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昆曲 >

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传承戏曲发展

2015-11-20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王立元

8天时间里,各昆剧院团演出17台优秀昆剧剧目;昆山当代昆剧院在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区成立,成为中国第8个昆剧专业院团;第三届“名家传戏——当代昆剧名家收徒传艺工程”举办,22位优秀青年演员拜入王芳、石小梅、张继青等12位当代昆曲名家门下……沐浴着国家扶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春风,10月12日至19日举办的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展现出昆剧传承发展的良好气象。

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承发展模式

10月15日,适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一周年,文化部艺术司在昆剧的发祥地苏州召开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昆曲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并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上首发的《春华秋实、兰苑芳菲——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十年成果展示》,是对这过去10年来昆剧艺术发展的阶段性总结。据统计,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下拨昆剧保护专项资金7500万元,扶持全国各昆剧院团整理、改编、新创昆剧剧目59台,恢复排演优秀传统折子戏200出,开办各类专业培训班10期,培养青年表演人才、创作人才400人,支持中国昆曲博物馆征集各类昆剧文物史料超过7000件,扶持全国各昆剧院团进行各类公益演出超过5000场,惠及群众超过70万人,赴海外演出交流700余场。

多元化探索昆剧精品创作之路

正如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龚和德所说,“昆剧的发展得力于国家的重点扶持,但同样也要依靠各院团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中,新编戏大唱主角,仅有的两部老戏——《白兔记》和《墙头马上》,也是在原剧基础上的加工复排。江苏省苏州昆剧院选演了《养子》、《上路送子》、《出猎》、《回猎》、《团圆》5折剧目,整理成剧情较完整的叠头戏,凸显了苏州昆剧古老的传统样式;《大将军韩信》是浙江省昆剧团根据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改编而成的新编历史剧,有着“江南一条腿”之称的林为林站在2米多的高台上,用一个高难度的“540度僵尸”结束韩信悲壮的一生时,观众席掌声雷动;湖南省昆剧团的新编历史昆剧《湘妃梦》,更注重个人灵性的展现。“新戏的创排不是追求标新立异和奢华制作,它更需要高屋建瓴的文化导向,还昆剧一个蕴藉雅静的美好意境。”导演于少非说。

小剧场昆剧也在此次昆剧节中展现。上海戏剧学院的《四声猿·翠乡梦》讲述玉通和尚于清修之夜,被红莲戏弄,一梦两世,终于悟道。剧作着力探讨人与欲望之间的关系。其借鉴现代舞的舞美形式,整个舞台一片净白,连传统的一桌二椅都没有,刻意营造出一种当代的审美空间。

形成昆剧艺术传承发展的合力

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一直是昆剧传承的传统模式。正是这种模式,让昆剧艺术600多年来延绵不断。“当今的名家传戏,我认为是戏剧史上对于古老剧种保护传承的最佳方式。”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戏文系主任谢柏梁说。由国家昆剧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拜师仪式于昆剧节期间在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举行。这一工程由文化部于2012年6月启动,以昆剧的表演行当相对接,以经典剧目的传承为主体,以老艺术家收徒和青年优秀演员拜师为形式。几年来,参与该工程学习的优秀青年演员,如黎安、俞玖琳、施夏明、沈丰英、邵天帅、罗晨雪、单雯、翁佳慧、周雪峰、曾杰、毛文霞、雷玲、由腾腾等,业已成为当前昆剧舞台的中坚力量,为这一古老剧种在当代的传承发展,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昆剧的保护、传承、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指导。作为第六届中国昆剧艺术节重要内容,中国昆曲国际学术座谈会为昆剧保护、传承、发展把脉。座谈会分昆剧遗产的保护传承、声腔音乐研究、昆剧发展史研究、明清传奇研究、昆剧艺术的海外传播等9场专题研讨。其间,专家丁修询建议以昆剧为蓝本,创设系统总结中国戏曲文化的中国演剧体系,从根本上化解古典戏剧文化遗产继续失传的危机。

中国昆剧节至今走过15年,在其引导下,古老昆剧正焕发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