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闲话山西庙会

2015-05-07 发表|来源:山西晚报|作者:郭志英

近来,全省各地都组织了规模不等的庙会,吸引着数以千计的人参加,传统民俗逐渐回归到民众中来。然而,今天的庙会主要集中在吃喝玩乐上,传统意义上的庙会文化形态逐渐消亡。那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庙会中的文化该怎么传承和创新。

采访嘉宾:段友文(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俗文化与俗文学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

庙会是民俗活动,以信仰为依托

本土有龙王信仰、观音信仰、关帝信仰等

山西晚报:每逢重大的民俗传统节日,全省各地都要举办庙会,但庙会和以往相比在本质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区别。比如,过去赶庙会讲究烧香拜佛,大部分人在心理上有一种依托。

段友文:庙会是传统民俗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被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庙会以信仰为依托,有庙就有神,庙会最初都是祭祀神灵的。随着社会的变迁以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庙会有一个由敬神娱神到敬神兼娱人、最终完全娱人的演变过程。神庙的戏台正对着神殿,就是专门为神演戏的。与此同时,人也看戏,跟着沾光,说到底,人借着娱神也娱乐了自己。山西的民间信仰突出表现在本土道教、佛教、历史人物的信仰,如龙王信仰、关帝信仰、观音信仰,还有一些富有地域特征的信仰,如晋东南的二仙信仰、三嵕信仰等,这些信仰的产生与山西农耕文化及特定的地域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庙会的信俗功能也与时俱进

晋东南一带的成汤先是贤王后为雨神

山西晚报:这么看,传统庙会的信仰元素是很重的,但过去把不少这样的内容当迷信反掉了,把里面包含的道德教化成分也反掉了。这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包括这些信仰元素在内也正在回归,并且出现新的含义,这也算是与时俱进吧。

段友文:应该是这样的。庙会形成的根基在于民间信仰,庙会的传承也在于民间信仰,所以神灵信仰是庙会的核心。当然,庙会的民间信仰也并非一成不变,神灵的神职功能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及民众社会心理的变化而增加新的内涵,有的甚至发生转变。

比如,晋东南阳城、高平、沁水一带的成汤信仰,最初成汤是贤王,体恤民情,死后被奉为神灵,由于晋东南地处山区,干旱少雨,进而被推崇为雨神,到了后世社会又增加了惩恶扬善、保佑平安等多种功能。山西的地方神灵如狐突、介子推等都有类似的民间信俗功能演变过程。神是人创造的,神的功能只有顺应民众心理、满足人的现实需求,才会拥有信众,也才会与时俱进。

山西庙会办出人文特色并不难

狐突庙会、寒食庙会等大有可为

山西晚报:过去的庙会在庙里办,现在全部在庙外头,成了一个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的大集市。

段友文:这是庙会演进的自然过程或称必然规律,在神庙这样一个特殊场所祭祀神灵,随着信仰的扩布,信众不断增加,原有的神庙空间显得拥挤,自然向庙宇外及周边扩展。同时,由于信众众多,也需要消费,于是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饮食、物品用度的消费活动及商业活动,甚至更大的集市应运而生。这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所以,出现热闹非凡的集市很正常。

山西晚报:现在的庙会大同小异,去了就是看人头看热闹。庙会里卖的东西不太实用,很少去买。很多小吃其实就是平时街头看到的,缺少地方饮食文化特色。所以,整体看过来还是形式比较单一,过度商业化的现象偏重。毫无疑问,片面追求利润会伤了庙会文化的根。

段友文: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在充分了解庙会形成、演变、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发掘庙会文化的内涵。

比如狐突庙会,可以通过举办图片展览,或让当地人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游客知道狐突其人,了解狐突信仰、传说故事中包蕴的山西历史文化。比如清明寒食庙会,山西寒食节的本质内容已由古代原始的禁火习俗转化变异为纪念晋国贤臣介子推。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样寒燕面食,也被称为“子推燕”,就很有传统地方饮食特色,围绕“寒燕”开发寒食食品等,相信比没有特色的小吃更有发展前途。

如果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庙会活跃地方经济,也可以使民众获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山西这块厚重的历史文化土壤中,只要下足功夫,将庙会办出人文特色并不是件难事。

戏曲、非遗是庙会宝贵财富

传承人与观众互动,提升传统文化含量

山西晚报:逛庙会,有时会看到唱戏的、捏面塑的、表演皮影的等传统民俗活动,让人感觉传统文化色彩日益浓厚起来。

段友文:山西的庙会离不开唱戏。伴随着庙会而产生的神庙演剧即戏剧演出习俗源远流长,这与山西是戏曲之乡,广大民众喜欢戏剧有很大关系,所以庙会上的戏曲演出习俗长传不衰。山西梆子《打金枝》《算粮》《空城计》等很有名的剧目,虽然面临着市场萎缩的窘境,但在庙会上嗨嗨起来,很多年轻人也愿意看,这说明只要找到适合的地方,管它是大舞台还是乡村僻壤,就都能传承。

庙会上,除了戏曲演出,还有被列为非遗的民间艺术,都是对地方文化的有益补充,是发挥正能量的宝贵财富。关键要重视这些项目中的“人”,让传承人与观众互动,参与其中,提升庙会的传统文化含量,让庙会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因此,皮影、木偶、面塑等传统演艺活动又出现在公众视野,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