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看戏

2022-08-18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王斌
配图 晋剧演出场景。资料图

搬个凳子坐在戏场里专心致志地看场戏对于长辈们来说无疑是最惬意的事情,他们对于戏曲的热爱程度就像80、90对于听歌的热爱亦或者00后们对于电竞的热爱。每当村里唱戏的那几天,家家户户都会早早做饭,之后陪着长辈坐在戏场里,一坐至少三个小时,咿咿呀呀的唱词引来的是座无虚席的场面,要是有几位戏曲名家助兴演出的话,届时整个剧场定会被围得水泄不通,对于我们三晋父老来说,誉满三晋的“晋剧皇后”王爱爱、栗桂莲、陈转英、孙红丽等戏曲名家当属百姓心中最期望看到的,如果她们真能够到现场来那么一段唱那绝对称得上是视觉上的饕餮盛宴。

身为一名90后的身却有一颗60后的心,不太喜欢一些时尚的歌曲反而对我们的传统戏曲情有独钟。晋剧,作为我们的山西梆子可以说深受晋中人民和太原人民的极大热爱,不管是爱戏曲的还是不怎么听戏曲的,都能够随口哼唱那么一段经典的唱段,比如《打金枝》中的“坐宫”“劝宫”,《四月里》中的“采桑”,《蝴蝶杯》中的“江夏县”,这些唱段早已经深入戏迷的心中。

记得小时候,村里头总会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唱那么两三天的戏,那段时间可以说是村里头一年中比过年都要热闹的场景,戏场内自不必多说,尤其是夜戏的时候早已经人山人海,就连一向冷清的街道此时也被商贩们占得满满当当,整个街道一眼望过去看不到头。下午凉快了的时候女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会去摊子上挑选心仪的商品,讨价还价是常态。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大的乐趣无外乎玩具了,到了晚上,那些散发着五颜六色光的玩具更能够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当然还有在戏场里卖瓜子的,多半编织袋的瓜子摆在剧场的角落里,或点支蜡烛或挂一灯泡,拿一不用的手电筒充当量器,一块钱三筒可以说既经济又实惠,边看戏便嗑瓜子的模样就像我们在电影院边看电影边吃爆米花一般。

如今,由于疫情的原因剧团已经好几年没有下乡演出了,凝聚了无数劳动人民汗水、智慧和辛劳的戏台就那样无情地被闲置在那里,取而代之的是戏曲搬上了“荧幕”。“唱戏机”和“短视频”的出现极大的满足了戏迷们对于戏曲的喜欢,喜欢哪位戏曲名家或哪段唱,在键盘上轻轻敲击几下,很快便能满足戏迷内心对戏曲的渴望。尤其是现在“直播”的盛行,一些名家也在“直播”中现身,与戏迷们互动交流,分享戏曲知识,有的粉丝还会在直播中一展歌喉,让名家指点其一二,好让自己的演唱水平更加的精进。当然在省城太原偶尔也会有剧团在剧院进行戏曲的演出,票价比起明星演唱会的门票来说那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而且剧场里坐的也大都是年长一些的人。

配图《看戏》唐啸谷

看戏我还是最喜欢露天戏,正如鲁迅在《社戏》中描写的那样“中国戏是大敲,大叫,大跳,使看客头昏脑眩,很不适于剧场,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远远的看起来,也自有他的风致”。对此我深有体会,记得儿时父亲骑摩托车载我去8里地外的邻村看戏,越接近戏场演员的声音越清晰,自己的心情也愈发的激动,远远地看到戏台上穿着戏装的演员们由模糊到清晰,激动的心情才会稍稍平复。

唱戏那几天的傍晚早早吃完饭,搬上凳子和邻居们相跟上一起去到剧场,找个视角好的位置坐下来,静等舞台上蓝色的幕布拉开,对于一个爱戏的我来说极其爱听开戏前那几分钟的曲牌名,我认为这是告诉大家要开戏的信号,沉浸其中几分钟之后随着主持人的报幕,好戏便开始了。

我很喜欢戏曲尤其是我们的晋剧,只要听说哪里唱戏就会克服一切困难奔向那里,“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 有时还会跑到后台看演员们化妆或者站在侧台近距离地听戏,激昂奋进的梆子腔旋律会让自己的心里受到极大地满足与享受。即使站三四个小时都不会觉得腿困,我想这就是真正的热爱吧!

山西坊间有这样一句谚语“打不完的金枝,算不完的粮”我自己又加了一句“下不完的河东,采不完的桑”,这些传统剧目我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遍了,可仍旧是百看不厌,我想这便是戏曲之所以久演不衰的原因所在吧。

晋剧,在全国的剧种当中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剧种,知道它了解它的人可能也不是特别多,但它却是三晋父老精神的食粮,于戏曲中学习典故更能于戏曲中陶冶情操,在戏曲中寻找到独属于内心的那份满足与喜悦,也许这便是看戏人看戏的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