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山西戏剧网 > 文艺评论 >

2015山西省优秀新创剧目晋京展演剧目音乐创作概述

2015-12-16 发表|来源:中国晋剧艺术网|作者:王瑛

根植民族自信 展现本土特色——

舞剧《吕梁英雄传》资料图

2015年10月,由山西省宣传部主办的山西省优秀新创剧目晋京展演活动在北京正式启动,历时20多日,集中推出10部优秀舞台剧目,共演出20余场,参演院团涵盖山西省、市、县三级国有艺术表演团体及民营艺术表演团体和艺术院校,此次参演的剧目是山西一年以来艺术创作的最新成果,涵盖了戏曲,话剧、舞剧、音乐剧等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10部精品大戏在首都精彩亮相,既是展示山西一年来艺术创作的新成果,同时也让人们看到弊革风清、富民强省的山西新形象。

优秀的创作团队是剧目成功的基石,此次展演剧目凸显了我省音乐工作者的创作能力,汇集了我省的晋剧音乐泰斗刘和仁,著名作曲家刘和跃,孟只筝,刘飞雄,也特邀了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赵麟,孟卫东,吴小平,尹晓东,陈建忠等省外专家,这些外来作曲家对剧目创作的参与,使得山西的文艺创作与省外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打开了创作者的视野,活跃了艺术创作思想,同时又不失去话语权,保持了本土特色;从年龄结构上看我省的作曲者,年龄跨度虽然比较大,如刘和仁,孟只筝二位七十有余,刘和跃不满六十,刘飞雄,徐政正值当年,较为年轻的有王瑛,但是也基本形成了老中青三代的格局,不至于彻底断层。

在此次展演剧目中话剧2台,戏曲4台,儿童剧1台,舞剧2台,音乐剧1台,艺术门类的多样性,同时带来了音乐呈现的丰富性。展演剧目大都写的是山西人,讲的是山西故事,作曲家在立足于山西本土的创作思想的共识下,音乐素材的选择都来源于山西本土,例如晋剧《红高粱》将太谷秧歌,民歌与晋剧音乐有机融合,晋剧唱腔中揉入了民歌,音乐主题贯穿全剧,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特性主题音调,之外还有舞蹈,秧歌以及武打场面也有很好的精彩配乐;《布衣于成龙》则更尊崇于晋剧本色的体现,音乐回归传统,取材于晋剧传统音乐素材,经过作曲家的提炼与结构重组,有传统的戏曲唱腔,但是不拘泥于守旧,也令人耳目一新,不失时代精神;

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的音乐取材于晋北传统曲调《满江红》,并以此展开作为全剧的氛围音乐,此剧音乐糅合了当地的山歌小调《大红公鸡窗台卧》,尤其是巧妙地运用了由当地民众在抗战时期自编的小曲《槐树开花碎纷纷》,对戏剧氛围的烘托起到了很好的渲染作用,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

左权花戏歌舞剧《太行奶娘》传承了左权传统艺术形式“小花戏”及“开花调”等原汁原味的演唱特色,演绎了抗日战争时期不惜牺牲一切养育八路军后代的“太行奶娘”的感人形象,讴歌了抗战年代的军民鱼水深情。全剧的主题曲《太行娘亲》就是改编于家喻户晓的左权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除此之外,《会哥哥》《亲疙瘩》等一批耳能熟详的山西民歌在剧中也能听到,风格相统一。

京剧《帝师陈廷敬》抓住了山西风格的调式调性与旋律特征,从而创作出了富有山西风格的旋律,却又与京剧唱腔相融合,观众也没有丝毫违和感;儿童剧《红星杨》则选择了山西的戏曲打击乐作为它的主要素材,在剧中多次出现,奠定了它的山西风格。

舞剧《吕梁英雄传》经过提炼,发展临县道情的音乐素材,通过器乐化的写作对主题素材进行拆分,变奏,衍生等作曲技法完成,人物音乐形象鲜明,旋律优美,布局合理,音乐整体呈民族交响化,尤其是板胡,三弦等道情音乐伴奏乐器的应用,使得吕梁山,黄河边的艺术风格深深印入观众心底,从而很好的体现了吕梁精神与面貌。这些剧目的音乐各有特色,旋律优美,风格突出,又不失时代精神,山西人听了感觉亲切,外乡人听了很容易辨析它的山西风格,且容易记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地印象。

……

在这次展演剧目中,各个演出单位对乐队的选择既尊重了艺术创作的规律,又不脱离各自的经济现实,乐队形式不同,有大型的民族管弦乐团,有中西并重的混合乐队,有以交响乐队为重的,同时又不乏现代音乐的身影,无论怎样的形式,都很好的服务于剧情,为剧目的成功打造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山西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根基。此次晋京展演活动是山西省近年来贯彻中央文艺精神,是文艺工作者在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坚持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创作出来的一批优秀剧目,展示了山西省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进取精神和山西人民的良好风貌,体现了山西文艺工作者近年来极高的艺术创作水准。