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杨承志: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建设

2015-11-25 发表|来源:人民网太原|作者:佚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参与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加快,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生存土壤和空间不断萎缩,个别门类的项目与现代生活逐渐脱离,后继乏人,受众急剧减少,可持续的保护传承机制不健全,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形势。11月19日,全国政协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专门就此问题协商座谈。会议由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

资料图

全国政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发言摘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杨承志:

近年来,我国戏曲非遗传承保护成绩显著,但也有困难和危机。一是有千年历史和丰富遗存的中国戏曲,至今缺少国家级权威性、系统性积累留存和动态展示,各地许多珍贵戏曲文物文献散失损毁,大量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分散流失,不少濒危剧种、民族剧种、小剧种剧目未及时留存影像资料。二是戏曲非遗传承人名录仅限于个体,忽略了戏曲团体作为戏曲综合艺术传承主体的特殊作用。

为此建议:

一、 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和建设。建议由国家主管部委与北京市联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推动“中国戏曲博物馆”立项。

二、 建立“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建议文化部尽快会同广电出版总局、政协京昆室建立协调机制,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中国戏曲剧种音像数据库”为基础,以列入世界和国家非遗名录的剧种为重点,结合全国地方戏曲普查,建立与全国各地共建共享的“中国戏曲剧目影像资料库”,为戏曲非遗传承保护提供活态资源。

三、 充分发挥戏曲团体在戏曲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建议将戏曲剧团纳入戏曲传承人认定范围。同时,遵循戏曲规律,细化保护法规,对列入世界和国家名录的戏曲剧种分类分层,确定每个剧种剧团传承传统剧目的任务和与之配套的政策。建立戏曲纳入公共文化服务的常设平台,着力培育分众化戏曲市场,切实建立戏曲非遗传承保护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