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让戏曲演出票房和上座率干净坦荡

2015-04-06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嘉

这说来可能像是一场戏剧。笔者购票走进剧场观演,然而突如其来的是一种土豪的感觉,除了自己再没其他观众了,暗问自己这里是被我承包了吗。很怀疑,该场演出是否会正常开始。很久,我才心里知晓了答案,坐在剧场内休息的检票工作人员在门外检票时都略显慌张起来,猛有十几对比我略老的小年轻持票入场,到那时,在场观众虽是不多但也可称是稀稀落落。有些观众在演出途中成对退场了,演出结束后闻知他们是在不远处广场时接受了送票被拉来剧场观看的。仍然,在演出时主持人称,这将是该团40年以来观演观众最少的一次演出。

在演出剧院场外现场拉观众,这种行为不由让人想到一词,很难听——“拉客”,“拉白客”“拉水客”……。略为毒舌,但这样形容也绝不失恰当。其实,这场演出是在该大剧院售票列表中没有的,也未有一家任何媒体进行宣传报道。一场悄无声息的商演,充满了戏剧性与喜剧性。作为演出方,既然决定演出方式是售票,但面对残酷的票房情况时又不得不把这种票房经营来破坏,若是如此,其实还不如尽早敞开大门,则可吸引更多人前来观看。这种在经营票房性质的演出下临时救急的举动,或许是一个演出院团到外地演出的一种尴尬和无奈,但更体现了演出院团的在票房与上座率之间的徘徊和自信与责任的缺失,这种两者贪得的举动也不免显得滑稽,叫人反思。

相比,娱乐明星演唱会的巡回演出前期则显得较为科学,策演方会对演出当地的粉丝数量、市场需求、市场消费能力等进行摸底分析,确保演出收支平衡或盈利才进行最终敲定,同时利用立体式大肆覆盖进行媒体宣传,炒成全城热点。而99%的戏曲演出一定没有这种前期的市场调查工序,也缺乏宣传意识。或许是政府的补贴垫本,或许是不指望票房经营来赚钱,或许是就是打算赔钱演出的,固尔,在面对残酷的上座率时才当显露出这种措手不及的尴尬。既然这样,没有观众的演出是否就不应该成立呢?这场演出是否应该存在?演出方的市场运营和接受能力是被补贴、赞助或是包场养懒了、惯坏了还是被免疫了呢。

其实,戏曲商演票房火爆现象也并非不存在,但在一线城市之外或是张火丁等个别演员剧目除外,却也是屈指可数。个人认为,目前各类戏剧演出市场票房定价并非是万人莫及的,各地的文化惠民政策使票房都有阶梯式票价档次出现,阶梯性选择所能承受的演出座位区域的观赏方式使进剧场观演不再奢侈,已日趋平民化、大众化、普及化。演出票房的消费贵是贵在了每位消费者心中对待生活日常文化消费的地位与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渴望程度,文化消费与精神食粮在自身收入总额中的占比高低的自身心态才是取决于票房廉价与高昂的衡量标尺。在我看来,幸福的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收入占比的5%—10%都属于正常现象。

一场投资百万、千万的戏曲精品剧目,商演时,送出的票与卖出的票间的比例,我们已是心里大概暗知。打着商演的旗号用送来保障上座率,然后还要大肆宣扬商演成功的例子也是为数不少。然而,详细的送卖数据,恐怕在演出方心中已是旁物。奔戏来买票入场的观众与奔票来看戏的观众,中间存在了庞大的落差。一笔千万的精品剧目投资在上座率面前,所面对的难道就是让送出去的票换成票所引来的水客吗。我们也不禁要问,一部精品戏曲的演出上座率难道非要靠送票来保障?一种舞台艺术,一场演出,如果没有观众被吸引,如果没有台上与台下的心身互动,那这场演出不知还有何可演出的意义存在。然而,“拉”来与“送”来的观众也定是好不到哪儿去。

因此,在一场演出的运营模式策划中,正确审视演出商演或公益之定位则是一种应秉承的严肃与自信。心无他物,让公益演出的大门向所有观众敞开,做到公平公益。让戏曲商演的票房与上座率真诚真实,让票房与上座率干干净净;守规则不赠票,让演出运营过程坦坦荡荡,对票房与上座率坦然面对;无需满场的水客,只需一两位真正的迷,崇高地对待每一位观众对艺术的消费,用诚挚精湛的演出真诚感激的回馈每一位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