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艺术创作需要奖杯,更需要人民点赞

2015-04-29 发表|来源:中国艺术报|作者:李红

与一位供职于歌舞团的朋友聊天时,听他说起所在单位耗资近二十万元排演的一台节目,在全国同类节目的评比中捧得表演奖、导演奖等若干奖项,但因为没有观众,仅公开演出过一两场。而这些所谓的评比、奖项,除了圈内人,外人所知者甚少,何有关注度可言?

近年来,此类现象层出不穷。不少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来的作品,得不到观众认可。有时尽管是政府买单,以赠票的方式动员甚至组织居民观看,但剧场内却稀稀疏疏,观众屈指可数。更有甚者,一些戏剧或歌舞剧排演完毕后,也是其生命终结的时候——因为没有观众,自然也就谈不上演出。唯一让剧作者或表演者们感到欣慰的是,他们可以借此参加各种各样的评奖,为日后的职称评定、升迁等增加些筹码。

不必抱怨没有观众。对广大观众而言,他们迫切需要能反映其心声、动其心弦、感其心魂的优秀作品。哪怕这样的作品别人早已涉猎过,题材并不鲜见,但只要能找到打动观众的亮点、泪点,能触动记忆,就会引起人们的共鸣。像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韩天航编剧的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 ,既没有明星云集的强大演出阵容,也没有高新奇的表演手段,题材也并不鲜见,但其却以淳朴的表演,土得掉渣的场景设置,真实地再现了兵团的发展历史,还原出第一代军垦战士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这一兵团人的集体记忆,从而受到观众热捧。

最近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 ,其书写的虽是普通人奋斗历程的“个人记忆” ,但主人翁一路拼搏进取的理想主义精神,却深深地撼动了我们。据了解,为了将《平凡的世界》打造成精品力作,该剧组用了七年多时间反复打磨剧本。其严谨、认真的态度可见一斑。而我们的不少剧作,从剧本创作到搬上银幕,常常只有几个月时间。脱离生活,凭空杜撰,无病呻吟,不断重复别人。这样的作品,何以能吸引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他还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 ”国家投入巨资,是为了鼓励文艺者创作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作品,而不是为了让其去获几个奖,为创作人员镀点金。

诚如路遥所言,“我们的责任不是为少数人写作,而应该是全心全意,全面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都源自于其作品自身所蕴藏的力量及生命活力,而不是几个所谓的奖杯就能证明得了的。

只有心怀广大的受众,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脚踏实地投入到生活中,投入到人民中去,为时代把准脉,满足更多的人的精神需求,才能在艺术创作上有所突破,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