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观晋剧《望海楼台》随想

2023-07-19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雪凝

伴随着锣鼓声声,掌声阵阵,由晋中市晋剧团青衣名家郑芳芳主演的新编晋剧《望海楼台》在静升古镇老街上演。这是郑芳芳在梅花奖归来之后展开的巡演。疫情三年,乡亲们对戏曲的热爱愈加狂热,对好戏好团的渴求从未改变。虽说晚上7点半开戏,但是乡亲们却早早搬着板凳等候在戏台下,整个戏台只是一个由普通的舞台车所展开的简陋台口,旁边红色棚子底下是演员的化妆间,这抹红色为演员、为晋剧、为乡亲们映照了一份喜气。

自古以来,红尘女子敫桂英与书生王魁的爱情故事在民间多有流传,历朝历代也多将二人的故事写进戏文、小说、杂剧等文学作品中。在传统晋剧中就有《打神告庙》这一经典作品,无论是戏曲评比、大型演出还是乡间台口,这出戏都受到了观众的喜爱,久演不衰。新编晋剧《望海楼台》就是基于经典晋剧《打神告庙》改编而成。还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打神告庙》是在12岁生日时通过音响外放听到的“西风起黄叶落孤雁哀伤……”一段,虽听不大懂,听后总是莫名的难过,后来长大一点才知道那是田桂兰老师的原腔原调,这是我记忆中的声音,也让我对经过改编的新剧故事有了期待。比起老戏,《望海楼台》刻意淡化了主角的悲剧色彩,而是以古琴为意象,增添了敫桂英自我觉醒,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虽然结局香消玉殒,但内心澄澈安定,哀伤悲喜恰如其分,引人深思。

当月光洒向地面,观众渐渐多了起来,戏台上的人物也变得逐渐立体。戏中的敫桂英本是世家小姐,奈何家道中落,沦落烟花,遭尽白眼,她卖艺不卖身,持身清白,虽看尽人情冷暖,却始终渴望着跨越人性与阶级的偏见,等待着命运的重生。王魁的出现对她来说是一时的善意更是救赎的寄托,一旦认定必定会坚守下去,面对王公贵族与金银财宝的诱惑她保持本心,充耳不闻,盼望着王魁高中回还,改头换面。当婚约变休书,王忠以死全节,由喜到悲,善良真情遭遇伤害,一个破碎的敫桂英展现在世人面前,她几近疯癫几近挣扎,在海神庙发出了对生命的四个质问,借着罗袖打琴,寄希望于神灵,她的悲愤一泻千里,观众也好似找到了共鸣,一句“这个演员功力好,能打动人,看着可怜。”对舞台上的敫桂英发出了善意的同情与人性的判断。海神爷显灵与她对话,告诉她原本就是她看错了人,为她主持正义,带着已是鬼魂的她前去验证。对王魁她虽有恨意,但仍有期待,梦中抱琴试探,声讨缘故。面对敫桂英的真情王魁也曾经陷入乌纱与爱情的矛盾中,对敫桂英也有了跨不过去的人性偏见,比起失去爱情更怕失去乌纱,高中欣喜之余更多了担惊受怕,所以他在抛弃敫桂英之后梦中呓语不断,挣扎不断,醒来又由人变成了鬼。海神爷一句“梦中还是个人,醒来没有一点人味”彻底将他钉在了道德的耻辱柱上,负心的人得到了惩治,善意得到了抚平。剧终海浪涛涛,留下了敫桂英抱琴远去的身影,让人叹惜感伤,不舍离去。

一出戏文,借古鉴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女性因世俗的眼光被打上了多种符号,困在了感情与标签的牢笼,渴望活出真正的自我却一步步给自己上了层层枷锁,将自己框了起来,她们本没有错,错的是人心的恶意与偏见似一座大山,难以超越,愿我们都能如剧中的敫桂英一般,面对命运沉浮,时刻保有一份自觉独立的意识,即使不尽人意但求人心安然,坚守自己。

此时已夜半,曲终人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看到了我的姐姐,姐姐对戏曲并不感兴趣,却全程看完了这出戏,姐姐说这和她之前的印象不一样,感觉质量挺高的,她看进去了,所以没有提前离去。这时我才明白原来在物欲横流,信息发达的互联网时代,戏曲受众层次受到了局限,传统戏与新编戏受众参差不齐,对戏曲的口碑评价过于绝对,出现了青黄不接,层次断代的现象,归根究底是作品疏远了受众,不能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而《望海楼台》这出老戏新编之所以成功是老一辈在作品中找到了味正稀奇的感觉,又让年轻一辈在当下的时代生活中引起了共鸣,拉近了与观众间的距离,老戏不失新意,新戏不失传统,很好地找到了时尚与守旧、高端与亲民的平衡点,使得大家都能看得入迷,期待更多这样的好戏能够从城市走进乡间,从剧院走进台口,被乡亲们甚至更多的人看到,让戏曲散发出无穷无尽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