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昆曲 >

杂剧昆唱,返本开新——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观后

2019-10-16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郑少华
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剧照

近日,“兰馨雅颂” ——北方昆曲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典剧目展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拉开帷幕,相继上演了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 《焚香记》《寻亲记》 《玉簪记》四部剧作。其中, 《望江亭中秋切鲙》首次以昆曲演绎,其文本内容和舞台呈现较之早期同一题材的川剧《谭记儿》 、京剧《望江亭》皆有很大不同。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既是“杂剧昆唱”的传统回望,也是追求“有范儿”的新时代探索,其创作经验引人深思。

在中国戏曲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素有“杂剧昆唱” (又称“元曲昆唱” )的说法,是指文学上将源自于元杂剧的剧目以本戏或折子戏的面貌搬演成昆曲剧目,在唱腔上或以“北曲”为主或以“南曲”为主的一种表演形式。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改编自“杂剧班头”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望江亭中秋切鲙旦》 ,而相较于传统戏中大量女性角色忍辱负重、忍气吞声的婉约形象,后者塑造了谭记儿这样一个为数不多的、富有战斗精神的喜剧艺术形象,展现出女性自我意识、抗争意识的觉醒,更被誉为“亮在苦寒人世里的一支俏生生、红润润的珊瑚” 。此次昆曲改编版本以“杂剧昆唱”的形式亮相舞台,是有一定学术与实践价值的。

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文本完全依据元杂剧剧本,以昆曲为载体进行创作,改编编剧遵循“只做删减,细节微调”的原则,除了必要的提炼和细节的修改之外,基本保持了关汉卿原作风貌。剧中的女主角谭记儿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古代女子,面对垂涎她的好色之徒,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周旋能力,最终智赚对方,赢得人生幸福。

“杂剧昆唱”对以“北曲”为主要艺术特色的北方昆曲剧院来说,不仅保留了杂剧的原始生命力,也较好地彰显出北方昆曲在音乐唱腔上的艺术特色。该剧导演张鹏根据相关音频资料,与主创团队实验性复原弋阳腔片段加入剧中,还原北昆“昆弋”腔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音乐特色。旋律上常有四度以上的大跳进行,节奏较为紧促,以琵琶等弹拨乐器伴奏;唱腔上字多音少,灵活自由,一泻而尽。在弋阳腔的演唱部分,采用无伴奏清唱的形式,突出古韵。同时,剧作撷取部分已濒临失传的曲牌,根据戏剧情境、气氛的不同进行合理运用。比如把舞台上久不常见的【中风韵】曲牌用于望江亭上饮酒智赚的场面,恰如其分。在杨衙内与两个小厮酒醒之后,发现势剑、金牌、文书不见了,有段风格极为独特的曲牌【马鞍儿】以高腔演绎,演出中一人启口,众人帮腔,把杨衙内和两个小厮失魂落魄的情绪表达得十分到位。剧作的整体音乐风格显著、宫调运用富于变化、演唱形式多样,传递出古老而质朴的艺术美感。

表演上,最有特点的当属谭记儿这个角色,饰演这个人物需要集闺门旦、正旦、刺杀旦、泼辣旦、风骚旦的表演风格于一身,全面展现人物的智慧和勇敢。主演邵天帅有良好的戏曲基本功,饰演谭记儿游刃有余。在行当的设置上,延续了杂剧角色行当体制,对杨衙内这一人物,遵照原著以“净”行应工,这一点不同于京剧和川剧中衙内一角以袍带丑应工。杂剧中净角常常是滑稽角色,还原衙内净行的设置,使得这个人物极端愚蠢、颟顸的丑恶形象更为突出。值得注意的是,杂剧表演注重舞蹈和武功的场面铺排,这一点在本剧中亦有体现。比如第二折中衙内与两个小厮第一次出场,有长达几分钟的、带有戏剧性的表演程式动作,专门交代衙内获取势剑、金牌、文书的来龙去脉。第三折中,衙内与两个小厮酒醒之后立即撑船赶往白士中处,也是大段的程式表演动作,展现主仆三人深夜急行、茫然寻路的情景,这些表演都极好地渲染了舞台气氛。在舞台设计方面,主创团队遵循中国传统戏曲写意美学原则,打造了一个简洁灵动自由的舞台空间;场景的设置仅用“一桌二椅”替代不同空间;在人物的扮相上,通过考察清代升平署戏曲扮相图、康熙万寿图戏曲图谱及文物,复原了明清时期的演员扮相,尽显百年前的审美趣味。

近年来,北方昆曲剧院由一批青年创作团队打造了“观其复”系列昆剧,除了《望江亭中秋切鲙》 ,还有《怜香伴》 《墙头马上》 《玉簪记》等。其核心的创作理念就是恢复经典传统剧目,以适应新时代的审美要求,并取得了“返本开新”的初步成果。“杂剧昆唱”的目的是保留优秀的传统基因。为了最大限度贴合当代观众的观剧习惯,昆剧《望江亭中秋切鲙》将演出时长限定为100分钟左右,剧情推进加快。而谢幕时运用了原创歌曲进行伴奏,也彰显了青春的气息。其首演是以小剧场的形式进行演出的,此次在梅兰芳大剧院则是第二轮演出。目前来看,由于演出空间的变化,对观演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大型剧场内制造出与小型剧场同样的喜剧效果,恐怕是主创人员下一步所要思考和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