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我想看戏剧影视片

2015-03-27 发表|来源:山西日报|作者:陶富海

有句谚语形容戏剧说:“台上一声啼,台下千人泪,台上一人笑,台下万人欢。”这就是戏剧的功力和魅力。近年来,常听有人说到戏剧艺术缺少观众和后继乏人的问题,颇有担心此项艺术濒临失传之虞。我以为,戏剧的生命力从一方面来说取决于众多喜爱戏剧的观众,而多创作戏剧影视片是更好地普及戏剧艺术的途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太原市内剧院林立,天天有戏看。丁果仙、牛桂英在和平剧院,孙福娥、刘仙灵在大中剧院,冀美莲在新华剧院,花艳君在校尉营,新建剧院经常唱蒲剧,并州剧院则老唱河南戏,而北路梆子多出现在解放剧院……那时的剧院,基本上天天满座,有时候还卖站票。就连晋源区都有自己的“月影剧团”,由赵篆英专唱碗碗腔,山大剧院是省话的场地。除此而外,各类戏剧电影经常在各大影院放映,也非常叫座。那时候,从城市到乡村,形成了一个很浓的戏剧气候,也没听有人说过戏剧不好看。

戏剧观众是培养出来的。我就是个戏迷,晋剧电影《打金枝》,让我迷了晋剧,而电影《朝阳沟》和《陈三两》又让我喜欢上了河南戏,电影《追鱼》和《红楼梦》还让我了解了越剧……戏剧观众在戏剧演出的熏陶中产生和成长,没有演出,就不会有观众。直到现在,我还是经常在电视或DVD上看戏,不想,影响到了仅10岁的小孙子,他也成了“小戏迷”。他不仅跟着我看,有时还自己打开看,豫剧《清风亭》居然把他唱哭了,可见是“迷了”。

戏剧影视片是普及戏剧艺术的有效手段,而今,即使在城市,你又能看到多少戏剧电影呢,太少太少了,至于农村就更不在话下。原因只有一条,近些年来,戏剧电视电影确实是不多见了。

原因是多方面的,体制、资金、受众等都在困扰着这一事业的发展。更多的是由于戏剧本身的艺术特点,节奏慢,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自成特色,唱段念白加身段的有机结合艺术表现,没有点“造诣”,还真难看懂,这使许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看戏的人一要爱,二要懂,要会“看戏”。这种对戏剧的爱,是靠培养的。只要有氛围,像“洗桑拿”一样,经常让人们融在欢乐的唱腔里,既愉悦身心,营造和谐,又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戏剧艺术,何乐而不为?不能由于没人看所以不拍了,越是不拍了,自身的路就更窄了,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戏剧是浓缩了的历史,是形象的世态,是窥照善恶的明镜,是人性本真的阐发。他用极强的穿透力,震撼着人心。过去,在农村有太多的人没读过书,但他能流利地讲戏剧故事,到动人处,甚至潸然泪下。从而使人受到感染,受到教化,对心灵也是一种洗涤,这就是戏剧艺术的普世意义和教化价值。

弘扬传统文化,创造先进文化,戏剧艺术无疑也应该包括其中。而戏剧影视艺术片正是一种有效手段,这种有效手段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和欢迎,不可或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