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百年晋剧的三十年传承发展之路

2012-11-20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Major

 

    山西素有“中国戏曲摇篮”的美誉,戏曲艺术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山西四大梆子是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包括蒲剧(蒲州梆子)、晋剧(中路梆子)、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在学界又被合称为晋剧。晋剧分布于山西全境以及冀、鲁、豫等广大地区,是梆子腔系中影响较大、流布较广的地方剧种。多年来,为了传承、振兴晋剧这一优秀剧种,在山西省政府、各地文化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建档、研究、保护、宣传、传承等多种措施,这一珍贵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合力振兴晋剧

    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文化厅提出了“振兴山西戏曲”的口号。近30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动员社会各界振兴晋剧,在剧目建设、戏曲人才培养、戏曲团体改革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1985年开始,山西省文化厅、山西省广播电视厅、山西省戏剧家协会联合举办了分剧种的青年演员“杏花奖”广播赛。从1989年开始,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常年的戏曲“杏花奖”评比演出,这是山西省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再加上从1987年开始举办的民间艺术节,以及从1978年开始的山西戏剧教学剧目汇演等,这几项较大的戏曲或以戏曲为主体的演出活动,有力地调动了晋剧工作者和表演团体创作演出的积极性,涌现出了一大批获奖剧目和优秀的编、导、演人才。

    为了推动“振兴戏曲”工作并检阅工作成果,山西省分别于1984年、1987年、1988年、1990年举行了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蒲州梆子的分剧种调演。在这4次大型调演中,除了前辈艺术家精心创作演出的传统戏,还涌现出了一批新剧目,比如现代戏《杨飞揭榜》、《落凤滩》等,以及改编的古代戏、历史戏《宏图大业》、《杨儒传奇》等剧目,还评选出一批获奖演员,以及编、导、音、美等奖项。这些活动在国内戏曲界和戏曲艺术活动中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自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山西立足保护抢救、传承这一基本点,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比如今年1月由山西省文化厅主办,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山西省晋剧院等单位联合承办的“百年流芳——晋剧流派传承剧目迎新春展演”活动。本次展演活动共演出两场,涉及“丁(丁果仙)、牛(牛桂英)、郭(郭凤英)、冀(冀美莲)、程(程玉英)”五大流派的6个代表剧目,在充分展示晋剧流派艺术魅力的同时,更注重原汁原味的舞台呈现。

    此外,山西省许多表演团体积极参加全国性比赛和跨省市分区比赛,各类作品与人才获奖无数。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活动已举办了24届,山西省获奖者之多位于全国前列,其中绝大部分是晋剧演员。在文华奖、中国戏剧节奖、牡丹奖等比赛中,山西省晋剧演员也大显身手。

    培养表演人才,夯实发展基础

    戏曲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振兴戏曲就必须培养一大批编导演人才,其中表演艺术人才的培养与提高是戏曲人才建设中的中心环节,因此,山西把培养一流演员放在了人才培养的首位。

    把学校正规培养与戏曲团体代培结合起来。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艺术职业学院等文化艺术学校以其良好的办学条件,成为培养晋剧艺术人才的基地。许多梅花奖、文华奖获得者,是山西各级戏曲学校的高材生,全省各类调演、比赛的获奖演员,70%以上是各级戏曲(艺术)学校的毕业生。同时,山西还通过剧团代培的形式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山西省大部分剧团有一部分代培生,如临汾地区在上世纪80年代以代培形式培养了240多名演员,现在都已成为剧团的骨干力量,还有些县文化局、县级剧团自办业余学校,最多时全省达320多个。

    通过地区和全省性的评比演出,选拔有前途的人才重点培养。在教学剧目汇报演出、全省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等各种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优秀演员,各级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门对这些人才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通过办演员培训班的形式培养尖子演员,再组建以青年演员为主体的实验性剧团。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临汾地区选拔了一批蒲剧青年演员建立了培训班;省文化厅从各院校和剧团选拔演员组建了山西省晋剧院青年演员培训班。几年里,培养出了郭泽民、崔彩彩等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

    研究工作结硕果,民间戏曲活动丰富

    山西省戏剧研究所、山西大学艺术学研究所,以及山西各地史志办公室、戏研所等研究单位,在晋剧史研究和现状研究上成绩显著。从1983年7月开始编纂的《中国戏曲志·山西卷》,历时7年而成,成就卓著,意义深远;包含1500多个条目、900多幅插图的《蒲州梆子志》与140余万字的《上党梆子》均于2007年出版;《中路梆子志》、《北路梆子志》的编纂也在准备中。另外,山西还陆续出版了《山西戏剧图史》等20多种史志评论与人物传记,以及《戏友》、《三晋戏剧》等期刊。

    此外,在山西省举办或者参加的各类赛事、演出中,媒体的宣传、专家评论以及录音录像都保存了大量的戏剧信息,官方、民间据此出版了大批音像制品和书刊。山西省戏剧家协会、山西省文化厅运用高科技手段,用影像记录最有代表性的晋剧艺术家和经典剧目,启动“音配像”工程,留住了许多老艺术家创作的名剧。2006年8月,山西省戏剧研究所还借助“山西戏剧文物文献资源数据库”,创建了“山西戏剧网”。

    晋剧在山西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目前全省共有山西省晋剧院等省、市、县级剧团近百个,每年进行两万多场演出。近年来还涌现出一批颇具实力的民营剧团,如晋阳嫦娥艺术团、三晋晋剧团等。各地的戏迷票友协会、研究会为数众多,活动丰富。比如,在太原市的饮马河公园、迎泽公园,常年有戏迷票友组织的活动,祁县还举行了晋剧票友“六曲香”杯大赛。为了满足全省戏迷的要求,山西省各大电视媒体还推出多档戏剧节目,在山西卫视的《走进大戏台》、山西公共频道的《百家戏苑》等众多戏剧节目中,晋剧都是其中的主要角色,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出台新规划,开创美好明天

    晋剧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为晋剧艺术的振兴提供了动力。为了做好今后的工作,山西近日出台了下一阶段的工作规划:

    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剧团管理机制。对于“四大梆子”这种具有较强艺术生命力和市场活力的剧种及其团体,除了地方政府要继续大力支持,以提高其艺术生产力,还要鼓励剧团面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探索转制为企业。

    对演出市场进行宏观调控,加强对民间职业剧团的管理。对于艺术水平差、压低戏价、严重扰乱正常演出市场的演出团体,有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另外,在给民间职业团体发放演出证时,要严格把关。同时,艺术院校要根据市场运作的需要,为剧团培养出自己的“经纪人”。

    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剧场建设、解决剧团的办公和排演条件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来抓,要做到每一个国有剧团都有自己的办公、排练、演出场所,并努力改善演职人员的居住条件。

    加强宣传,培养观众,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在文化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应加大对晋剧的宣传力度,培养出一批戏曲观众,让人们了解戏曲的文化价值,使晋剧艺术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