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二人转给地方戏曲带来什么启示?

2012-11-19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Major

   中国共有368个地方戏曲剧种,如今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30多年中已消亡了100余种。有媒体进行

的调查显示,对地方戏曲的未来,59.1%的人都不太乐观,认为地方戏曲将在快餐文化的挤压下更加萎缩。

不少人认为,一些逐渐没落的地方剧想要复兴,都该学学东北二人转

  

    作为地道的“草根”艺术,二人转也是一个有近300年历史的地方戏种。可与众不同的是,它如今名噪

全国:网上二人转创造百万点击率,民间文化艺术团演出二人转成为沈阳文化旅游的亮点,剧场甚至提前

一周卖光门票。据报道,现在全国每天有近千个演出场所上演二人转,这还不包括东北的茶社、广场、农

村、乡镇的演出场所。去年,“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8家剧场票房收入超过了1亿元。

  在众多地方戏剧不景气甚至濒于没落、消失的时候,二人转为何这么红火?我看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二人转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草根,而且灵活生动,易于为观众接受。二人转演员强调“五功”——

唱、说、扮、舞、绝,有丰富的选择性。唱腔讲究 “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有100多个曲牌和小曲小调

以及丰富的板式变化,使得二人转非常灵活,很能适应市场需求。大家看什么来劲,就给你玩什么。就像有

人比喻的那样,是“松紧带适应不同的腰围”,更易为现代观众所接受。而且,二人转使用的东北方言很接

近普通话,而且都是大白话,“不隔心、不隔耳、不隔音”,能够适应插科打诨的要求。“二人转”的这种

开放性、综合性和灵活性,决定了它必然火起来。

  而且,“二人转”有一大批优秀演员,消除了后继无人之虞。二人转既有赵本山这样的领军人物,也有

一个不小的艺人群体。诚如有人感叹的那样,在东北是“一片土壤,一片庄稼,一片赵本山”。在舞台上光

彩夺目、表演分寸火候恰到好处的演员多的是。有人粗略估计,包括音像、布景、后期延伸服务等工种,全

二人转团队有近10万大军。辽宁大学和赵本山合作创办辽宁大学本山艺术学院,开办民间艺术专业,主攻

二人转,更是从长远培养二人转的后备人才。有了人才济济的庞大演出群体,二人转想不红火都难。小沈阳

走红春晚,看似赵本山扶持的结果,实则是二人转后继有人的必然。

  另外,二人转充分利用了现代传媒包装演员,扩大影响,适时走产业化之路。二人转今天的“牛市”,

固然与中国文化市场化的大环境有关,却也离不开二人转群体的产业化意识。当很多曲艺节目因各种原因不

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时候,二人转及时补缺,将流行歌曲、舞蹈、脱口秀等形式引入,迅速适应城市观众口

味,完成了艺术的转变。二人转不择场地、灵活便利、票价低廉,保障了广大低收入者的文化权益。

  二人转的产业化,赵本山尤其功不可没。他借助央视走红之后,借春晚演小品的机会极力宣传“二人

转”。他还力主“绿色二人转”,以“刘老根大舞台 ”为根据地,通过影视制作大力推广二人转,培养新

一代对二人转的兴趣,像包装明星一样包装二人转演员,进行产业化的全方位运作,实现良性循环。

  二人转的红火,给了众多生存艰难的地方戏曲一个启示:要灵活变动,适应社会变化,满足现代观众的

需求。这样,传统的戏曲才能有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