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腔兴则戏曲盛
2016-08-28 发表|来源:中国文化报|作者:徐志远戏曲之曲,主体是声腔。声腔史伴随戏曲史,甚至就是戏曲史。
声腔之行踪,一路寻来,起起伏伏,绵亘而不绝。在宋元有“诸宫调”,在明代有海盐、余姚、弋阳、昆山“四大声腔”,在清代兴起“皮黄”腔,更有“采茶”“花鼓”“滩簧”“梆子”“高腔”诸多声腔遍布各地,并延展至民国,蓬勃至当今。从过去到现在,声腔兴则戏曲盛,声腔弱则戏曲衰,发展戏曲,声腔是抓手,也是标志。
戏曲声腔的发生发展有其独特的轨迹,显示出一些近似规律的现象,比如说“累积性”:今天存世的戏曲声腔,完整的“诸宫调”已不可寻,但从明代“四大声腔”起直至今天各地戏曲,累积的声腔资料难以计数,蔚为大观。戏曲声腔滚雪球式的增量,年积月累,形成民族艺术巨大的财富,也暗含着这个民族珍视先人艺术劳动成果的品质。再比如说“更替性”:虽然总量巨大,但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声腔艺术“每三十年一大变”。这种变化,不是另起炉灶式地推倒重来,而是传承创新,扬长避短,与时俱进。要记得的是:前述的增量是有“新声腔加入”的增量,没有更替性,也就没有累积性。在此,还要郑重地说一句:戏曲从诞生之日起,历来都是时尚的艺术,历来都是追求创新的艺术。我们今天听到的古老声腔,无一不是在她“时尚”的岁月里,好好地风光了一番。若是前辈们不求时尚,不思进取,我们今天的戏曲声腔就只需停留在第一波创制的“诸宫调”里,后续种种一一无须问世,想泼创新冷水者也就没有对象了。
发展戏曲,把声腔当抓手,首先要解决对声腔的片面理解或误解。戏曲声腔的内涵十分丰富,不单单限于音乐,更不能曲解为仅仅是音乐工作者的业务范围。声腔实质上是联通戏曲主创团队诸多部门的主体存在。文本上(剧本),除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对声腔有根基作用外,语言的声调及韵脚,文体的齐言或长短,唱段的布局和谋篇,均对声腔有直接影响。旋律上(音乐),阅人知心,以情谱曲,快慢高低,紧缓断连,让文字振音乐之翅而飞翔,是声腔的魂灵所在。歌唱上(演员),依字行腔,声情并茂,有人物之体验,有风格之追求,成一代人之时尚,成后学者之楷模,是声腔的最直接的表现者。以上三者之外,还有文武场(乐队)的介入,更有戏曲创制中的统领者——古时的说戏师傅,今天的导演——对于戏的处理及声腔要求。因此,声腔的兴盛要各路人马心气一致,合力为之,任何一个方面的孤军奋战都是单薄的,难成气候的。
发展戏曲,把声腔当抓手,也要解决具体创作过程中的“缺重视”“缺沟通”“缺时间”的问题。实际工作中,主创团队的领导人很少把声腔的成就当作“核心价值”,念兹在兹的主要是主题意义之类的泛艺术或非艺术话题。缺重视就会在创作过程中缺时间,剧作和音乐,演员和音乐,导演和音乐,没有或很少有时间集中讨论声腔话题。当缺重视缺时间导致各个部门的沟通不充分时,一出戏的声腔艺术成就很可能大打折扣。
当前,戏曲正迎来国家政策扶持的大好时机,戏曲的从业者理当振作精神,不畏艰难,真干实干,放飞梦想,为广大观众创作出更好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声腔艺术也一定是时代的、民族的、大众的。
(作者系安徽省艺术研究院一级作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