亮引人,五彩缤纷,引申到戏剧结构上,就是一出戏的开头要俊拔、挺秀,用鲜明有力的戏剧动作提出全剧总的悬念,以便强有力地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古今文学艺术作品的不二法门,该剧亦如此。在水泥厂停产整顿的紧要关头,县里派来了主动回村担任村支部书记的高思远。从古典戏曲“一人一事”故事结构需求来讲,这部戏的“一人”就是高思远,“一事”就是他回村担任村支书,处理水泥厂问题。高思远热爱自己的家乡,为了家乡的可持续发展,放弃被提拔为县长的机会,主动要求回基层。他高瞻远瞩,意识到在当下坚持传统工业只会杀鸡取卵,他要打破农村工人们的既有舒适和满足,寻找新的支柱产业,建设绿色家园。正如莎士比亚所说:“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凡的气节”,面对父亲生病、未婚妻不理解、启动资金短缺、酒厂舆论风波等重重困难的阻挠,高思远依然能够保持工作热情,执着坚持。其实,高思远正是我们国家千千万万农村扶贫干部们的典型映照。编剧张晓亚将影视创作手法自由地运用到戏曲当中,成功塑造出了典型环境中具有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这一个”典型人物。

二、结构设置颇具匠心

一部戏剧重在结构。架好结构,戏就成功了一半。这部戏的结构巧妙,具体就体现在情节安排和人物设置的独具匠心上。爷爷高占武引水修建幸福渠,父亲高创业建立水泥厂,孙子高思远建设生态园,祖孙三代三位书记都在自己所处的特定时代为花岗村发展做出了努力和贡献。一个人代表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三个时期年轻人的不同经历,互相接续,正好有一个纵向的历史发展和比较,展现纵向的历史深度。从幸福渠修建,到水泥厂建立再到生态园建设,现实与回忆交插,形成类似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如果单单写某一个阶段的故事,就体现不出来这样的历史纵深感,写不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七十年的发展图景。

李水妮、高思远、孔胜美三人的三角爱情关系设置是全剧的另外一条情感线,这样的设置在意料之中,情节又出人意外,使得剧中人物的表演具有了十足的张力。他们的情感与事业交织在一起,亲情、爱情、友情各种情感纠结,家事、村事、厂事种种矛盾交织。为了新农村建设,高思远不惜惹怒亲人朋友、放弃爱人,李水妮对他暗藏爱意,也只能在工作中与他共尝酸甜苦辣。交织的人物关系、纠葛的情节设置,让剧种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富,更有“韵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编剧对每一代年轻人建设农村发展的艰苦奋斗精神给予了肯定,对他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态度给予了褒扬。转型发展并不意味着对过去创业的否定,在改革开放时期,水泥厂对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的时代作用,在国家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倡导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的当下,水泥厂等众多传统重度污染行业必然要主动转型,才能换得长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三、演员表演可圈可点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虽是一部现代戏,剧中小生、老生、花脸、丑角、青衣、小旦、老旦等行当较齐全,而且都是30岁上下的年轻演员,个个表演可圈可点,各具特色。舞台呈现及演员表演手段很丰富,既彰显了演出团体的综合实力,又让观众得到美的视听享受。

在剧中众多人物当中,丑角曹玉坤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俗话说,无丑不成戏,丑角在戏中起着“调和面”的作用。曹玉坤这个丑角很特别,很重要。他具有普通人的真实,当高思远让他的爷爷曹茂林转让酿酒技术时,他最希望的就是能得到一笔钱。当爷爷将技术无偿捐赠时,他会因破坏了他的发财梦而生气。可以说,曹玉坤这个角色在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曹玉坤的胡闹而使高思远喝醉酒而病倒,也因为喝醉酒而无形中给酒厂做了正面广告,并与未婚妻孔胜美合好,最终曹玉坤也受到他们的精神感染,性格有所转化。

四、巧妙用“水”彰显立意

在《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一剧中,水是贯穿整个故事的线索。

水泥厂污染环境和水源,高占武、曹茂林回忆挖渠引水,高占武给儿子临行送“酒”(水),曹茂林捐献酒方,现场品酒,高思远被灌酒……关于一个治理污染主题的戏曲,编剧找到了宣扬戏理的具象道具——水与酒。这个线索很恰当、很贴切、很有趣,这些关目(在戏曲中,关目是指“能够体现生活的独特性和艺术创造性的情节,既有丰富内涵又有精彩表演,能使人欣赏得愉悦又耐人寻味的一些情节”)的设置让演员的表演具有了十足张力。

编剧围绕“水”这一线索,讲述了一个乡村治理污染,成功转型发展的故事,可以说,这个主题的选择非常具有现实意义。长期以来,山西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都是煤炭,随着近年来煤炭储量的不断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时,强调山西要有紧迫感,更要有长远战略谋划,正确的就要坚持下去,久久为功,争取早日蹚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剧中花岗村发展面临的困境就是山西省的一个缩影,对于为什么要转型,如何转型,编剧在这部剧里提供了他的关注和思考。

五、创作思想一脉相承

现代晋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是对马烽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延续。“1956年,马烽回山西工作,就把汾阳贾家庄作为根据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特别是他挂职汾阳县委副书记期间,就住在贾家庄体验生活,撷取素材,熟悉社员的思想感情,了解农村的乡土人情。他以贾家庄的农民为生活原型,在这里创作了《三年早知道》《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青春的光彩》《老社员》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小说和《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电影剧本。”时至今日,山西省晋剧院的优秀创作者再次走进农村,扎根大地,创作出关注“三农”的优秀戏剧作品《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延续了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这种延续是创作方法的延续,是创作题材的延续,还是现实主义创作思想的一脉相承,是关注农村农民农业主题的传承。

山西省晋剧院创排的《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具有多重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具有欣赏价值,同时具有社会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最重要的是,在编导排演等方面,特别是那一批齐整优秀青年演员的精彩表演,彰显了作为省级院团的创作综合实力。

(作者系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