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晋剧文化品位的拓展与升华

2012-11-05 发表|来源:王嘉 晋剧博客|作者:中国戏曲学会会长
——为《傅山进京》颁奖的思考

  中国戏曲学会成立于1987年,是民间戏曲学术团体,得到文化部、民政部的批准。在德高望重的老戏剧家、前会长张庚先生的领导下,学会以戏曲学术研究为主旨,同时关注戏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制定了“三通”方针,即与戏曲表演团体相通、与大学相通、与海外相通。为此,中国戏曲学会与山西师大戏曲文物研究所共同创办了
学术刊物《中华戏曲》,多次参与戏曲学术研讨会,设立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奖励那些在戏曲创作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剧目。20年来,中国戏曲学会为京剧《曹操与杨修》、《骆驼祥子》、《膏药章》,昆剧《班昭》、《张协状元》,越剧《西厢记》,新版《梁山伯与祝英台》,川剧《金子》,甬剧《典妻》和晋剧《傅山进京》等13个优秀剧目颁发了“中国戏曲学会奖”。学会奖的特点既注重剧目的艺术性,同时也注重剧目的学术性。一个新创剧目只有具备学术含量,它才比较厚重,其艺术生命力也比较长久。
  2007年12月26日,中国戏曲学会在古城太原隆重地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青年剧团创作演出的新编历史剧《傅山进京》颁发“中国戏曲学会奖”,在颁奖仪式上,文化部艺术司发来贺信。翌日,举行大型学术研讨会,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范世康同志作了主旨发言,省内外40多位专家就这出戏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学术贡献,以及存在的加工空间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为《傅山进京》颁奖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认知和思考。
  山西梆子剧目从古至今多表现金戈铁马、伦理道德、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等内容,遗民题材似不曾见,就是在全国的戏曲创作演出实践中,也极为罕见。因此,晋剧《傅山进京》表现由明入清的遗民思想和处境,在题材上具有开拓性,为晋剧的创作和演出,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深层地揭示了晋剧的文化底蕴,加强了晋剧的艺术含量,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学术价值。以《傅山进京》为标志,体现了晋剧在当代的创新精神。晋剧中青年表演艺术家谢涛,曾在传统戏中扮演过很多须生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和好评。新时期以来,她又成功地演出了现代戏《丁果仙》和据古典名著改编的《范进中举》,而《傅山进京》则表现傅山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遗民性格,对她以往的表演来讲无疑是个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她塑造的是清初一位大知识分子,这是晋剧舞台上不曾多见的形象。傅山是那个时代的文学家、画家、书法家和医学家,要把这个人物演好演活,就需要演员具有创造性的才华。由于谢涛表演的深刻和洒脱,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就为山西晋剧的新发展注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由此可见,一个剧种的建设,拥有一个或数个强势的和优秀的领军人物,是至关重要的。
  《傅山进京》是一出严肃的历史剧。近几年来,文艺界出现一股浮躁的情绪和不健康的创作倾向,对经典的“恶搞”,对名著的“颠覆”,对历史的“戏说”,是其主要的特征。《傅山进京》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大背景的把握,是比较准确的;对清康熙朝海内基本底定,当时社会的发展主要是恢复生产力,康熙帝迫切需要延揽和网罗天下人才的求贤战略,是充分肯定的;对傅山不再强调和渲染其“反清复明”的思想,而是坚守“中原文脉”的开掘,是符合这个人物的历史真实的。社会进入康熙年间已初步稳定,人心思治,时代抛弃分裂,追求一统。傅山采取与清王朝不合作的态度,不是基于所谓的“反清复明”的政治立场,而是作为知识分子个人志向的选择和人格的守护;他不肯轻易地向皇帝跪拜,不是坚持所谓的“民族气节”,而是拒绝奴颜卑膝,反对奴性上扬。傅山寻求的乃是“中原文脉”在改朝换代之际的新的弘扬。戏中傅山是在与康熙帝博弈,二人终于下了一盘和棋,但他们既不是双赢,也不是双输,而是僵直地讲和,表现了康熙帝团结汉族知识分子的博大襟怀和气度,也表现出傅山不得不融入新的王朝的苦涩。布衣与帝王经过生死冲撞之后,他们都充分地认知了对方,从而达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晋剧《傅山进京》的普世意义就在于知识分子要秉持人格的力量和道德的追求。
  一出好戏的创作和生产,是剧目主创人员的努力和剧团全体人员的拼搏结果,是上级领导大力关心、指导和支持的结果,凝聚了上上下下的无数聪明、才智和心血。《傅山进京》只有在太原这块艺术热土上,在山西这个良好的艺术生态环境中产生,我们期盼这出戏更加茁壮地成长,并且结出更大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