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中国戏曲的救赎

2012-11-10 发表|来源:未知|作者:Major
     戏曲还有救吗?按照现在的方法,现有的生存模式,恐怕没有救了。
­
      有些人一直在不遗余力的在打造戏曲的辉煌,甚至利用教育的权利把戏曲安排进了中小学的课堂,说是为了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了解祖国的文化遗产。实际上,中国最优秀的文化遗产就恰恰要丧失在这些不懂装懂的官僚们身上了。
­
      中国戏曲据说有四五百个剧种,仅少数民族的戏曲就有三十多种,从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四大声腔形成以来,它们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历经几百年的沧桑,至今已形成了以京剧、昆曲、豫剧、越剧、黄梅戏、秦腔、川剧、广东粤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音乐,尤其是被称为国剧的京剧,众所周知,它的音乐是吸收了东西南北许多剧种的音乐因素而形成的。一位音乐家曾经说过:“每一种风格,不管它在今天看起来多么古老,也曾经是摩登过来的。”中国戏曲有过她曾经的辉煌与荣耀。而不同的戏曲音乐风格是这些戏曲得以区别的特征。她是依靠各自的不同地区的语言特性而形成的音乐,具有明显的地方色彩和特色。
­
      中国人习惯于“听戏”,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看戏”,就是一个佐证。
­
      中国戏曲虽然不会全部消亡,但是,戏曲退出历史舞台则是迟早的事情。
­
      为什么?戏曲丢失了最基本的受众。教育部对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进行了戏曲音乐的培训,可是效果如何?不客气的说收效甚微。戏曲的唱腔、板式、发声方法、流派间的区别…….不可能是一个短期培训可以解决的。让一个从师范毕业,学习美声发声的音乐老师去教受戏曲唱段,本身就是赶鸭子上架的事情,外行做决定,外行去执行,事情本身就是一场闹剧,所以,也就必然以悲剧结束,事情本身就没有可操作性,从根本上把戏曲的可能接受群也阉割了。
­
      现在的戏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众文化,戏曲已经是一种奢侈文化,是一种官僚文化,甚至是一种地方长官的形象工程文化。相信没有几个普通的大众会用高昂的代价听自己还不是很懂的戏曲,因为戏曲本身有着一定的历史的含概,有着鲜明的风格与传统,又有着自己特有的程式化的特点。所以,现在的戏曲调演实际上就是地方向中央财政伸手要钱的一个借口,动辄几百万的排演成本也不是地方财政愿意轻易就能放手的。戏曲的演出成本决定了现行的演出团体和班底都不能适应市场的要求,高成本的大制作,舞美、灯光、服装、道具、音响、效果、文、武场、演员等等,已经把演出变成了高消费。一下子就把最基本的大众群排斥在外了,真正成为了和者盖寡的小众文化了。
­
      在全国各地是依然有一些自生自灭的小的地方剧团,也在生死之间苦苦挣扎。这些地方剧组的最后下场一定是凄惨的,那些靠着土生土长的艺人支撑的团体没有最基本的基础培养,缺乏最简单的音乐素养与演出教育。只能是沦落下去,逐渐消失。现代文化的传播已经把地方戏曲压迫到了生命的尽头。
­
      最主要的是,戏曲音乐的发展,没有戏曲音乐,就没有戏曲,这是每一个戏曲人都认同的基本常识。可是现在的戏曲音乐已经没有了最基本的创作人才,已经功成名就的戏曲音乐人没有了创作的空间和创新的勇气,敢于创新的现代音乐人没有基本的戏曲音乐的功底,四不象的戏曲音乐作品不被各层面的人所接受,这就是现实。一些人在现代戏音乐的基础上的修修补补,很难对戏曲的发展有什么建树。现在,最有名气的音乐人能够创作戏曲音乐的又有几人?纵观当下,戏曲音乐的主创人员能够运用现代音乐技术创腔的又有几人?戏曲音乐人的故步自封,音乐制作人的孤陋寡闻,共同扼杀了戏曲的最后一线希望。
­
      救救戏曲,救救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吧,那些手中掌有权利的,对戏曲一窍不通的权贵们,为了孩子,也为了你们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