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晋剧 > 晋剧资讯 >

观《嫁衣案》引发的执法思考

2023-07-25 发表|来源:山西戏剧网|作者:田华

周末恰逢盂县农历五月廿七古庙会。记忆中庙会由来已久,盛况空前,相传源于祭祀城隍的节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已演变成物资交流、观戏赏曲之集会。廿八晚,外出避暑纳凉,信步至东关北村集会之所,见戏台高搭,锣鼓声声,好戏即将开场。驻足观赏,有感而成此文。

晋剧《嫁衣案》讲述的是知县杨廉任上的一桩公案。当地乡绅马府夜入盗贼,嫁衣失窃,家院遇害。县衙班头白石刚破案缉盗,当铺巧遇书生张成义。当铺掌柜见张成义包袱内典物嫁衣八件、绣鞋一只、纹银十两而典资五两,遂告发张成义。白石刚拿捕归案后,杨廉先传马乡绅当堂对质。不想班头白石刚正是行凶偷盗之人,白石刚在传带马乡绅的路上,已巧言让马乡绅堂上一一认领“赃物”。杨知县见马乡绅指认一件不差,认定书生张成义为盗衣杀人凶犯。张成义气急怒斥知县,知县恼羞成怒,令人责打四十大板,孰料大刑之下书生一命奄奄。张成义本遵母命与舅父窦九成之女窦秀英许配婚约,日夜苦读不辍,求学上进颇有微名,大比之年苦于赶考无资。窦氏之女将刚刚缝制的八件嫁衣与私银十两、绣鞋一只一并包入包袱,交与表兄权当川资。闺阁之女秀英对自己私赠银两与绣鞋之意羞于启齿明言,书生也未查看,原封交与当铺,班头借机诬捕。阴差阳错之下引起一场官司,一桩冤案。

观剧之后,不由联想到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执法公正,避免错断错判。作为手执权柄的执法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表象迷惑,从而背离执法初衷,形成错案。回想杨廉办案过程,仅凭失主一面之词即判定张成义为嫌犯,显然行事草率。办案不全面不深入细致是其错判的首要原因。面对张成义矢口否认,应传唤其舅父、表妹这两个重要证人到场对质,才能进一步判断。其二,杨知县在张成义受诬怒斥之下,不够沉着冷静,火冒三丈,情绪失控,用刑屈打,致受害人冤屈而死。办案人员情绪失控是错案成因之一。其三,办案人员白石刚本身就是凶犯,其上蹿下跳,多方作伪,给案件侦破设下重重迷雾。在多种外因干扰下,怎样才能拨开云雾见真情,还原事实真相,确实需要每位执法人员认真思考。

结合执法工作实践,我认为至少应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怀有敬畏之心。敬畏法律、敬畏权利、敬畏人民,法律是规范社会行为的最高准则,对保障人类规范有序生产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位执法者必须视法律为圭臬,真正以法律为准绳。我们手中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只有树立正确的法治观、权利观和群众观点,才能用好手中的权利,维护好公平正义。其次,办案过程中,执法人员肩负甄别真伪、判断是非的重任,必须始终保持冷静的情绪和理智的头脑,不藏私心,不为外因所扰,不因相对人情绪变化而影响自身思想行为,做到以事实为依据,理智判断分析。《嫁衣案》中的杨知县正是因为书生张成义的严词质问而失去理智,不能深入分析案情,导致冤案发生。最后一点,对办案人员的案情汇报要客观全面做出分析判断,要站在还原事件本身的角度,综合运用法律、逻辑等思维方法,得出最接近事实真相的结论。总之就是要排除一切和事实不相关的外因干扰,科学分析,理性判断,这样才能还原真相,正确断案。

现场欣赏戏曲演出,舞台的布景、灯光,激荡的音乐,顿挫的唱腔和演员声情并茂的表演,观众的互动,十足的现场感的确给人以与听戏不一样的感受。返回头再想书生张成义的种种表现也给自己带来一些思考。比如其在大堂上,自认为身正理不亏,一味冲撞、斥问主审,直接导致知县大怒用刑。当然,作为办案人员,我们不能苛求相对人做到情绪稳定,积极配合,但从张成义身上同样给我们上了一课:恰当沟通方式的重要性!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该保持一种沉着、平稳的心态。有理不在声高,只有情绪稳定,语调平和,才能有效沟通,说出来的话才能更有利有理有力。

(作者供职于盂县应急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